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艺术心得体会6篇

时间:2022-05-11 09:15:02 心得体会 浏览次数:

园林艺术心得体会6篇

园林艺术心得体会篇1

本次艺术节活动以“阳光与我同在,书香伴我成长”为主题,亮出了新时代教师的形象,展示了新时期少年儿童的艺术风采;其目的在于丰富学生学校文艺生活,展示学生艺术素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我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从整体来看艺术的组织是很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主体,全员参与。

本学期一开学,音乐美术两组便对照工作计划,认真学习、研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经学校领导班子研究论证,多次调整修改,于3月中旬定好方案。

活动内容包括美术、音乐两大块,美术成果作品展和文艺晚会两部分。校音美小组早着手抓好特长学生的培养,要求编排的节目必须能展示出专业教师的水平。

从活动情况来看,本次艺术节活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首先表现在音乐和美术课堂也成了艺术节的活动领域。音乐学科强化了口风琴、舞蹈校本课程训练,使得大部分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二、隆重喜庆,展示技艺。

为了增加艺术节的喜庆气氛,使此次艺术节成为孩子们的节日,在艺术节项目的设置和活动的组织形式上,充分尊重孩子意愿,使每项活动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艺术美餐。

项目设计新颖。新增了音乐剧、歌曲串烧、音乐快板等,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尤其是教师节目,老师一上场,台下的小观众个个都是热情洋溢、激情高涨。

氛围营造得好。学校专门租用了舞台、音响、红色大气包彩门;台下学生按年级组成了方块队,各有各得标志,有的挥舞着彩色的气球棒、荧光棒、哈哈巴掌;有的是五颜六色的花束;还有的手执国旗,不停地表达着内心的喜悦;更有不少小演员,还带了自己的亲友团,拿着数码相机、亦或录像机现场拍照录像留念.......

艺术的功能本来就是娱乐身心的,但艺术的表现却必须一丝不苟、勇于创造。舞台上演员们的表现都非常的投入,个个吸引你的眼球,连老师都惊叹学校原来隐藏着这么多能歌善舞的人才。书法、剪纸、折纸、绘画也吸引了大批的家长和学生前来欣赏……艺术节展露孩子们创造的天性和自信的品质,成为他们表现自我风采的大舞台。

三、项目丰富,精彩无比。

本次艺术节虽然准备时间很短,但活动项目是丰富而精彩的。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白天的开幕仪式、美术成果作品展示及晚上的文艺晚会。其中文艺表演包括舞蹈、音乐快板、音乐剧、古诗新唱、口风琴表演、器乐合奏等14个节目。

单看28日晚上的文艺节目的演出。校舞蹈队带来的舞蹈《举手发言》表现了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讲、认真思考、争先发言的情景;音乐剧《快乐大扫除》的孩子,表演的惟妙惟肖;古诗新唱巧妙地将唐诗与歌曲进行了有机结合;音乐快板《校园常规记心间》不仅舞姿优美,词也写的非常好,唱出了我们是自信、阳光、健康、快乐的一小人......更让孩子们激动的还有教师的节目舞蹈《扎西德勒天路情》闪亮登场,孩子们激动的都站了起来;孩子们群体雀跃,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孩子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了最富有活力的老师们,祝福老师越活越年轻。

感谢赵校长,因为他的亲历亲为,大家思想更重视,节目更上档次;感谢音乐组的老师,正是他们极具创意的设计,节目才充满了灵动;感谢所有的男教师,因为他们,保障了后勤工作的周到细致;更感谢一线的语文数学老师们,正是他们,协调好课堂与课外的关系,理顺了教学与活动的关系,才保证了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高质量组织好这次活动。

我们的教师潜力无穷,我们的团队合作有序,我们这个集体--了不起!

五、一点不足,几点建议。

本次艺术节前期,忙于迎接国检;中期教学活动极为频繁,教师外出学习的活动相对集中,外派学习人员多;后期,又是一年一届的体育节,在时间安排上存在一定的紧张和冲突,至使艺术节展示活动之前的许多艺术作品、艺术表演的精彩只能是相对的,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由于音乐教师精力有限,虽然本次晚会每位老师都承担了5、6个节目的排练工作,但老师们实在有些吃不消了。为了今后更好地发挥艺术节活动的教育效果,建议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改进。

1、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方案一定要面面俱到,具体化、明确化,各负其责。又减小对学科教学的冲击,同时也有利于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2、编排节目的任务不应只是音乐老师的事,可以以比赛的形式来选拔节目。

隆重喜庆的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在师生及家长们的掌声笑声中圆满地落下了帷幕,但她的影响并未结束,学生们在艺术节活动中所受的影响是深远的,他们必将在艺术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教育者的思考并未结束,我们思考本届艺术节的成功经验和失误的教训。我们相信:艺术教育活动必将迎来新的希望新的辉煌。

园林艺术心得体会篇2

常听身边的同事说,当班主任尤其是小学班主任,就是一个吃苦受累的活,每次听到这样的对话我总是笑而不语,因为在我的班主任生涯中我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学生给我带来的快乐。课堂上我们是共同学习的朋友,操场上我们是嬉戏的同伴,球桌上我们是互相切磋的对手……

曾经面对着这份工作,面对着这群孩子,我也有过厌倦,也有过抱怨,学生中经常出现的厌学、上课打瞌睡、不做作业、与同学和老师闹矛盾等等琐事,让我心力憔悴,甚至有过撂挑子的想法。

态度的转变只是源于一个偶然。还清晰地记得,那是刚刚走上讲台的第二年,因用嗓过度,嗓子发炎说不出话,我请假去挂水,谁知没多久,就接到电话,班上有个叫刘文彬的学生病了,父母也联系不上,我赶紧赶回学校,把他送到了卫生室,陪着他做了检查、挂了水。第二天刚到学校就看见自己的办公桌上,一杯还有点烫手的开水旁,摆着一盒“金嗓子”喉宝,看到这些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

谁说学生们年龄小,谁说他们只会带来麻烦,其实他们是最有感情最重感情的。从那以后,我开始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

一、 放下架子,走进学生的生活

刚走上三尺讲台,我害怕约束不了学生,所以不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余,我总是一脸的严肃,摆出所谓的师道尊严,高高在上,不与他们交流,学生们也跟我保持距离,唯恐一不小心惹祸上身。这让我十分苦恼。

怎样改变这一切呢?

有经验的同事告诉我,要赢得了孩子们的心,就要放下老师的架子,走进他们的生活,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你就会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于是我悄悄地捡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橡皮,一次次地为他们擦净桌椅……

就这样,我收获的是不仅仅是一声真诚的“谢谢你,老师”,同时也收获了一份自信与快乐。

二、 奉献爱心,伴随学生的成长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这是高尔基的一句至理名言。是啊,班主任对学生的爱,是沟通师生联系的桥梁,是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钥匙,也是班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保证。有了爱,才能获得学生的信赖。班主任要不仅要在学习中关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多关心学生,嘘寒问暖,要让爱的阳光洒遍每一位角落,不管他的成绩如何,不管他的条件怎样,要一视同仁,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学生才能幸福,才能感受到对他的重视和关心,也才能对班主任心服口服。学生身体不舒服,递上一杯开水,生病了,送上一句轻轻地问候……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只要班主任能真正的去关心、去爱护每一个学生,学生也不会令你们失望,他们会把这种关心,这种爱护内化为动力,以此促进自己各方面的长足进步。

三、 善于表扬,不吝啬对学生的赞美

每个人都渴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孩子们也不例外,在他们的眼里,你的一次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会心地微笑,都可以让他们高兴一整天,所以身为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好表扬这把尺子。要练就“火眼金睛”,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点滴进步,善于发现班上的好人好事,用真诚的语言,去鼓励他们,尤其对于后进生,这更是一剂良药。当然,这种表扬不是无限度,无原则的,班主任要善于把握这个度。

四、关爱留守学生、后进生,构建和谐班级

近年来,由于农村剩余劳动的增加,许多家长纷纷外出打工,他们的孩子往往由爷爷奶奶或亲友照看,于是便产生“留守学生”这一群体,“留守学生”由于缺少正常的亲情关爱和必要的家庭教育,所以多数“留守学生”习惯差、行为差、成绩不理想。另外,后进生往往有一种矛盾的心理,想当一名好学生,但常常信心不足,而且个别学生还有自卑心理。留守学生、后进生的精神面貌直接关系到班级的稳定与和谐。西方一位哲人曾经说过:“克服最初的困难,获得成功的"经历,是最终努力奋斗的诱因”,因此作为班主任除了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关心这些留守儿童、后进生,帮助他们克服生活上的困难、嘘寒问暖外,还要优先为他们在活动中展示自己某方面才能的机会,发挥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觉到在集体中享有一定的荣誉,占有一定的位置。不断体验“成功”,让“成功”内化成心灵的渴望,随即而来的是信心、恒心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这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以及构建和谐的班级气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之,只要你付出了辛劳,付出了爱心,就一定会有收获。种下一粒爱的种子,定能收获桃李芬芳。

园林艺术心得体会篇3

大学美术鉴赏对提高我们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发展大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培养文明合格的下一代,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鉴赏目的在于提高我们审美境界,从而促进德、智、体、美、劳、生的全面发展,陶冶个人情操。通过大量地、广泛地鉴赏优秀艺术作品,美术鉴赏使我开阔了眼界,也使我领略到了美术领域的独特魅力。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

在美术鉴赏这门课程学习中,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美的追求,毕加索作品的魅力是不可阻挡。“你自己就是个太阳,你腹中有着千道光芒。除此外则别无所有。”毕加索对埃·泰蕾阿德所说的这句话正是他自己的写照。

与一生穷困潦倒的凡高不同,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的耀眼光芒至今没有衰退。素描《基督祝福撒旦》,这幅素描反映了他内心的苦闷、矛盾与强烈的冲撞。毕加索踟蹰在巴塞罗那的街巷,流荡于各个咖啡馆之间,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对于他来说,对象已成为它自己本身。他对光不感兴趣,聚集全力表现改变了的形,让它以不同于外表世界的面目出现在观众面前,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

_土木_班

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1898年夏天,应好友之邀,毕加索去了帕利亚雷斯的乡下小住。在这个叫做奥尔塔的山村,他度过了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八个月。毕加索此时对生活和生命本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创作了一幅名叫《阿拉贡人的风俗》的作品,并在马德里和马拉加的画展上再次获奖。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此外他的著名作品还有《格尔尼卡》、《海滩上奔跑的妇人》、《人生》、《梦》等等。

绘画美术与土木工程上的建筑,看似两个毫不相关的领域,却又是紧紧相依。然而 “绘画与建筑”的确要被一一拆解开来,才能比较看个清楚。概言之,联系绘画的确有助于建筑师理解诸如构图、画面空间层次、远近、色感、色差、对比。在这个意义上,当下的建筑初步教育仍然保留着一定额度的绘画教育。这种教育可以跟建筑有直接的关系,比如,建筑制图,配景,效果图,表达,也可以不太直接有关。练习一种节奏感,形式感。这个意义上,绘画和建筑的关系,一般性些,不那么一一对应,跟个体的设计关系也不太大。

从任何一种情形看,建筑和绘图都有着诸多的不解之缘。但,归根到底。建筑,不等于绘画。因此,把建筑和绘画彻底地或是大面积地重叠,在古代还不是个大问题。因为古代的绘画,也包括工艺,打铁,制作;而在今天,就是个大问题,因为如果建筑只满足于图纸,那它的命运可能还不如当代艺术。建筑之所以能够逃脱概念艺术的范畴,因为它几乎不可能只为了概念活着。一个画家可以画一幅别人看不懂的画,自己欣赏。但是,建筑首先或者说在城市里,一般不是为了概念才出现的。老百姓可以10年不看一幅画,却天天要住房子,要去商场,学校。这些被成为房子的东西,就是建筑的日常性的一面。它动用了好多的金钱,劳力,涉及到了政府和客户,需要考虑技术施工生态等诸多问题。这些东西,几乎绘画艺术都不太需要考虑。不是说建筑没有形而上学、没有其艺术的维度或是想象性。但是,建筑的形而上学从来不能离开墙体和屋顶独立活着。您管这叫建筑的羁绊也好,建筑的特殊性也好,还是建筑的物质性也好,建筑的确不会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独立的产品。

园林艺术心得体会篇4

《指南》的“艺术领域”中对教师提出要求:“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布置环境、美化生活。”

我们的生活缺不了美的事物,对美的渴望是每个人的权力,《指南》中也说到“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我们应该满足孩子们,这对于教师而言是举手之劳,我也确实当任务做了。这周正好是“春天”的主题,安排了制作活动,孩子们制作迎春花、桃花、梨花和柳条,有的是个人作品,有的是两人合作。我当时只是配合师父将柳条挂起来,在我布置好教室之后,维维走来告诉我说:“老师,我们把春天搬到教室里来了,你看,花瓶里有黄色的迎春花,红色的桃花和白色的梨花,窗户上还有绿绿的柳条,真漂亮!”布置环境对我来说只是任务,而对于孩子来说却有着不可思议的内涵,我被她的一番话感动了,忍不住夸奖她:“你说得正好!”她笑得可欢了。这段小故事告诉我:教室里的环境布置能开拓孩子的思维,一定要重视教室环境。下次一定会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如何布置教室、美化教室,让孩子们成为教室里的主人!

《指南》中强调“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为追求‘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我的理解是: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想象力,能用语言大胆地表达出来,但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把他的心中所想绘画出来,这毕竟需要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我们不训练孩子们的绘画技能,但也不能在没有基础的情况下让孩子去创作,创作要以绘画基础为奠基。当然,孩子们的创作是浅层次的,不能对孩子要求过多。想要提高孩子的绘画基础,不一定要教师施加给他,我想可以让孩子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绘画读本,画一画自己喜欢的人物、小动物和植物。这是他自发的一种对于美的理解,孩子会有一种亲身体验:这本书上画的东西是我喜欢的美的东西。这样,既不会出现千篇一律的作品,又让孩子有能力去创作。当然,提高孩子绘画能力的办法还有许多,每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式方法。

艺术领域包括美术和音乐,我觉得边听音乐边画画是一种享受,有着1加1大于2的价值。美术活动时可以播放一些与该活动相称的音乐,用音乐和美术相结合的形式,让孩子们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吧!

园林艺术心得体会篇5

今天我们在谈文化自信的时候,可进一步追问,我们的文化自信到底是“什么文化的自信”。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自觉的文化认知。这就要求文化理论研究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真自知、真自信。

首先,理论研究者要洞察世情国情,把握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文化研究者要站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理论研究,回应历史性变革,顺势而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文化领域创新中国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加快构建富有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理论体系,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迎头赶上,推动创新引领。

其次,文化研究的真自信要扎根中国大地,特别是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谱系。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五千年文明史,使我们易于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提法。但是,今天除了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之外,我们也应该大力提倡红色文化自信,红色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养分所创造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优良传统和品格风范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近百年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符号文化成果。可以说,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历史境况做出的创新与推进。这二者之间是历史延续而非历史断裂,并且形成了一种彼此支撑、相互促进的共存关系。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是轻飘的“忘本”之举;没有红色文化的文化自信,则是茫然的“丢魂”之态。基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对红色文化保持清醒的认知和足够的自信。

当然,红色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的喊口号和发司令得来的,而是必须建立在红色文化自身的理论魅力和创新作用的实践基础之上。事实上,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历史,不仅书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华彩篇章,而且迎来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征程。在理论魅力上,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政党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同各种主义和思潮的竞争乃至斗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文化表达;其坚定的人民性立场、雅俗并举的理论风格,获得了人民大众的高度赞同;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实践品质支撑着中国共产党由弱而强的历史过程,红色文化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实践基础上,红色文化产生于一个国家从落后挨打走向独立自主,从后发跟跑走向并跑赶超甚至引领时代的伟大实践。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不断提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些伟大的实践,都为红色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政治支撑,也奠定了民心。

既然如此,红色文化自信如何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成为鲜活的实践呢?具体而言,践行红色文化自信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建构红色文化记忆。红色历史不应是停留在过去的历史,而应该成为当代人的集体记忆。当前,我们的纪念馆、博物馆、遗址地等都是红色记忆的物质存储载体,在互联网时代的当代中国,将作为红色记忆的存储载体发挥重要作用。加强红色记忆存储载体的建设,在情感纽带下对红色记忆进行选择和建构,加强红色记忆的输出渠道建设,催生形成亿万中华儿女的群体性记忆结晶。第二,加强红色符号传播。符号是内涵阐释与意义携带的综合体,红色符号亦如此。作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符号凝练,其在文化传播与价值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革命时期,漫画宣传画等图像符号、标语口号等文字符号、旗帜徽章等象征符号发挥着引领民族精神、凝聚革命热情的重要作用。在当今中国,符号仍然是重要的价值传递与精神凝聚载体。宣传思想部门与党的舆论机构应充分发挥其价值引领与红色文化传承的作用,增强大众的红色文化自信。第三,强调红色仪式的展示。践行红色文化自信有主动践行与教育引导两种取向,而仪式教育则是潜移默化影响大众文化心理的重要方式。仪式作为大众教育的重要渠道与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包括纪念活动、民间庆祝、大小文艺晚会等多种方式。在仪式的展演中,以纪念日为核心的纪念活动是最具代表性的仪式表达。举办围绕党的纪念日、伟人诞逝纪念日、建国纪念日等为中心的纪念活动,结合文艺演出和文化讲演等方式,可以加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增进大众的红色文化自信。

总之,在新时代的中国,我们尤其要坚定红色文化自信,增强红色文化自信的底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积极践行红色文化自信,不断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文化。

园林艺术心得体会篇6

张文质先生是著名的学者、作家,他一直在推行着“生命化教育”。而这本《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他《慢教育丛书》里的一本,描述了教育要回到根本,回归本真,细细品味,能引起我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深深思考。

“我常常发现,更可怕的是人失去耐心,缺乏最基本的修养;更可怕的是不自知,自我陶醉,自甘粗鲁、卑俗,有时候这一切才是教育更为具体、尖锐的问题,但是它往往被各种任务、指标、困难遮蔽了。因此研究教育,最需要的是倾听、观察、记录和描述,研究教育就是回家,回到教育,回到细致、持久的省悟之中”。读了这一段文,我不禁问自己,工作这么多年来,有没有认真想过“教育”这两个的含义。总觉得自己通过师范的学习,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总是急于见到成效,往往在课堂上没有细致的倾听、观察、思考学生的言行,或是一味的自己认为如何如何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更可笑的是,自己觉得还挺不错,还为自己能够这么快驾驭学生而沾沾自喜,现在想来真是肤浅的很。有时在对待一些特殊的学生时往往没什么耐心,采取的方法也比较简单,也觉得这样的学生教育不好不是我的责任,似乎已尽力到我的努力了,我每天要忙这忙那,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总是对自己的行为找一些理由,等等。这一切都是我日常的教育工作变了味,使教育沾染了太多的社会习气,脱离了教育原来应有的本真。读了这段话,让我重新进行了思考,重新审视了我先前的一些行为,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进行调整,让教育回归自然。

“不言而喻,教师要有一颗教育的心灵,敏感、细腻、坚强、执著、明确、美好,教师甚至“要比热爱自己的党派、教会更热爱自己的学生”,教育确实要以爱为底色,谈起教育就是谈论我们的孩子和未来——然而,只要一静心我们就知道自己实在被扭曲得太厉害了,也许更需要询问的就是我们还有多少真挚的热情,承担的勇气,能够在各种困难中坚持应当坚持的执着,可是我知道这样的询问很多时候也是苍白无力的,莫名的焦灼与恐惧盘踞了我们的生活,太多的指标、任务、功利已经控制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渴望着美好,内心都变得越来越无望与冷漠——坚冰时期仍然延续着,有时我们几乎无法越过它瞭望到自由和有活力的未来”。这一段,告诉我们所处于这样一个时代,学校也被各种各样的功利所包围,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时刻保持一份清醒,要拥有一颗教育的心灵,要对学生始终充满爱。一方面,没有爱,我们的教育就会偏离远来的方向,便会使我们平时的工作变得那么急躁、那么势力、那么急功近利,这样导至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机械式的任务式的教育,往往学生越学越不想学,对学习也会失去信心,教育教学的效果也就会越来越差,如此恶性循环,后果就更不堪设想。另一方面,这样的工作状况,对自己来讲也不是不尽如意的,试想每天面对着不愿学习的学生,面对情况糟糕的教学场景,教师本人也难以获得教学成就感与工作快乐感,常此以后,身心俱疲,对老师自己的发展也是有弊无益的。

文中张文质先生又谈到了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的一段话:“许多年来,叶澜教授持之以恒的躬行“新基础教育”的理念,无论到哪所实验学校,她必定要先上教室听课(而且每次都是聚精会神地坐在教室的最前面,她说这样才看得清楚每个学生的“动态”),必定要先和实验教师对话,为他们“捉虫”、指路。如果没有外出,她几乎每周总会安排一天时间,早上六点多钟就出发到一所学校,上午一听就是4节课,中午简单用餐后,就开始评课、交流,然后则是讲座和对学校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她家里人告诉我每次“这样的活动回到家往往要到晚上六七点了”。叶澜老师是当代最有影响的教育学者,她的“田野作业”方式同样令人赞叹、敬佩,启人心智”!叶教授是一个教育大家,她都在尽力做一些每天我们看似在平常不过的事情,她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她确真真实实的是一个教育大家,她所做持的态度是一个优秀教育者具有的优秀品质,不带任何功利。也许,教育本是件简单的事情,把每天的日常工作还原到原来的面目,便能真正好好教育。

推荐访问:心得体会 园林艺术 园林艺术感想 园林艺术赏析心得体会 园林美术心得体会 园林美学心得体会 园林美学心得 观赏园林的感想 园林感悟文章 园林设计的心得体会 园林艺术鉴赏的心得体会 园林艺术概论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