【党课】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观引航定向,扎实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完整版】

时间:2023-05-28 19:40:04 党课下载 浏览次数:

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观引航定向扎实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党支部书记、司长崔书红作者简介:崔书红,男,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理学博士,现任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党支部书记、司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观引航定向,扎实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党课】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观引航定向,扎实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完整版】

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观引航定向 扎实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党支部书记、司长 崔书红


作者简介:

崔书红,男,1965年出生,中共党员,理学博士,现任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党支部书记、司长。长期从事生态环境保护与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参与组织了我国建国后第一次全国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生态功能区划编制工作,组织制定了《“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


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防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一项重要行政许可制度。环保部环评司负责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施,工作的政策性强,理论水平要求高,迫切需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扎实完成环境保护各项任务。这些年来,环评司党支部狠抓理论学习,仅去年一年,就组织支部和党小组集中学习24次。在学习方法上,力求多样,防止枯燥。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达到对党的理论知识系统学、反复学、深入学的目的,做到入脑入心、知行合一,切实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不断强化学用系列讲话的思想自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是正确行动的基础。正确思想的形成离不开正确理论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是党的理论重要组成部分,将学习系列讲话自觉化、常态化、制度化,学会用系列讲话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就是思想自觉。

首先,继承党的学习传统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同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不同的收获。中国共产党是在学习中诞生,在学习中成长,在学习中成就了党的伟大事业的。自觉学习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共产党的红色基因,作为中共党员自然就要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的学习教育,组织全党先后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认真思考“我是谁?从哪来?为了谁?”,改变了工作作风,增强了宗旨意识,筑牢了执政之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党员干部树立了修身、为政、做事的标尺,作风建设上了新的水平;“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严肃了党内纪律,增强了“四个意识”,全体党员心中有戒尺,行动有底线,前进有标杆,进一步加强了党的组织性、纪律性、革命性、凝聚力和战斗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学习有很多精辟论述。例如,“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事业发展没有止境,学习就没有止境”“领导干部的读书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当今世界,知识信息快速更新,学习稍有懈怠,就会落伍。有人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他最大的爱好是读书,读书已成为他的一种生活方式。他在梁家河插队时博览群书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时隔40多年,村里乡亲们还记得,他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习近平总书记自己也说过,插队时,上山放羊,他就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当时与他一起插队、住同一个窑洞的“队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习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学习成就了伟人,也成就了我党的伟大事业。

其次,学习是党章规定的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党章的《总纲》里明确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章规定,党员有八项义务,这是党对党员责任的明确要求,是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合格的具体标准。其中第一项就是学习,要求“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从《党章》规定的党员学习义务看,党员的学习是全面的学习,不仅包括领袖思想、党的理论知识,还包括与工作业务能力有关的科学、技术和法律等方面的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章》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要求党员干部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真正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把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学习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自觉增强“四个自信”。

抓好学习,是党组织、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体现,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的内在要求。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提出“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并且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必须加强学习”。党员只有做到学习上自觉,理论上清醒,才能在政治上坚定,才能在行动上正确。以邓小平同志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信念坚定,是其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邓小平同志一生“三落三起”,但却百折不挠、越挫越勇,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始终坚持学习,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第三,坚持学习才能更好地为党工作。为党工作必须有本领,本领来自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都要努力增强本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

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十分紧密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环评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业务精湛,能够看出问题,提出避免或降低因项目规划或实施带来的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理论水平高,能够很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利于党的事业。反之,就会有损于党的事业,弄不好还会成为“围猎”的对象。环评行政管理人员抓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注重党的理论武装,注重党风廉政建设,才能有过硬的政治本领,才能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一方面,要强化宗旨意识、更好地维护群众合法环境权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提高遵纪守法的意识。持之以恒的理论学习,就是要告诉大家,廉政的底线在哪儿。党章党规、系列重要讲话就是必修课,《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就是“球门线”,必须坚守,不能失守。只有始终抓好学习,才能加强主观世界改造,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才能把划出的不可触碰的底线牢牢守住,自觉按规矩办事,不碰红线、不越底线,健康安全成长。

坚持问题导向 增强打好环境保护持久战的政治自觉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我们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学会用系列讲话精神,特别是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观分析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就是政治自觉。

环境问题已经变得不再简单,正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

与西方国家“掠夺式”消费方式不同,我国的发展总体上仍在环境承载范围之内,未出现西方国家的环境公害事件。我国环境问题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具复杂性、艰巨性。一个是我们的工业化进程速度非常快,用30 多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 200 多年的道路。另一个是我们巨大的人口数量。到 2016 年年底,大陆总人口达到了 13.8 亿,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9 亿,比 2015 年末增加了 2182 万人。我们一年增加的城镇常住人口比很多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用世界 7% 的耕地,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的水资源,养活世界 22%的人口,缔造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我国环境承载能力逐渐提高,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时的 8.6% 恢复到 21.63% 森林蓄积总量达 151 亿立方米,全国沙化土地净减少9902 平方公里。恢复退化湿地240 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 46.8%8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6%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我国 473 个自然保护区内得到了有效保护,这是中国人创造的奇迹。到目前,全世界真正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不超过30 个、人口不超过 10亿。我们这样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进程在历史上是没有的。毫无疑问,这给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空前的,但我们并未出现西方国家曾经出现过的“环境公害”事件,我们应当引以为豪。一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对我国的环境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这些问题的形成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变坏的。以雾霾为例,习近平总书记曾经风趣地说,他小时候,北京的沙尘很大,那个时候没有PM2.5,但是有PM250,现在老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又将面对新的问题。二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始终把良好生态环境当作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当作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不是为了发展向自然界无限索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不能又要两位数增长,又说生态保护难,不能笼统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发展难以为继,不保护生态也不行。”

雾霾与当下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有着密切的关联。经济发展方式不当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习近平总书记用“两山论”非常形象的论述了两者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说“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两山论”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从对立走向统一的过程,也是人与自然从对立走向和谐的过程,是对我党执政规律的深刻阐释。

与西方资本主义自下而上的被动式环境治理不同,我国环境问题的治理是自上而下的,是共产党人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自觉行动。从上个世纪60 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环保运动风起云涌,《寂静的春天》《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就是由下而上的环保民运的代表作。以日本为例,20世纪 50 80年代,面对严重的产业污染,日本走的是“污染—公害病—反公害运动—地方政府—中央政府”被动式的、自下而上的对策反应路径,在付出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惨痛代价后,日本颁布实施了一系列环境法规和严格的环境标准,加大处罚力度,迫使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污染防治投资,才解决了产业污染问题。

1972 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当时,我国环境问题并不突出,但周总理仍指示我国派出代表团参加。1973 8 5日~ 20日,在周恩来同志的领导下,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解决环保问题正式摆上了工作日程。当时,我国的环境问题还不突出,能够召开这次会议,关键是共产党人具有远见卓识。改革开放以来,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不断加强。1978年修订的《宪法》第一次对保护环境的任务作出规定。1979 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试行)》确立了包括环评在内的环境保护制度框架。上世纪 80年代,环境保护被确立为基本国策。到了 90年代,我们党把实施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出一系列生态文明和生态环保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打破了把发展与保护简单对立起来的思维定式,为我们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我们分析、判断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方法、指明了方向。仅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批示就达数十件,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1+6”改革方案,形成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部署和制度构架。《“十三五”规划纲要》将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这“三个十条”和新《环境保护法》发布实施,中央开展的一系列改革,如环保督察,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跨地区环保机构改革试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离任审计等等,这些重大改革都是指向政府和有关部门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总的来看,这标志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四梁八柱”已经基本构建,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自上而下的史上最大规模、最大力度、最有成效的环境保护事业。

与西方国家“损人利己式”的环境治理方式不同,我国环境治理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一切为了人民,环境问题的解决速度比西方快。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四次所谓的产业革命,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知识经济、低碳经济,将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借助国际产业转移的契机,美国实现了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得到有效解决。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价值链中较高端的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制造组装工序, 而发展中国家目前承担全球价值链中最低级的、劳动密集的生产、加工、装配一端 , 生产最廉价的产品,产生最终的污染。据联合国环境署的统计 ,工业发达国家的有害废弃物占全球生产量的 95%, 而且它们大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代价就是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例,该区域国土面积占全国 7.2%,却消耗了全国 33% 的煤炭,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国排放总量 30% 左右,单位国土面积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 4倍左右。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不可能走西方国家“污染转移”的道路,也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供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些年,雾霾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环境治理“里面有很大的政治”,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面向未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他要求,“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我们要下定决心,实现我们对人民的承诺。”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告诫我们,“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习近平总书记形象地指出:环境治理,好比我们在治理一种社会生态病,这种病是一种综合症,病源很复杂,有的来自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有的来自传统的生产方式,有的来自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既有环境污染带来的“外伤”,又有生态系统被破坏造成的“神经性症状”,还有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总之,它是一种疑难杂症,这种病一天两天不能治愈,一副两副药也不能治愈,它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长期努力,精心调养。

以大气污染治理为例,2013 年,国务院颁布“大气十条”,到现在已经实施三年多的时间。我们来看实际效果,2016 年北京市PM2.5 平均浓度是 73 微克 / 立方米,比 2013 年下降 18%。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3 个重点地区都在改善,跟2013 年比,PM2.5浓度下降都超过了 30%。全国层面上,74 个重点城市的 PM2.5 浓度,与 2013 年相比下降了30.6%。我们不否认形势还很严峻,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冬季重污染天气改善不大。但客观地说,全国的改善是实实在在的,这个是大趋势、是主流。横向比较,发达国家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用了20 年到 40 年的时间,有的甚至用了 50年的时间。我们这三年来的改进速度比他们要快。所以说,我们采取的措施方向是对的,力度也是很大的。总体上看,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涉及到方方面面,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必然是一个长期过程,我们不指望速战速决,更不能丧失信心,总之,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

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形成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观的行动自觉

毛泽东同志说:“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在于应用。”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宋代学者朱熹说过的“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用理论武装头脑,用系列讲话分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观是对党员干部政治成熟的检验,也是行动上的自觉。这种自觉践行在工作中的表现应是“不知不觉”“张口就来”的。

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但是只要善于应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无论什么问题、什么困惑都能得到解决。如工作中,我们会听到有个别地方领导谈起环境保护调子特别高,他明明是在为一个有污染物排放的项目环评审批在做说明,嘴上却硬要说“我们坚决不上污染环境的项目”。对这类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就告诫过他们,“生态环境问题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决不能说起来重要、喊起来响亮、做起来挂空挡。”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就很典型。他曾在公开场合表态,“河北上下已经形成治理污染的大气候,从省委、省政府到各级党委、政府都高度重视、高度自觉,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当前最大的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全力抓好生态环境的治理。”但中央环保督察发现,河北省环境问题突出的首要原因,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的不重视。2013年至 2015 7月间,河北原省委书记周本顺对环境保护工作不是真重视,没有真抓,最明显的,是他在任期间,没有召开过研究过环保问题的专题会议,环境保护工作“挂了空挡”。

水电是清洁能源。发达国家水电的平均开发度已在 60%以上。根据联合国数据,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平均每百万人口拥有大坝数量为 17.2 座,我国仅 4座。但我国一直存在“挺水电”和“反大坝”的争议。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火力发电是全球CO2的重要贡献者,占全球各行业对 CO2排放贡献率的40%。我国煤电装机容量仅次于美国,排放的 CO2占了全国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全球 CO2排放主要国家。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做出了“争取到 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5% 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CO2排放比 2005 年下降40% 45%”的庄严承诺。根据国家能源局预测,要完成这一目标,非化石能源中至少有 9%要靠水电来完成。无论是国内发展需要,还是要兑现国际承诺,发展水电是必须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要把生态环境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重要论述,坚持“生态优先、统筹考虑、适度开发、确保底线”的水电开发环境保护的十六字方针,破解了水电开发与保护间的矛盾。实践中,我们坚持生态优先,多次否定涉及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小南海水电站。充分发挥规划环评作用,在金沙江上游,黄河上游等水电规划中,对于涉及自然保护区等敏感区的水电站坚决说不,并为动植物保留足够的生态空间。比如,在黄河上游湖口至尔多河段水电规划,经过规划环评优化后,保留了94%的天然河段。比如,去年以来,舆论高度关注青海黄河上游羊曲水电站建设淹没甘蒙柽柳一事。当时有一种论调认为,甘蒙柽柳在黄河上游河谷广为分布,水电站淹没的这些柽柳种群既不在保护区范围,也不是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没必要“小题大做”。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要开发还是要保护的问题。位于三江源地区的羊曲水电站装机12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 45 亿千瓦时,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且所淹没的甘蒙柽柳是当地常见种,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仅青海就有40 万公顷,不属于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淹没部分也不在自然保护区之中。但是,媒体关注的一片大径阶甘蒙柽柳,树高超过 6 米的数百棵,最高达 16 米;地径30厘米以上的 845 株,最大可达 133.8 厘米,位于淹没区的 666 株;部分植株树龄初步判断在 100年上下,伴生有小叶杨等大树,树形奇特,十分罕见,具有观赏性和科研价值。当我们在思考如何应对这个“小题”时,想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也具备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条件和能力了。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为了多产粮食不得不毁林开荒、填湖造地,现在温饱问题稳定解决了,保护生态环境就应该而且必须成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派出调研组实地考察后提出了与有关部门不同的看法:尽管羊曲水电站淹没区甘蒙柽柳不属于珍稀保护植物,也不位于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但是树龄长,分布集中,十分罕见,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在有百年树龄的自然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应予以珍惜保护。同时,从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角度出发,通过优化工程最好实现就地保护,尽量减少淹没,最大程度保护柽柳林,能就地保护就不迁地保护。在系列讲话的指引下,我们的观点也得到了行业主管部门、建设单位等的支持和理解,生态文明的理念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重视和反复强调中,正在快速普及、深入人心。

除了柽柳之争,我们在工作中也感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是“用之不竭,用之不觉”的。长江干流在建设三峡、葛洲坝等大型水电工程时,受限于时代认识等局限性,没有同步建设鱼道,导致了三峡库区干支流江段特有鱼类种类有所减少,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和产卵规模急剧下降,主要经济鱼类产卵繁殖活动受到影响,资源量下降,这是历史遗留问题,令人心痛,我们环保人一直在找机会解决。近期,为解决长江航运能力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问题,有关部门组织会议研究在三峡枢纽和葛洲坝枢纽区域,建设长江水运新通道,我们参加会议的同志敏锐地发现,这是解决长江干流鱼类洄游“肠梗阻”的难得机会,甚至是唯一机会。于是,在会上引用习近平总书记“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的重要讲话,提出将鱼道建设作为长江水运新通道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此打通三峡大坝对洄游性鱼类的阻隔。但是,会议上有一定职级的领导和有一定影响的“大牌”专家都提出,“不建鱼道是历史定论,不用再讨论了”。针对这些言论,我们不回避、不气馁,不妥协,仍然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发展理念不是固定不变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变了,发展理念就自然要随之而变。如果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发展理念就会失去引领性,甚至会对发展行动产生不利影响。各级领导干部务必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上来,自觉把新发展理念作为指挥棒用好”来说服大家。我们在多个场合坚持同步补建鱼道的观点,最终得到了国务院领导和部领导的支持。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也是一个典型案例。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具有“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季节性水文特征,也是长江流域仅存的两个大型自然通江湖泊之一,是国际著名湿地、候鸟天堂和江豚最后的庇护所,具有洪水调蓄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在长江流域治理、开发与保护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江水资源形势变化,鄱阳湖的水文节律发生变化,连续出现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水位超低、旱情加剧等现象,鄱阳湖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不足矛盾日益凸显。为永保鄱阳湖“一湖清水”,江西省提出兴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于是,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全社会大讨论:鄱阳湖要不要建水利枢纽工程?这样的工程是永保“一湖清水”生态工程吗?对鄱阳湖国际重要湿地的影响是什么?候鸟的天堂就此会消失吗?长江珍稀水生动物江豚的“避难所”被工程阻隔,会重蹈人鱼大战的悲剧吗?对下游水资源的补给变化会导致区域社会矛盾吗?等等问题都有待回答。在江西省推进鄱阳湖建闸的过程中,我部深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江西生态秀美、名胜甚多,绿色生态是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一定要保护好”“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综观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后认为,应坚决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的要求,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应突出生态工程定位。即通过枢纽工程,将鄱阳湖的水文节律恢复到多年平均水文节律状况,最大程度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状况,让其永久成为“候鸟天堂”和江豚的“庇护所”。

学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忠诚的自觉行动,是对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政治检验。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将自觉学习作为终身大事,从学习中不断汲取营养,持续补足理想信念之钙,为改善我国环境质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点评: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讲党课、上党课,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讲话怎么学才能入心入脑、党课怎么上才能有吸引力说服力,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党支部书记崔书红同志的党课讲座,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古人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什么是党课之本,顾名思义,就是要“姓”党“名”课。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党课的重要内容,就是旗帜鲜明地“姓”党。“姓”党是为了“信党”“兴党”,这就要循“课”之道,这个道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学习讲话精神与中心工作相贯通、与正在做的事情相融合,学深悟透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以统一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规范行为,这样的党课才有意义、有价值。

崔书红同志的这篇党课讲稿,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观为“矢”,直指生态文明建设之“的”,既系统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生态文明和生态保护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又具体结合党支部工作实际,以理论事、以事证理,用大量的生动实践阐述了如何在工作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观,把环境治理作为重大民生事实紧紧抓在手上。

环境治理、环境保护情况复杂,历史欠账多,发展压力大。在面对要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的争论、要开发还是要保护的博弈、打攻坚战还是持久战的困惑等环境工作的突出困难和尖锐矛盾,没有现成的药方。通过这篇党课,我们看到环评司党支部如何引导党员以学问路,自觉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活学活用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各种生态建设疑难杂症把脉问诊开处方,增强了攻坚克难的自信和底气,敢坚持、勇担当,学用讲话尝到了“用之不竭、用之不觉”的甜头。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好党课都是相通的,希望更多党支部能以此为借鉴,把党课上成党味儿浓、党性强、对工作有指导、对党员有帮助的精品课、热门课。

(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组织部副部长 马小兰)

推荐访问:引航 党课 总书记 【党课】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观引航定向 扎实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