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8篇

时间:2022-10-23 13:05:02 观后感 浏览次数:

篇一: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

  杨振宁传的读后感

  导读:

  杨振宁传的读后感(一)

  杨振宁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在 34

  岁就获得诺贝尔,他一路经过风风雨雨走来的。先是有获得诺贝尔奖

  的愿望,然后就是当上科学家,最后就 真的 获得诺贝尔奖了!原因

  是 一九五七年,他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

  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学金。他们这项贡献得到极高评价,被认为是物理

  学上的里程碑之一。所以才 获得诺贝尔奖的!我从中学到的道理是

  要勇于尝试,才能有新发现 。杨振宁竟就因报纸上只写了李政道 的

  手搞,就终身心病!杨振宁在晚年做了另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那就

  是与翁帆的爱情,他们年龄相差 50 多岁,对于这桩婚姻,人们对他

  的关注程度远远地超过了他获得的诺贝尔奖,说三道四的、辱骂的、

  嘲笑的,样样都有。

  杨振宁还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三个优点,杨振宁的科学成就,

  在他的人品面前,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啊,我们尊重他的科学成就,但

  是,更鄙视他的人品!

  杨振宁传的读后感(二)

  《杨振宁传》是一部实在不可多得的好书,这部由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出品,华中科大物理教授杨建邺撰写的杨振宁这位科学

  巨人的生平足迹,生动地描绘了这位科学伟人成长的过程以及从事科

  研工作的每一个片断和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杨振宁对当代物理学的贡献,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关于 杨振宁的功业尽人皆知,相关文献、资料、风评俱在,在此,我只谈 谈读这本书后的感受和感动!

  1957 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成 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第一人,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在科研之余大量 地从事改变“中国人不如他人”的观念,而且毕生在做这项工作,他 1999 年后一直住在清华,亲手建立了清华高等研究院,广邀国内外 顶尖的科学家来华讲学,带研究生,在国内各高校游说,以 80 多岁 的高龄为科学兴邦奔走呼唤,其拳拳爱国之心和人文情怀令人景仰。

  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陈方正的话说:“宇称不守恒”理论、“杨——米 尔斯规范场理论”(应该再次获诺贝尔奖),都是理论物理的科研成果, 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至今没有应用的意义,它的意义主要是思 想和文化上的。的确,我们从杨振宁的着述、演讲中不难看出,他讲 得最多的是科学发展史,科学家的故事以及当代科学领域的相互渗透 以及相互作用,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是普通人听了都能领悟其中 道理的东西,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爱科学、用科 学的热情和氛围,这种影响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十分深远的。

  杨振宁在晚年做了另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那就是与翁帆的爱 情,他们年龄相差 50 多岁,对于这桩婚姻,人们对他的关注程度远 远地超过了他获得的诺贝尔奖,说三道四的、辱骂的、嘲笑的,比比 皆是。现在 9 年过去了,回过头看,没有翁帆,就没有杨振宁的今天, 也没有在清华“归根居”生活的 10 年的丰硕成果,也没有中国理论

   物理的蓬勃春天。用新加坡电视台主持人曾月说过带哲理性的一段 话:“一个人从年轻到老,敢于追求所爱,不管他所爱的是人、是物, 还是真理,他都能够放开胸怀地去拥抱,而且升华成乐观前进的动力, 这个人是绝对幸运的”。从这件事我们看到杨振宁率真的另一面。

  “两弹元勋”邓稼先是杨振宁少年时代就在一起的朋友,他们 同在西南联大读书,又先后留美获博士学位,邓回国后转行从事领导 “两弹”的研究工作,耗费了毕生的精力,杨、邓之间延续了半个世 纪的友情故事,使我想起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友谊,这种友谊是 建立在无私的精神与巨大贡献的基础上,所以才能这样珍贵和弥久。

  1971 年 8 月 16 日,杨振宁在离开上海回美前夕,上海市领导 请他吃饭,席中有人送了一封信给他,是邓稼先写的,他在信中告诉 杨振宁,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除了 1959 年底以前得到过苏联极少“援 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接信后给了杨振宁极大的感情震荡, 他追述当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场景……正如杨自己 所说的那样,“稼先是我永恒的骄傲”。

  杨振宁走过的道路给我这样的启示:从事科学研究无需更多的 物质上的追求和欲望,只有获得知识和成功的满足与快慰,我想:生 活中其它的事情难道不也是这样的道理吗?

  

篇二: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

  杨振宁的个人事迹材料

  杨振宁的人物事迹 1.群英荟萃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

  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 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 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 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 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 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 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 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 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 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 竹溪先生。”1942 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 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 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 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 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 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 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 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

  “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 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第 1 页共 4 页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 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 年 12 月 10 日,35 岁的杨振宁和 31 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 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 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 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 吴先生 15 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杨振宁的贡献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 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 了“杨-米尔斯方程”,与巴克斯特(R.Ba 某 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 程”。

  宇称不守恒理论 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性,违反了当时 物理家的认知。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杨—米尔斯方程 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的 基础理论。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 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美国鲍尔奖授予杨振宁时的颁奖词说杨-米尔斯方程和牛顿、麦克斯韦及爱 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必将对未来有着足堪比拟的影响。

  杨-巴克斯特方程具有基本的数学结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也慢慢在物理 方面显示出深层的意义。1990 年菲尔兹奖颁给四位数学家,其中就有三位和杨 -巴克斯特方程有关。

  粒子物理学 1954 年与 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 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理论、大

  第 2 页共 4 页

   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杨-密耳斯场方程被数学家 S.唐纳 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1956 年和李政道一起,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 θ-τ 之谜——即后来 所谓的 K 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 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 K 介子。但 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 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 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 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 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 并获得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 奖,这是第一次。

  统计力学 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1952),与李政道合作的关于相变的理论 (1952),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1966~1985)等。

  凝聚态物理 与 N.拜尔斯合作的对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释(1961),非对角长程序观念 (1962)等。

  个人文章 《邓稼先》是杨振宁为《英雄大爱》中邓稼先和许鹿希的旷世爱情作的 序,《邓稼先》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和江苏中职语文第一册(江苏教育出 版社)。

  学术讲座 《物理学的诱惑》、《Some Recent Progress in Cold Atoms Research》 论文报告 杨振宁发表过约 200 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 守恒的质疑》、《曙光集》和《邓稼先》。

  翻译会歌

  第 3 页共 4 页

   亚运会歌确定《重逢》英文由杨振宁、翁帆翻译。著名音乐人捞仔捞仔透 露,徐荣凯和杨振宁夫妇是好友,他把中文歌词交给两人,请他们帮忙找专业 人士译成英文,没想到两人对歌词爱不释手,很快就传回了译好的英文歌词。

  其他贡献 费米-杨模型(1949),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7),与李政道 和 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 C(电荷共轭变换)和 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 (1957),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 W 粒子的研究 (1960~1962)。与吴大峻合作的 CP(宇称)不守恒分析(1964),规范场的积分形 式理论(1974),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75),与邹祖德合作 的高能碰撞理论(1967~1985)等。

  杨振宁人物评价 有人说杨振宁是 20 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识 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是华人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当代科学家之一。曾任布 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 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 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 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 之一”。(网易评) 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中国政界、学术界一直受到极高的 尊崇。(腾讯评) 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 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 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物理学家戴森评) 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 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曾任布洛克 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评)

  第 4 页共 4 页

  

篇三: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

  对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伟大成就用一句话就足以言说杨振宁是现当代成就最高的物理学家这句话的末尾不用带之一两个字而这是现在世界物理学界诸多大拿全都公认的由此足见杨振宁成就究竟有多高

  最新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宇事迹观后感心得 5篇

  据评价:"作为最早获得诺贝奖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被称为是继爱因斯坦和迪拉克之后,当代最重要的物理学大师之一。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宇事迹观后感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宇事迹观后感心得1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 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 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 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 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 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 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_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 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 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 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 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 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 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 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 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年以后杨振宁这样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 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 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亲与儿子的分别,是人生之中最顺理成章、最令人惆怅,最刻骨铭心的分别。  

  此一去,三叠阳关,唱到千千遍。23岁的杨振宁也许没有想到,他真的应验了12岁时的戏言,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 贝尔奖。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宇事迹观后感心得2

  在1971年,杨振宁在报纸上看到,美国“禁止国家”的名单当中划去了中国。于是,他立马申请回国,成为了第一位访华的 学者。回国后,国家领导人接近了他,还和他谈了很久很久。从那之后,几乎每年他都要回国,并且成为了中国沟通的桥梁。

  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正处在特殊时期,很多家庭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而杨振宁呢?他拒绝了马里兰大学提供的高薪职位, 把美国唯一的房产卖掉,捐给了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同时把清华大学给他的工资收入也全部捐掉了。甚至后来清华大学给 他住所,他也只要居住权,而没有要所有权。

  除此之外,他从80年代起,就开始在中国旅居,利用自己的影响力,筹集资金给各大高校建造顶级的实验室,建立高等 研究院,其中清华高等研究院现在已经是世界顶级的研究机构。

  同时,他还为国家在海外招募大量顶级的科研人才,比如:现在清华著名的姚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是由图灵奖获得者 姚期智建立,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顶级计算机人才。

  无论是招募人才,还是募集资金建立一流实验室、高等研究院,甚至是发起设立给科学家颁奖的各类组织,他50多年如 一日地坚持着,同时也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他还帮助清华建立起了凝聚态物理系,在研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始终如一地坚守

   在科研的第一线,并发表了多项成果。

  而另一件让他进入公众视野的事情就是反对对撞机,实际上,他在刚回国时,就被邀请去探讨中国是否应该建立对撞机的 事宜。比如,在1972年,当时参与会议的科学家中,只有杨振宁一直在反对建造对撞机。

  他认为,当时中国很贫穷,能花钱建造的对撞机都是西方国家十多年前淘汰的技术水平,即便是建造了也得不到什么巨大 的成果,不如省下这些钱去发展计算机、芯片半导体、生物、机械工程方面的领域。

  杨振宁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贡献,很难用一篇文章全部书写完。2019年度的“求是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他。2021年9月22 日,在清华大学,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年华诞, 国家也特意为这位伟大科学家送上了生日祝福。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宇事迹观后感心得3

  每每聊到杨振宁,就不免令人感到可悲。大多数人关注的仅仅只是杨振宁的情事,一开始就以偏见和恶意揣测杨振宁与翁 帆之间忘年恋的感情,甚至还以此抹黑杨振宁在科学领域上的成就,但实际上这些人对于物理学界的了解却大多十分浅薄。

  对杨振宁在物理学上的伟大成就,用一句话就足以言说——杨振宁是现当代成就最高的物理学家,这句话的末尾不用 带“之一”两个字,而这是现在世界物理学界诸多大拿全都公认的,由此足见杨振宁成就究竟有多高。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是安徽合肥的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的公子。杨振宁是一个天才,年仅4岁之时已经学会了3000多 个汉字。凭借着这份天赋和其后来的努力,在1942年时,杨振宁就考入了当时国内最顶尖的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之中,拿 到了自己的大学学士和硕士文凭。

  1945年,凭借出色的成绩,杨振宁拿到了全额奖学金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继续进修,后来又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 院中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此时的杨振宁还不过27岁而已。

  随后,杨振宁正式开始了自己传奇的人生,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杨振宁做出了无数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 是宇称不守恒理论,一个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无论在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上,都普遍存在着对称性。我们的身躯是沿身体中线而大体对称的,太极里阴阳的概念是对 称的,质子带正电就有电子带正电,包括微观世界各种粒子的运动,很多时候都是对称的。

  但是杨振宁跟李政道却发现,在弱相互作用力下可能存在不对称性。那是1956年,当时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在基础物理学 上还初出茅庐,立即就提出了这种惊世骇俗的观点,一时之间遭到了整个科学界的白眼。直到后来物理学家吴健雄通过实验证 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时,世界物理学界 才承认了杨振宁跟李政道的理论正确,两人也因此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 奖。

  宇称不守恒理论已经前沿到让当时的大多数物理学家无法理解的地步,但即便如此,这还不是杨振宁最大的成就。杨振宁 最大的成就,乃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这个理论名义上是杨振宁跟其恩师米尔斯一同提出的,但实际上杨振宁对其中的贡献, 远远高过米尔斯。

  所谓的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简单来说就是将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合到了一个系统之中,使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 用力得到了相对准确的描述。自此之后,宇宙四大基本力就被全数统合了起来。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宇事迹观后感心得4

  有人说杨振宁是_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是华人当中知名度最高 的当代科学家之一。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 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 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易评)

  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中国政界、学术界一直受到极高的尊崇。(腾讯评)

  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 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物理学家戴森评)

  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 的实验极为欣赏。(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评)

  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宇事迹观后感心得5

  1922年,杨振宁出生在安徽合肥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家庭。当他未满周岁时,父亲杨武之先生考取美国公费留学, 去了著名的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整整6年,他一直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亲,甚至不认识父亲。6年过去了,父亲从芝加 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受聘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母亲带着全家人从合肥老家出发,风尘仆仆地赶往厦门与父亲团聚。他们 一路水陆兼程,途经上海。当杨振宁站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的大马路上,望着生平第一次见到的往来穿梭奔驰的汽车,他的 惊愕程度绝对不会逊于《子夜》里那位从乡下初到大上海的吴老太爷!尔后,他在下榻处,又第一次看到了手指一揿便会涌出

   哗哗流水的抽水马桶。这个富于想象的孩子第一次朦胧地感受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无比伟力!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 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 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 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1956年杨振宁第一次出名。那一年他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 基本粒 子和它们的镜象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因为这个工作,两人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奖。

  

篇四: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

  00 后感人事迹摘抄 ,衡山县东湖镇马迹卫生院药剂组副组长。2020 年农历大年初一(1 月 25 号)起,加入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岳临高速东湖高速路口收费站体温检测排查团 队,每天坚持值班,并且负责马迹卫生院仓库医疗物资分发,连续十天奋斗在防控 一线。2 月 3 日零点值班交接完班后回到宿舍,突发心源性猝死,因公殉职。年仅 才 28 岁。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广州白云区中医医院的呼吸专科——内一科,时刻 都在发挥着青年文明号的模范带头作用。张勇医生、骆嘉鸣护士、江淑君护士是内 一科年轻的新力军,他们在严峻的疫情面前没有畏惧,主动请缨前往临床第一线, 连轴转了几个小时后,眼镜早已被雾气模糊,身上更是汗涔涔一片,持续工作到下 午 3 点才停下扒两口饭。为了减少上厕所,水也不敢多喝两口。

  看着护目镜压出来的痕迹,手上累累皱痕,减掉心爱的头发,不禁感叹这原本 是青涩、不谙世事的社会新手,为了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他们穿上厚重的防护服, 戴上紧贴皮肤的防护用具,变身无坚不摧的钢铁战士,冲在新型病毒肺炎阻击战的 第一线。

  一位「新冠肺炎自愈护士的独白」“2 月 4 日,24 岁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急 诊科护士贾娜在微博上发表长文,回顾自己 11 天内从发现感染,到居家隔离,最 后依靠药物和自身免疫力成功痊愈的全过程。一夜间,她的这篇“自愈”日记得到 了超过 25 万的点赞,她的成功“自愈”,给压抑已久的网友带来了一丝微光。没 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那时候,武汉还是那个武汉,但 中国人却连的更紧密了。

  镜头下的 00 后,他们的事迹感动了全中国

  

篇五: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杨振宁传的读后感(3 篇)

  [范文仅供参考,自行编辑使用]

  杨振宁传的读后感 1 我有幸读到杨建邺先生写的关于杨振宁先生的传记文—— 《杨振宁传》,240000 字的介绍让我对杨振宁先生有了更加深入 的了解,由于我对物理也感兴趣,所我以对此人物就更加的喜爱, 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先来简介一下杨振宁,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美籍华人,1957 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 20 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

  杨振宁先生有如此佳绩与其家庭背景和人文熏陶是离不开 的。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留学归来的知名学者,1929 年应清 华大学之聘任数学系教授。由于父亲的关系,杨振宁在清华园度 过了 8 年的少年生活,这给杨振宁留下了温馨的回忆,也锻造了 一个聪颖好学的学子。清华园对聪颖好学的少年杨振宁,是一个 好的学习环境,更是一份再好不过的礼物,对日后成才有着重要 的影响。

  当年的西南联大,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无疑是一个神圣的殿 堂,杨振宁曾回忆道:“想起在中国的大学生活,对西南联大的

  第1页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良好学习风气的回忆总使我感动不已。联大的生活为我提供了学 习和成长的机会。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六 年时间里培养起来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入西南联大后,杨振宁既没有 选择父亲专长的数学,也没有选择自己报考的化学,而是选择了 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学。可见求学道路上,兴趣至关重要。这一选 择是杨振宁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个人生奋斗的目标,是开始,也是 指引。

  而出国留学,是杨振宁生命中的转折。然而杨振宁的求学之 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万分艰辛,寻师也是屡屡受挫。历经辛苦远 赴美国,先是到哥伦比亚大学找寻仰慕已久的费米教授,却大失 所望的扑了个空。随后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希望求学于维格纳教 授,却由于教授的休假再一次扑空。幸好遇到了昔日西南联大的 教授张文裕,在其指点下终于到芝加哥大学寻得名师,就是仰慕 已久的物理大师费米。这才开始了他真正的求学之途。

  我们都知道实验是理论的源泉,科学的根本。杨振宁的第一 个志向就是完成一篇实验物理论文。由于动手能力和实验技巧的 欠缺,虽然经过了 20 个月的实验工作,杨振宁还是未能完成自 己的实验论文。虽然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杨振宁的这一志向 还是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亲身动手进行实验的重要意义。

  第2页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杨振宁这 20 个月的 实验工作也为他日后成为成功的理论物理学家奠定了基矗。

  杨振宁能够在科学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是他将 演绎法和归纳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应用,使这两种方法互为补充, 取长补短。因为演绎法和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上各有所长,会使 很多科研项目收效良多。

  之后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研究得出的结论——在弱相互作 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这震动了整个物理界,轰动了整个世界, 使得两个人共同获得了 1957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先生成为当今世界上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学界 的崇高地位是为天下所公认的。正所谓“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 峰”(唐骆宾王句),与高迈睿智之胆识,深诘穷究莽莽苍穹的物 理对称,凭临昆仑之巅。卓为世纪大师。他是既调和又抵触的中、 西方文化的产物,体现了中华古老文明与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的融 合。杨振宁先生对宇宙真谛之咄咄追问,他所创见信非锥代管窥 者所可见。杨振宁先生以耄耋之年,归根故园。为中华的伟大复 兴千里骥驰。平日先生的蔼然忠厚的长者之风,从不轻易许诺, 言信行果,孝义诚信,是不折不扣的真君子。当然杨振宁先生也 是凡人,自然也有他的喜怒哀乐与成败利钝。所有这一切都构成 了杨振宁先生的人生经历。

  第3页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 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 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 深远。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这位科学家从小到大严谨的学习态 度,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越挫越勇的求学理念,巧妙结合的科研 方法,孜孜不倦的钻研和探索。杨振宁先生让人真心佩服的,还 有他的勤奋、甘于寂寞与锲而不舍的执着。这些都是每一位科学 家都应该具有的重要素养之一。至此我对他的崇敬之情早已不言 而喻。

  杨振宁传的读后感 2 《杨振宁传》增订版是一部实在不可多得的好书,这部由生 活、读书、新知书店出品,华中科大物理教授杨建邺撰写的杨振 宁这位科学巨人的生平足迹,生动地描绘了这位科学伟人成长的 过程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片断和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杨振宁对当代物理学的贡献,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关 于杨振宁的功业尽人皆知,相关文献、资料、风评俱在,在此, 我只谈谈读这本书后的感受和感动! 1957 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贡献 成为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第一人,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在科研之 余大量地从事改变“中国人不如他人”的观念,而且毕生在做这

  第4页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项工作,他 1999 年后一直住在清华,亲手建立了清华高等研究 院,广邀国内外顶尖的科学家来华讲学,带研究生,在国内各高 校游说,以 80 多岁的高龄为科学兴邦奔走呼唤,其拳拳爱国之 心和人文情怀令人景仰。用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陈方正的话说:“宇 称不守恒”理论、“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应该再次获诺贝 尔奖),都是理论物理的科研成果,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 至今没有应用的意义,它的意义主要是思想和文化上的。的确, 我们从杨振宁的著述、演讲中不难看出,他讲得最多的是科学发 展史,科学家的故事以及当代科学领域的相互渗透以及相互作用, 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影响,是普通人听了都能领悟其中道理的东西,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和氛围,这种影响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十分深远的。

  杨振宁在晚年做了另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那就是与翁帆的 爱情,他们年龄相差 50 多岁,对于这桩婚姻,人们对他的关注 程度远远地超过了他获得的诺贝尔奖,说三道四的、辱骂的、嘲 笑的,比比皆是。现在 9 年过去了,回过头看,没有翁帆,就没 有杨振宁的今天,也没有在清华“归根居”生活的 10 年的丰硕 成果,也没有中国理论物理的蓬勃春天。用新加坡电视台主持人 曾月说过带哲理性的一段话:“一个人从年轻到老,敢于追求所 爱,不管他所爱的是人、是物,还是真理,他都能够放开胸怀地

  

篇六: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

  杨振宁传的读后感(精选 3 篇)

  杨振宁传的读后感(精选 3 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

  感了。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帮大家的杨振宁传 的读后 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有幸读到杨建邺先生写的关于杨振宁先生的传记文——《杨 振宁传》,240000 字的介绍让我对杨振宁先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 解,由于我对物理也感兴趣,所我以对此人物就更加的喜爱,崇敬 之情油然而生。

  先来简介一下杨振宁,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美籍华人,1957 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教授是自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 20 世纪物理学出类拔萃的设计师,是家喻户晓的科学家。

  杨振宁先生有如此佳绩与其家庭背景和人文熏陶是离不开的。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留学归来的知名学者,1929 年应清华大学之 聘任数学系教授。由于父亲的关系,杨振宁在清华园度过了 8 年的 少年生活,这给杨振宁留下了温馨的回忆,也锻造了一个聪颖好学 的学子。清华园对聪颖好学的少年杨振宁,是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更是一份再好不过的礼物,对日后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

  当年的西南联大,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无疑是一个神圣的殿 堂,杨振宁曾回忆道:“想起在中国的大学生活,对西南联大的良 好学习风气的回忆总使我感动不已。联大的生活为我提供了学习和 成长的时机。我在物理学里的爱憎主要是在该大学度过的六年时间 里培养起来的”。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入西南联大后,杨振宁既没有选 择父亲专长的数学,也没有选择自己报考的化学,而是选择了自己

   感兴趣的物理学。可见求学道路上,兴趣至关重要。这一选择是杨 振宁为自己寻找到了一个人生奋斗的目标,是开始,也是指引。

  而,是杨振宁生命中的转折。然而杨振宁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 风顺而是万分艰辛,寻师也是屡屡受挫。历经辛苦远赴美国,先是 到哥伦比亚大学找寻仰慕已久的费米教授,却大失所望的扑了个 空。随后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希望求学于维格纳教授,却由于教授 的休假再一次扑空。幸好遇到了昔日西南联大的教授张文裕,在其 指点下终于到芝加哥大学寻得名师,就是仰慕已久的物理大师费 米。这才开始了他真正的求学之途。

  我们都知道实验是理论的源泉,科学的根本。杨振宁的第一个 志向就是完成一篇实验物理论文。由于动手能力和实验技巧的欠 缺,虽然经过了 20 个月的实验工作,杨振宁还是未能完成自己的实 验论文。虽然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杨振宁的这一志向还是告诉 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亲身动手进展实验的重要意义。实践出真 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杨振宁这 20 个月的实验工作也为 他日后成为成功的理论物理学家奠定了基矗。

  杨振宁能够在科学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原因是他将演绎 法和归纳法巧妙地结合起来应用,使这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取长补 短。因为演绎法和归纳法,在科学研究上各有所长,会使很多科研 工程收效良多。

  之后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研究得出的结论——在弱相互作用中 宇称可能不守恒,这震动了整个物理界,轰动了整个世界,使得两 个人共同获得了 1957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先生成为当今世界上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在学界的 崇高地位是为天下所公认的。正所谓“昔负千寻质,高临九仞峰”

   (唐骆宾王句),与高迈睿智之胆识,深诘穷究莽莽苍穹的物理对 称,凭临昆仑之巅。卓为世纪大师。他是既调和又抵触的中、西方 文化的产物,表达了中华古老文明与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的融合。杨 振宁先生对宇宙真谛之咄咄追问,他所创见信非锥代管窥者所可 见。杨振宁先生以耄耋之年,归根故园。为中华的伟大复兴千里骥 驰。平日先生的蔼然忠厚的长者之风,从不轻易许诺,言信行果, 孝义诚信,是不折不扣的真君子。当然杨振宁先生也是凡人,自然 也有他的喜怒哀乐与成败利钝。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杨振宁先生的 人生经历。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奉献范围很广,包括根本粒子、统计力 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构造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 的奉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立性强,眼光深远。

  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是这位科学家从小到大严谨的学习态度,远大 的理想和信念,越挫越勇的求学理念,巧妙结合的科研方法,孜孜 不倦的钻研和探索。杨振宁先生让人真心佩服的,还有他的勤奋、 甘于寂寞与锲而不舍的执着。这些都是每一位科学家都应该具有的 重要素养之一。至此我对他的.崇敬之情早已不言而喻。

  《杨振宁传》增订版是一部实在不可多得的好书,这部由生 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品,华中科大物理教授杨建邺撰写的杨 振宁这位科学巨人的生平足迹,生动地描绘了这位科学伟人成长的 过程以及从事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片断和取得令人鼓舞的成就。

  杨振宁对当代物理学的奉献,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国的,关于 杨振宁的功业尽人皆知,相关文献、资料、风评俱在,在此,我只 谈谈读这本书后的感受和感动!

   1957 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为“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奉献成为 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第一人,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在科研之余大量 地从事改变“不如他人”的观念,而且毕生在做这项工作,他 1999 年后一直住在清华,亲手建立了清华高等研究院,广邀国内外顶尖 的科学家来华讲学,带研究生,在国内各高校游说,以 80 多岁的高 龄为科学兴邦奔波呼唤,其拳拳爱国之心和人文情怀令人景仰。用 中文大学校长陈方正的话说:“宇称不守恒”理论、“杨——米尔 斯标准场理论”(应该再次获诺贝尔奖),都是理论物理的科研成 果,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至今没有应用的意义,它的意义主 要是思想和文化上的。确实,我们从杨振宁的著述、演讲中不难看 出,他讲得最多的是科学开展史,科学家的故事以及当代科学领域 的相互渗透以及相互作用,对人类未来开展的影响,是普通人听了 都能领悟其中道理的东西,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特别是年轻一 代爱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气氛,这种影响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 说,是十分深远的。

  杨振宁在晚年做了另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那就是与翁帆的爱 情,他们年龄相差 50 多岁,对于这桩婚姻,人们对他的关注程度远 远地超过了他获得的诺贝尔奖,说三道四的、辱骂的、嘲笑的,比 比皆是。现在 9 年过去了,回过头看,没有翁帆,就没有杨振宁的 今天,也没有在清华“归根居”生活的 10 年的丰硕成果,也没有中 国理论物理的蓬勃春天。用新加坡电视台主持人曾月说过带哲理性 的一段话:“一个人从年轻到老,敢于追求所爱,不管他所爱的是 人、是物,还是真理,他都能够放开胸怀地去拥抱,而且升华成乐 观前进的动力,这个人是绝对幸运的”。从这件事我们看到杨振宁 率真的另一面。

  

篇七: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

  杨振宁个人事迹材料 杨振宁的个人事迹材料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杨振宁的个人 事迹材料》的内容,具体内容:杨振宁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杨振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的一代物理学家重在理论和 实验两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 的杨振宁个人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

  杨振宁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涌现出的一代物理学家重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重要影 响的物理学家之一。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杨振宁个人事迹,欢 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杨振宁的人物事迹 1.群英荟萃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 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 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 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 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 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 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

   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 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 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 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 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 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 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 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 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 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 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 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 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 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 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 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 年王竹溪教授 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 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 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 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 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 年 12 月 10 日,35 岁的杨振宁和 31 岁的李政 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 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 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 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

  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 15 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 关。

  杨振宁的贡献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 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 率先与米尔斯(R.L.Mills)提出了”杨-米尔斯方程”,与巴克斯特 (R.Baxter)创立了”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

  宇称不守恒理论 他与李政道提出基础粒子间的弱核力并没有镜像对称的特 性,违反了当时物理家的认知。该理论后得吴健雄的实验验证。

  杨—米尔斯方程 他与罗拔米尔斯(RobertMills)提出的理论,是粒子物理学 的标准模型的基础理论。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 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美国鲍尔奖授予杨振宁时的颁奖词说杨-米尔斯方程和牛 顿、麦克斯韦及爱因斯坦的工作相提并论,必将对未来有着足堪 比拟的影响。

  杨-巴克斯特方程具有基本的数学结构,而且随着时间的推 进也慢慢在物理方面显示出深层的意义。1990 年菲尔兹奖颁给 四位数学家,其中就有三位和杨-巴克斯特方程有关。

  粒子物理学 1954 年与 R.L.密耳斯共同提出杨-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 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包括电弱统 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 理论、大统一理论、引力场的规范理论)打下了基础。杨密耳斯场方程被数学家 S.唐纳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 突破。

  1956 年和李政道一起,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之谜 ——即后来所谓的 K 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 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宇称守恒,则 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 K 介子。但从质量和寿命来看, 它们又应是同一种介子。——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分析认识到, 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 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 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实验 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承认,并获得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 奖,这是第一次。

  统计力学 二维伊辛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1952),与李政道合作的关 于相变的理论(1952),与杨振平合作的关于数种模型的严格解 (1966~1985)等。

  凝聚态物理 与 N.拜尔斯合作的对磁通量量子人的解释(1961),非对 角长程序观念(1962)等。

  个人文章 《邓稼先》是杨振宁为《英雄大爱》中邓稼先和许鹿希的 旷世爱情作的序,《邓稼先》选入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和江苏 中职语文第一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学术讲座 《物理学的诱惑》、《Some Recent Progress in Cold Atoms Research》 论文报告 杨振宁发表过约 200 篇科学论文和报告,代表作有《对 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曙光集》和《邓稼先》。

  翻译会歌 亚运会歌确定《重逢》英文由杨振宁、翁帆翻译。著名音

   乐人捞仔捞仔透露,徐荣凯和杨振宁夫妇是好友,他把中文歌词 交给两人,请他们帮忙找专业人士译成英文,没想到两人对歌词 爱不释手,很快就传回了译好的英文歌词。

  其他贡献 费米-杨模型(1949),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 (1957),与李政道和 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 C(电荷共轭变换)和 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 微子实验分析(1959)和关于 W 粒子的研究(1960~1962)。与 吴大峻合作的 CP(宇称)不守恒分析(1964),规范场的积分形式 理论(1974),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75),与 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1967~1985)等。

  杨振宁人物评价 有人说杨振宁是 20 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 位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是华人当中知名度 最高的当代科学家之一。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 物理学家萨奥斯说:”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 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

  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 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网 易评) 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中国政界、学术界

   一直受到极高的尊崇。(腾讯评) 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

  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 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物理学家戴森评)

  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 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 的实验极为欣赏。(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实验物理 学家萨奥斯评)

  

篇八:感动中国杨振宁观后感

  学习杨振宇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2018 年 8 月 15 日 7 时 45 分,杨振宇同志在工作期间突发 脑淤血,经全力抢救无效因公殉职,永远离开了他挚爱的公安岗 位,年仅 32 岁。从警 10 年,他用无怨无悔的坚守和付出,在平 凡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华章。作为新时代的中华儿女,我 们既要学习杨振宇十年如一日,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默默奉 献的感人事迹,更要学习他不忘初心、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让 奋斗成为新时代中国大地上的激昂旋律, 成为新时代亿万人民积 极进取的最美姿态。

  奋斗,需要坚定理想信念。信念决定状态,状态决定姿态。

  正是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正是怀揣着对党和 人民真挚而朴素的感情,从警以来,他始终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的 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 时刻牢记自己的神圣职业是政法干警,忠实履行自己职责。

  10 年来,杨振宇同志从事基层干警工作,做的都是默默无闻的“小 事” ,但他始终任劳任怨,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公安事业上。向 杨振宇同志学习,就是要永葆政法干警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 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满腔热情 倾注工作,用赤胆忠心献身事业,用实际行动履行好党和人民赋 予的神圣职责。

  - 1 -

   奋斗,需要练就高强本领。

  “人激志则宏,水激石则鸣” 。只 要肯奋斗,再渺小的角色也能演绎不一样的精彩。工作中,杨振 宇同志善于顺应时代发展,加强学习、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 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为能够迅速适应经侦工作,杨振宇事事都勇 挑重担, 一马当先, 无论是疑难案件还是重大任务, 他从不犹豫, 总是率先报名,冲锋在前,并屡破大案,功绩累累,无论是领导 同事,还是群众百姓都把他当做守土有责的警界先锋。干一行、 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在投身事业中干出实绩,在岗位事业 奋斗中体现价值,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宝贵品格在杨振宇身上 得到了充分体现。

  奋斗,需要躬身践行实干。在实干中凝聚力量,在实干中破 解难题,在实干中推进工作。杨振宇同志多年放弃休假,投身工 作,忘我奉献,超负荷工作早已成为家常便饭。由于长期伏案工 作,杨振宇同志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但他从未申请休假养 病。疼得厉害时,就扶墙休息一会,然后继续投入工作中,是大 家口中名副其实的“拼命三郎” 。短短四年时间,杨振宇同志办 理涉众型经济类案件 21 起,其他刑事案件 80 余起,共抓获各类 违法犯罪嫌疑人 140 余名, 配合同事共挽回群众经济损失 1.9 亿 余元。

  奋斗,需要顽强坚韧拼搏。在人生道路上,奋斗者必须以稳

  - 2 -

   健为前提,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拼搏精神去奋斗,方能 走得好,走得远,收获累累硕果。在侦办一起市级涉众型经济类 案件时,杨振宇同志放弃休息,连续奋战 50 余天,配合办案民 警共询问受害人 70 余人,制作刑事案卷 30 余本,整理的案件厚 度近一人高,卷宗内容详实细致。同年,在市公安局组织的案卷 评查专项行动中, 杨振宇同志主办的这起案件的卷宗被法制支队 列为模范样本,其中的证据资料扎实完备、法律文书齐整有序, 受到市局领导的一致肯定。

  “志士惜白日,唯有勇者留其名。

  ”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 的今天,唯有奋斗者才能留下自己的烙印。奋斗精神没有过时, 让人人尊重奋斗者,人人以奋斗为荣,让奋斗成为新时代的主旋 律和最强音。

  - 3 -

  

推荐访问:观后感 感动中国 杨振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