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内涵是什么7篇

时间:2022-10-22 19:4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语文内涵是什么

  一、对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的认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老师难,当小学语文老师难,当现在的小学语文老师更难!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难教。语文的学科特点之一是有很强的综合性,大至天文地理,小 到鸟兽虫鱼,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因此,语文教学的规律,也就 相当难寻。语文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对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出的要求也就更高,有人说:一个出色的语 文教师必须是半个诗人,半个书法家,半个画家,半个朗诵家……总之,身为语文教师你必须什么都 要懂一些。我们知道,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怎么可能做到门门精通呢?不但精通难以做到,连全 面的了解也不可能。正因为我们的知识上的缺陷,造成了我们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质疑,面对学生提 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时出现尴尬的局面。其二,我们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受到了社会的质疑:社会怪高 中,高中怪初中,初中怪小学,小学怪谁,那就只能怪幼儿园了,这种互相推诿,互相扯皮,有用吗? 我们说,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的语文教育都有问题。追根究底,这就不光是语文教育本身的问题,更 不只是语文教师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做家长的都在望子成龙,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都 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考上个好大学,将来找到个好的工作,而上大学,学生必须经历高考这一关, 高考是以分数论英雄的,高中教师拼命的抓分数,初中也有中考,初中教师也在拼命的抓分数 ,为 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素质教育的那一套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此的语文教育,怎么行?我们 都在小学,小学的情况要好些,但小学也有考试,不考不行,谁叫评价的研究落后哇,教师不考,还 难以向家长交待(举出家长要成绩单不要报告册的例子)。老师们一方面要抓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 要作应试的准备;一方面在精心编制素质教育的美梦,另一方面又承当着社会的殷切的期待和恶意的 攻击。我们都在夹缝中生存。其三,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道道新的风景:美 美的人文情怀,浓浓的自主探究,靓靓的多元感悟,深深的资源开掘,这些无疑都是必要的,既是语 文教育的最终目标的要求,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双基还要不要呢?训练还要 不要呢?如果不要,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能得到提高吗?如果需要,我们应该赋予双基训练什么样的 时代内涵呢?语文教学到底是雾,是风,还是雨呢?老师们想跟上时代的潮流,但自我感觉即将跟上 的时候,语文教育的观念又发生了变化,这时候,我们就可能有一种被骗的感觉。用范伟的话说:忽 悠哇,我又被你忽悠了一顿,我到底该怎么做呢? 其四,家庭对学校的期望值很高,但家庭教育的 质量并没有跟上。当老师的谁都知道,学生是社会的人,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家庭三方面 的共同努力,哪个学生的哪一个方面跛足,这个学生的教育就有问题。社会的整体学习环境逐渐处于 弱化,浮躁的思想,拜金的思潮同样影响到学校,影响到学生。城里各种游戏场所不拒绝未成年人, 许多学生整夜流连其间。而家庭的教育手段有过于简单。这些,都对学生的教育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 影响。(这点是各学科共同的问题)鉴于以上几点,所以我说:“语文哪,想说爱你不容易!”但实 际上,我们却都没嫌弃语文,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忘我的,不知疲倦的行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痛 并快乐着”。快乐着,还是源于语文,源于语文课程,源于语文教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它 是我们认知的工具,听说读写寓含其中,字词句篇蕴含其里,思维、想像的训练附着其上,它的功能 太过强大了。语文又是一门人文性的课程,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就是 课堂教学中人文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就是和谐课堂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常说:

  “语文不是无情物,情到真时泪满襟。”难道不是这样吗?“卖火柴的的小女孩”的孤苦、无助、悲 哀,怎不起人伤逝的情怀和怜悯的泪水;“老麻雀”为保卫亲人而不息于猎狗一战的勇敢精神,怎不 让人肃然起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那样的壮美;“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杜甫草堂的春景是那样的明丽;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那样的乖巧、淘气、古怪;

  郑振铎笔下的燕子活泼、轻盈、俊俏、机灵,是那样的赏心悦目;“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是 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这 就是我们所执教的语文,这就是我们的学生力求习得的语文,这就是蕴藏着无限自由和生命律动的具 有人文精神的丰妙灵动的语文。我们的学生徜徉其间,我们自己浸润其中,教师与学生以情悟情,将 心契心,彼此在对话中得到精神的字样和生命的愉悦。所以,有教师深情的低吟:语文哪,教我怎么 不爱你;还有教师豪壮地呼喊:语文在,我在;我在,语文兴。唯其如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

   决不可辜负了语文!不辜负语文,就要求我们将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正确把握新课程理 念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1、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2、 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

  A、理解《金瓶梅》(对性的追求,其实就是对自由的向往,对快乐的追求,是一种压抑中的人性思 想的理性反弹,是人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追求。)《西游记》等(略)B、运用:要求语言运用者的语 言准确、鲜明、生动、流畅、严谨、有条理。具备较强的言语接受(听和读)和言语表达能力(说和 写)。但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学生用几千个课时来学习自己的母语,可结果却并不怎么尽如人意。老 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转差,但差难转;教师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但学生不一定领情, 不但成绩上不去,还产生厌学情绪。语文能力真正有多强,天知道。(举例)

  3、语言积累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胸 藏万壑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江主席说:无论学什么,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匪浅。

  4、语感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势。无论是理解还是运用语 言,语感都是极为重要的。语感与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都有这密切的关系。杜甫“感 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代悲白头翁》中说: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惜颜 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 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思,岁岁年年人不同……看落花听鸟鸣,而起无尽的情 思。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看长江,见落叶,而起绵长 的乡思。由此可见,吟诗作文需要有敏锐的语感,语感能使文章蕴含丰富,还能使语言不但如行云流 水般的顺畅还使语言有无尽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以下是对“绿色”和“蓝色”的语言感觉(略) 语感能力强的人还能很快发现语言中的毛病(贾智敏的例子)语感能力强的人,能在语言运用中找到 恰当的词语,表达特定的含义。(如,“冒”;如“绿”;如,“暖”等语感能力强的人,能更好的 组织自己的语言。(如:《詹天佑》,如:写对联等)

  5、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文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重任。语文的思维培养的任务应该是在语 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的。

  语文思维着重指:形象思维能力(表象、联想、想像等),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等),灵感思维能力(突发性)(李白斗酒诗百篇)有时表现为突然生发的欲罢不能的创作欲望,有 时表现为一种临危不乱的机智。(纪小岚临江赋诗:一蓑一笠一孤舟一个鱼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 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6、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

  表现为语言品位和语言修养。杜甫写给花敬定的诗:“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 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含蓄而委婉的表达了对花敬定的不满。假如换成“锦城丝管日纷纷,半 入江风半入云。花卿听我忠言劝,飞扬跋扈定送命。”诸位想一想,杜甫的结果会是怎么样呢?杜甫

   洞察入微,杜甫的正派敢言,杜甫的修养和城府,得益于它的文学求知和实践中所形成的良好的语言 修养。

  7、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1)、扎扎实实打基础(2)、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工具性 的特点(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4)、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文性的特点

  话题之一:为什么强调双基和训练

  语文姓语名文,教语文就要教出有语文味的语文,不能教得“像雾像雨又像风”不能让人觉得“雾里 看花,花非花,雾非雾。”不能荒了自己的园,种了别人的田。这些,老师们都懂,但操作起来却难。

  双基的基本内涵无非是字、词、句、篇,这也是语文的根本内核,舍此还有其它的东西吗?既如此, 所以语文教学的路径就应是听、说、读、写,舍此,还有其他的途径吗?纵使有(比如演,比如画, 这些都只能是语文学习的辅助手段,最直接的还应当是听说读写)。

  语文素养论 浙江丽水学院中文系 彭小明 《人大复印资料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 年第三期

  摘要:“语文素养”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 学生基本的综合性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有整体性、基础性、发展性的特点。提高“语文素养”是语 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和主要目标,它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不断地在语言材料积累、言语实践活动、综合 性学习、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和创设良好语文学习环境中精心培育。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基本素养 2001 年 7 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语文素养”一词: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了报刊、着作、网络上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

  一、语文素养的涵义 要解释“语文素养”一词就得先解释“素养”一词。“素养”一词,从词素构成上看,应由“素 质”和“修养”构成。“素质”一词原本的含义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主要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 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征,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征。”但是后来在“素质 教育”中的“素质”含义已有了很大的拓展,由原来的“遗传素质”“禀赋”扩大为经后天努力形成 的“基本品质”。柳斌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的序中说:“什么叫素质?我个人 认为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 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①“修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论、知识、艺 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是:“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 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从以上解释看, “素质”和“修养”为近义词,原来“素质”偏“禀赋”,“修养”偏“后天培育”,但后来两词均 偏“后天培育”,缩为“素养”一词后仍偏“后天养成”。所以《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养”为“平 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具体地说“素养”就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 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语文素养”就是语文学科所达到的“素养”,即在语文课程学 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 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二、语文素养的要素构成

   语文素养就是一个人在语文学科中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和基本品质。但“语文素养”到底具体指 哪些“基本品质”,它是由哪些“基本因素”构成的?这一点争议很大。

  华东师大中文系巢宗祺先生在《语文建设》上指出:“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 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 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

  杨再隋等编着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认为:语文素养的基本点包括:① 热爱祖国语文——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③丰富的语文知识。

  ④语文能力。⑤培养语感。⑥发展思维能力。⑦良好的个性。⑧健全的人格。

  赵福祺、李菀编着的《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则概括为八点:①语文知识。②语文能力。

  ③语言态度。④语言体验。⑤语感能力。⑥语言积累。⑦语言品质。⑧语言行为。④

  倪文锦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对语文素养作了深入的剖析,认为主要是由四个层次构 成的:第一层次是显性言语行为(听、说、读、写),第二层次是支配言语行为的“智能因素”(语 言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情和语文思维),第三层次是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语文 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第四层次是言语行为的内外背景(言语主体的思想 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语言环境)。⑤

  另外,王尚文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则称“语文素养”为“语文素质”,认为包括四个方面:

  ①语感。②语文思维。③语文知识。④语文技能。⑥……

  以上列举的是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从以上观点来看,“语文素养”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多 层次的综合概念。我们认为,语文素养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看,它应该是指语文本学科的“基 本素质和修养”,它是“人文素养”,但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如历史、哲学、艺术)素养,是语文 学科独有的“个性修养”,应该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包括语感能力)、语文思维、语文情感、 语文习惯与方法、语文态度、语文审美等等。如赵福祺、王尚文等人所言的语文素养(素质)。

  从广义上看,语文素养包括狭义上的语文素养,以及与其有关联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品位、智 力水平、人格个性、审美情趣、知识视野和言语社会环境等方面。如巢宗祺、杨再隋、倪文锦等人所 言的语文素养。倪文锦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把语文素养划分的四个层次是深刻的。我们 可以把听说读写看成是语文素养的外层,把语文知识、技能、思维等看成是语文素养的表层,把动机、 情感、态度、习惯、意志看成是语文素养的浅层,把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环境看成是语文素养的 深层。这样认识语文素养就深广、立体。

  为了更通俗地解释“语文素养”,我个人认为可以把它分为四个层面:①语文知识,包括语文陈 述性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和程序性知识。②语文能力,包括语文基本能力听说 读写和语文实用能力,如语感、自学、创新等能力。③语文心智,包括和语文有关的观察、记忆、注 意、思维、联想、想象等智力因素和与语文有关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 素。④语文情意,包括与人的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视野、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和人格、品 行、思想修养等方面。

  三、语文素养的特征 要真正清楚地认识语文素养,我们还得考察、深究它的基本特征。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别 他事物的基本属性。语文素养与其他素养有什么区别和标志性特点呢? 其一,综合性和整体性。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语文素养是复杂的、综合的、全面的、多因素多层 次的。它不但有广、狭义之分,还有外层、表层、浅层、深层之别。但语文素养是整体的,是统一在 一个人身上的基本品质,其各种因素无法割裂、各自为政。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也靠整体感知,由此, 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评价也难以定量,只能“类化”。王富仁指出:“所谓类化,就是它只能分出被 考核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类型,而无论怎样考试却不能区分彼此量上的差别。”王富仁先生从语文知识 能力的角度,这样表述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的核心):“一、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 识;二、能熟练地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三、不能熟练地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四、基本上没有 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⑦这是对语文素养综合性、整体性认识之后对学生语文素 养正确的评价方式。

   其二,基础性和基本性。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关于语言(言语)方面最基本的素质和修养,它不是 专家学者的高深水平和素质,所以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基础性”。可以说,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和高 中的语文学习,中小学毕业生都必须达到这一最基本的要求,即《语文课程标准》所言的:热爱祖国 语文的思想情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发达的思维, 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 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其三,积累性和发展性。语文素养不是“天赋”的,是“后天”长期实践、训练习得的,或换句 话说,语文素养是长期言语生活中的积累、发展、培育而成的。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学生自己 主动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它具有发展的“开放性”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素养”是学生在 语文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持续不断地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 分的过程和课程实施后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 一种终结的状态。作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种内 化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持续地进行,并不断地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 新的水平。

  四、语文素养的培育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态度、语 文习惯、语文方式,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因此语文素养 的培育也应该是多途径、多方式方法的。可以说,一个人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思想理论水平、语 言能力、表达技巧等诸因素的提高,都有利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培 育学生语文素养呢? 第一,从语言材料积累中提高语文素养。学好语文无非是两条途径,一条是课内、一条是课外。

  课内,我们要走进“教材”,让学生朗读、背诵、积累、感悟、体验优秀的古今中外名文名篇,培养 良好的语感;课外,我们要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语文 教育是母语教育,社会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们要让学生在母语的环境中,不断积累语言、 习得语言机制,自然而然的提高语文素养。并且,语言文字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的心灵和生命的活 动。语言材料不断积累,就是学生不断接受祖国优秀文化、世界先进文化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

  每当优秀的语言材料内化成为学生生命个体的一部分的时候,学生广义上的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第二,从言语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是技能课,是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的人文学科。语文课不是“语言学”课,不需要大量系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学习,却需要大量有计划地 进行言语训练、实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给学生大量的时间、机会,让学生动手、动 口、动脑,在写字、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中不断优化语文素养。识字,识大量的汉字,不但 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而且识字过程本身就是接受祖国文化熏陶的过程。写字,写一手好字,也不仅是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门面”,而且也能在我国传统书法艺术感染中,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情 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 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本质功能是理解文字承载的意义内涵,是接受特定文化的浸润,是与文 章作者进行的心灵沟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代替。要让学生在不断的朗 读、背诵,默读、浏览,精读、研读中不断接受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影响,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 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今后终身的发展打下扎 实的“精神底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 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着名的诗人臧克家说:“只有学才会写。”通过自主写作、自由写作、有创意的表达,不但能提高学 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有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 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 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 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应该积极提倡。”华东师大中文系方智范说:“综合性学习正是这样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 式。它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 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 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 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 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⑧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肯定,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较好的途径。我们要在语文知识综 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沟通。课堂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融合这四个方面下 苦功,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第四,从课程资源开发和创设良好语文学习环境中提高语文素养。“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 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有:

  知识技能与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目标等因素;条件性资源有:人力物力 与财力、时间空间与媒介、设备设施与环境,以及认知因素。另外,从性质上可把课程资源分为学科 资源和活动资源,从形态上可把课程资源分为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从显现形式上可把课程资源分为 显形资源和隐性资源等等。

  语文学习环境也是语文学习资源,属条件性资源、课外资源、隐性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的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地说,语文教师要 重视以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求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①自然资源(自 然形态、人工形态)。②社会资源(祖国、民族、家乡……)。③人文资源(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 神文化,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等)。④家庭资源(家长、亲友、家庭文化环境等)。

  ⑤学校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社团、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等)。⑥社区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艺术馆、 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艺术环境等)。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方面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是一个人在长期的习得、学得中逐渐形 成的综合性人文素养品质。这一品质显多层面、复合式,并呈开放性可持续发展结构形态。它的发展 和培育,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师多渠道多方面的引导和激励。我们要以“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 为目标,共同搞好这一次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

  注释:

  [1]转引任顺元.素质教育论[M].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2]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J].语文建设.2002(增刊).35. [3]杨再隋,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和辅导[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18-19. [4]赵福祺,等.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21. [5]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王富仁.我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J].中学语文教学. [8]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J].语文建设.2002(增刊).50.

  

篇二:语文内涵是什么

  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不同于素质。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 “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此次课程改革,许多学科 的课程标准中都采用了“素养”一词。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 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 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 标”是有层次差别的。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 “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 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 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 等。

  2、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 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 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 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语文素养的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 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 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 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 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 的飞跃。掌握 3500 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 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 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默读、说话、听话、 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 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 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 言技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 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 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 的形象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 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文明的举 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 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 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 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 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 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一、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 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 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 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 比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 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二、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 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 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 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 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 好的记诵功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调 理解,轻视识记背诵。我们的改革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经

   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 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 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 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 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 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 美能力。

  1、激发情感,增强感知能力。

  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作用,教师的教 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 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 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 认识美。

  2、加强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思维 活动。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重视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 表达。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口头语描绘美的形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 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 学生头脑中的模糊的、不大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变得更清晰、更鲜明。在 分析鉴赏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评论文章让学上阅读,让学生了解别人对作品的评 价,参考别人的见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篇三:语文内涵是什么

  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 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 有机整合。你知道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吗?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语 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不同于素质。按一般的理解,“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 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此次课 程改革,许多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采用了“素养”一词。课程标准中 采用“素养”一词,还有这么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 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 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 差别的。至于大家为什么不用“素质”而用“素养”,可能是因为 “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 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 有机整合。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 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 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 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语文素养的六个层次

  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 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 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 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

   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

  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 量的积累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 3500 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 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 这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 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查字典、朗读、 默读、说话、听话、作文、写字等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 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 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 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技能,最 终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 工具书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 的习惯。

  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 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理 的科学态度;欣赏汉字的形象美,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 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的文化智慧;尊重多元文化,吸收人类优 秀文化营养。

  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儒雅的气质和 文明的举止。与人交往态度要大方,谈吐要文雅,能根据不同场合选 择合适的措辞。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也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 重他人的观点。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欣赏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学 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 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

   可或缺的基本修养。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使语文教学在弘扬科学理 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 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 中寻求一种平衡,这是对历次语文教学大纲的历史性超越。

  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

  一、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 容无不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 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 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比的。它是进行思 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二、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 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 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在重视 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 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 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好的记诵 功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 强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我们的改革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 之有效的教学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 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 一般认知规律。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 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 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 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握并遵循这一规律,

   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激发情感,增强感知能力。

  情感在文学教育中有特殊作用,

  教师的教学情感、作品的创作情感和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形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师要用饱满地热情,真挚地情感, 牵引着学生步入文学殿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创设一种和谐美 好的课堂气氛,领着他们登堂入室,去发现美、认识美。

  2、加强训练,提高表达能力。

  审美活动是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 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的个体感知体验,又要重视 学生的理性分析、口头表达。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口头语描绘美的形 象、美的意境,分析作品美的结构、美的语言,分析文学形象的社会 意义和得到的思想启迪。通过口头表达,使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模糊 的、不大鲜明的文学形象,经过梳理后变得更清晰、更鲜明。在分析 鉴赏的基础上,推荐有关评论文章让学上阅读,让学生了解别人对作 品的评价,参考别人的见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篇四:语文内涵是什么

  影视欣赏社团活动计划

  电影作为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 的角色。电影是光和影的艺术,然而它却离不开文学艺术的滋养,电 影白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结下了难解之缘, 很多优秀电影都白经典文 学作品改编而来。在文学创作繁盛的今日,电影因其画面感更强、视 觉冲击力更大等优点,受众面更为广泛。影视欣赏社旨在培养小学生 的艺术修养,丰富校园文化艺术生活。在社团活动汇中,我们主要开 展以下活动:

  1.通过视频欣赏、影视模仿秀、片段表演来提高孩子对经典的鉴 赏能力和对阅读的兴趣,实现影视与文学的良好互动。

  2.通过观看经典影视作品或作品片段,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感悟 力和欣赏水平。在欣赏过程中,基于影视作品的内容和主题进行评析, 通过人物评述和事件点击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和口语表达水平。

  3.开展短剧编写等活动,提周兴趣。

  相信每一位参加影视欣赏的社员都能在这儿收获快乐和知识!

  

篇五:语文内涵是什么

  一、对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的认识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老师难,当小学语文老师难,当现在的小学语文老师更难!原因是多方面 的:其一,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难教。语文的学科特点之一是有很强的综合性,大至天文地 理,小到鸟兽虫鱼,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语文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因此,语文教学的规 律,也就相当难寻。语文的这种综合性的特点对教师的语文素养提出的要求也就更高,有人说:一 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必须是半个诗人,半个书法家,半个画家,半个朗诵家……总之,身为语文教师 你必须什么都要懂一些。我们知道,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怎么可能做到门门精通呢?不但精通 难以做到,连全面的了解也不可能。正因为我们的知识上的缺陷,造成了我们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 质疑,面对学生提出的五花八门的问题时出现尴尬的局面。其二,我们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受到了社 会的质疑:社会怪高中,高中怪初中,初中怪小学,小学怪谁,那就只能怪幼儿园了,这种互相推 诿,互相扯皮,有用吗?我们说,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的语文教育都有问题。追根究底,这就不光 是语文教育本身的问题,更不只是语文教师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做家长的都在望子成 龙,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来,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考上个好大学,将来找到个好的工作,而上 大学,学生必须经历高考这一关,高考是以分数论英雄的,高中教师拼命的抓分数,初中也有中 考,初中教师也在拼命的抓分数 ,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素质教育的那一套早就抛到九霄云外 去了,如此的语文教育,怎么行?我们都在小学,小学的情况要好些,但小学也有考试,不考不 行,谁叫评价的研究落后哇,教师不考,还难以向家长交待(举出家长要成绩单不要报告册的例 子)。老师们一方面要抓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又要作应试的准备;一方面在精心编制素质教育的美 梦,另一方面又承当着社会的殷切的期待和恶意的攻击。我们都在夹缝中生存。其三,语文“新课 标”的实施,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一道道新的风景:美美的人文情怀,浓浓的自主探究,靓靓的多元 感悟,深深的资源开掘,这些无疑都是必要的,既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的要求,也是社会和时代 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双基还要不要呢?训练还要不要呢?如果不要,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能 得到提高吗?如果需要,我们应该赋予双基训练什么样的时代内涵呢?语文教学到底是雾,是风, 还是雨呢?老师们想跟上时代的潮流,但自我感觉即将跟上的时候,语文教育的观念又发生了变 化,这时候,我们就可能有一种被骗的感觉。用范伟的话说:忽悠哇,我又被你忽悠了一顿,我到 底该怎么做呢? 其四,家庭对学校的期望值很高,但家庭教育的质量并没有跟上。当老师的谁都知 道,学生是社会的人,对学生的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哪个学生的哪一个 方面跛足,这个学生的教育就有问题。社会的整体学习环境逐渐处于弱化,浮躁的思想,拜金的思 潮同样影响到学校,影响到学生。城里各种游戏场所不拒绝未成年人,许多学生整夜流连其间。而 家庭的教育手段有过于简单。这些,都对学生的教育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点是各学科共同 的问题)鉴于以上几点,所以我说:“语文哪,想说爱你不容易!”但实际上,我们却都没嫌弃语 文,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忘我的,不知疲倦的行进在语文教育的路上,“痛并快乐着”。快乐 着,还是源于语文,源于语文课程,源于语文教学。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的课程,它是我们认知的工 具,听说读写寓含其中,字词句篇蕴含其里,思维、想像的训练附着其上,它的功能太过强大了。

  语文又是一门人文性的课程,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就是课堂教学中 人文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就是和谐课堂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人常说:“语文 不是无情物,情到真时泪满襟。”难道不是这样吗?“卖火柴的的小女孩”的孤苦、无助、悲哀, 怎不起人伤逝的情怀和怜悯的泪水;“老麻雀”为保卫亲人而不息于猎狗一战的勇敢精神,怎不让 人肃然起敬;“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那样的壮美;“窗含西岭千秋 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杜甫草堂的春景是那样的明丽;老舍先生笔下的猫,是那样的乖巧、淘 气、古怪;郑振铎笔下的燕子活泼、轻盈、俊俏、机灵,是那样的赏心悦目;“精卫填海,愚公移 山“彰显的是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耀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 里的智慧……这就是我们所执教的语文,这就是我们的学生力求习得的语文,这就是蕴藏着无限自 由和生命律动的具有人文精神的丰妙灵动的语文。我们的学生徜徉其间,我们自己浸润其中,教师 与学生以情悟情,将心契心,彼此在对话中得到精神的字样和生命的愉悦。所以,有教师深情的低

   吟:语文哪,教我怎么不爱你;还有教师豪壮地呼喊:语文在,我在;我在,语文兴。唯其如此,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决不可辜负了语文!不辜负语文,就要求我们将新课程的理念与实践结合 起来,在正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个公民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1、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

  A、理解《金瓶梅》(对性的追求,其实就是对自由的向往,对快乐的追求,是一种压抑中的人性思 想的理性反弹,是人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追求。)《西游记》等(略)B、运用:要求语言运用者的语 言准确、鲜明、生动、流畅、严谨、有条理。具备较强的言语接受(听和读)和言语表达能力(说和 写)。但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学生用几千个课时来学习自己的母语,可结果却并不怎么尽如人意。老 师花了大量的精力去转差,但差难转;教师牺牲了大量的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但学生不一定领 情,不但成绩上不去,还产生厌学情绪。语文能力真正有多强,天知道。(举例)

  3、语言积累 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胸 藏万壑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江主席说:无论学什么,都得背,背诵使人受益匪浅。

  4、语感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的感觉,是一种高级的语言定势。无论是理解还是运用语 言,语感都是极为重要的。语感与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都有这密切的关系。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代悲白头翁》中说: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 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 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思,岁岁年年人不同……看落花听鸟鸣,而 起无尽的情思。王勃《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红叶飞。看长江,见落 叶,而起绵长的乡思。由此可见,吟诗作文需要有敏锐的语感,语感能使文章蕴含丰富,还能使语 言不但如行云流水般的顺畅还使语言有无尽的韵味,令人回味无穷。以下是对“绿色”和“蓝色” 的语言感觉(略)语感能力强的人还能很快发现语言中的毛病(贾智敏的例子)语感能力强的人,能 在语言运用中找到恰当的词语,表达特定的含义。(如,“冒”;如“绿”;如,“暖”等语感能力 强的人,能更好的组织自己的语言。(如:《詹天佑》,如:写对联等)

  5、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语文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重任。语文的思维培养的任务应该是在 语言文字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的。

  语文思维着重指:形象思维能力(表象、联想、想像等),抽象思维能力(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等),灵感思维能力(突发性)(李白斗酒诗百篇)有时表现为突然生发的欲罢不能的创作欲望,有 时表现为一种临危不乱的机智。(纪小岚临江赋诗:一蓑一笠一孤舟一个鱼翁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 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6、语言修养和审美情趣。

  表现为语言品位和语言修养。杜甫写给花敬定的诗:“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 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含蓄而委婉的表达了对花敬定的不满。假如换成“锦城丝管日纷 纷,半入江风半入云。花卿听我忠言劝,飞扬跋扈定送命。”诸位想一想,杜甫的结果会是怎么样

   呢?杜甫洞察入微,杜甫的正派敢言,杜甫的修养和城府,得益于它的文学求知和实践中所形成的 良好的语言修养。

  7、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2、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1)、扎扎实实打基础(2)、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工具性 的特点(3)、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4)、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文性的特点

  话题之一:为什么强调双基和训练

  语文姓语名文,教语文就要教出有语文味的语文,不能教得“像雾像雨又像风”不能让人觉得“雾 里看花,花非花,雾非雾。”不能荒了自己的园,种了别人的田。这些,老师们都懂,但操作起来 却难。双基的基本内涵无非是字、词、句、篇,这也是语文的根本内核,舍此还有其它的东西吗? 既如此,所以语文教学的路径就应是听、说、读、写,舍此,还有其他的途径吗?纵使有(比如演, 比如画,这些都只能是语文学习的辅助手段,最直接的还应当是听说读写)。

  语文素养论 浙江丽水学院中文系 彭小明 《人大复印资料 中学语文教与学》2005 年第三期

  摘要:“语文素养”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 的学生基本的综合性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有整体性、基础性、发展性的特点。提高“语文素养” 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和主要目标,它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不断地在语言材料积累、言语实践活 动、综合性学习、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和创设良好语文学习环境中精心培育。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基本素养 2001 年 7 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地使用了“语文素养”一词: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素 养”?……所有这些问题都成了报刊、着作、网络上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

  一、语文素养的涵义 要解释“语文素养”一词就得先解释“素养”一词。“素养”一词,从词素构成上看,应由 “素质”和“修养”构成。“素质”一词原本的含义是生理学意义上的,主要指“有机体天生具有 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征,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征。”但是后来 在“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含义已有了很大的拓展,由原来的“遗传素质”“禀赋”扩大为经后 天努力形成的“基本品质”。柳斌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的序中说:“什么叫素 质?我个人认为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 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①“修养”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指理 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辞海》的解释是:“指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 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所达到的一定水平。如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文学修养。” 从以上解释看,“素质”和“修养”为近义词,原来“素质”偏“禀赋”,“修养”偏“后天培 育”,但后来两词均偏“后天培育”,缩为“素养”一词后仍偏“后天养成”。所以《现代汉语词 典》解释“素养”为“平日的修养”,《辞海》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具体地说“素养”就是人 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修习培养)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语文素养”就是语文学科所达到的 “素养”,即在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 习,内化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最终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二、语文素养的要素构成

   语文素养就是一个人在语文学科中所达到的高度、水平和基本品质。但“语文素养”到底具体 指哪些“基本品质”,它是由哪些“基本因素”构成的?这一点争议很大。

  华东师大中文系巢宗祺先生在《语文建设》上指出:“课程标准所提的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 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 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

  杨再隋等编着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认为:语文素养的基本点包括:① 热爱祖国语文——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②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③丰富的语文知 识。④语文能力。⑤培养语感。⑥发展思维能力。⑦良好的个性。⑧健全的人格。

  赵福祺、李菀编着的《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则概括为八点:①语文知识。②语文能力。

  ③语言态度。④语言体验。⑤语感能力。⑥语言积累。⑦语言品质。⑧语言行为。④

  倪文锦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对语文素养作了深入的剖析,认为主要是由四个层次构 成的:第一层次是显性言语行为(听、说、读、写),第二层次是支配言语行为的“智能因素”(语 言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情和语文思维),第三层次是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语文 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习惯和语文行为意志),第四层次是言语行为的内外背景(言语主体的思想 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语言环境)。⑤

  另外,王尚文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则称“语文素养”为“语文素质”,认为包括四个方 面:①语感。②语文思维。③语文知识。④语文技能。⑥……

  以上列举的是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从以上观点来看,“语文素养”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 多层次的综合概念。我们认为,语文素养有广义、狭义之分。从狭义上看,它应该是指语文本学科 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它是“人文素养”,但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如历史、哲学、艺术)素养, 是语文学科独有的“个性修养”,应该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包括语感能力)、语文思维、语文 情感、语文习惯与方法、语文态度、语文审美等等。如赵福祺、王尚文等人所言的语文素养(素 质)。

  从广义上看,语文素养包括狭义上的语文素养,以及与其有关联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品位、 智力水平、人格个性、审美情趣、知识视野和言语社会环境等方面。如巢宗祺、杨再隋、倪文锦等 人所言的语文素养。倪文锦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把语文素养划分的四个层次是深刻的。

  我们可以把听说读写看成是语文素养的外层,把语文知识、技能、思维等看成是语文素养的表层, 把动机、情感、态度、习惯、意志看成是语文素养的浅层,把思想品德、个性、人格、环境看成是 语文素养的深层。这样认识语文素养就深广、立体。

  为了更通俗地解释“语文素养”,我个人认为可以把它分为四个层面:①语文知识,包括语文 陈述性知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和程序性知识。②语文能力,包括语文基本能力听 说读写和语文实用能力,如语感、自学、创新等能力。③语文心智,包括和语文有关的观察、记 忆、注意、思维、联想、想象等智力因素和与语文有关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意志、个性等 非智力因素。④语文情意,包括与人的言语行为有关的知识视野、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养 和人格、品行、思想修养等方面。

  三、语文素养的特征 要真正清楚地认识语文素养,我们还得考察、深究它的基本特征。所谓“特征”,是一事物区 别他事物的基本属性。语文素养与其他素养有什么区别和标志性特点呢? 其一,综合性和整体性。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语文素养是复杂的、综合的、全面的、多因素多 层次的。它不但有广、狭义之分,还有外层、表层、浅层、深层之别。但语文素养是整体的,是统 一在一个人身上的基本品质,其各种因素无法割裂、各自为政。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也靠整体感 知,由此,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评价也难以定量,只能“类化”。王富仁指出:“所谓类化,就是 它只能分出被考核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类型,而无论怎样考试却不能区分彼此量上的差别。”王富仁 先生从语文知识能力的角度,这样表述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的核心):“一、能创造性地运用 所学过的语文知识;二、能熟练地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三、不能熟练地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 识;四、基本上没有运用所学过的语文知识进行表达的能力。”⑦这是对语文素养综合性、整体性 认识之后对学生语文素养正确的评价方式。

   其二,基础性和基本性。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关于语言(言语)方面最基本的素质和修养,它不是 专家学者的高深水平和素质,所以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基础性”。可以说,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和 高中的语文学习,中小学毕业生都必须达到这一最基本的要求,即《语文课程标准》所言的:热爱祖 国语文的思想情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语感、发达的思 维,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其三,积累性和发展性。语文素养不是“天赋”的,是“后天”长期实践、训练习得的,或换 句话说,语文素养是长期言语生活中的积累、发展、培育而成的。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学生 自己主动建构、可持续发展的,它具有发展的“开放性”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素养”是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持续不断地内化成生命个体 的一部分的过程和课程实施后在学生身上生成的某种结果的统一,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 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的状态。作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 础”,这种内化的过程始终伴随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历程持续地进行,并不断地在自己身上实现一种 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

  四、语文素养的培育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语文方面诸多素质的整合,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语文态度、 语文习惯、语文方式,甚至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人格个性、思想道德等各方面的融合。因此语文 素养的培育也应该是多途径、多方式方法的。可以说,一个人的知识积累、生活阅历、思想理论水 平、语言能力、表达技巧等诸因素的提高,都有利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有 意识地培育学生语文素养呢? 第一,从语言材料积累中提高语文素养。学好语文无非是两条途径,一条是课内、一条是课 外。课内,我们要走进“教材”,让学生朗读、背诵、积累、感悟、体验优秀的古今中外名文名 篇,培养良好的语感;课外,我们要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 语言。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社会生活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我们要让学生在母语的环境中, 不断积累语言、习得语言机制,自然而然的提高语文素养。并且,语言文字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人 的心灵和生命的活动。语言材料不断积累,就是学生不断接受祖国优秀文化、世界先进文化熏陶感 染,潜移默化的过程。每当优秀的语言材料内化成为学生生命个体的一部分的时候,学生广义上的 语文素养也得到了提高。

  第二,从言语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是技能课,是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 字的人文学科。语文课不是“语言学”课,不需要大量系统的语言理论知识学习,却需要大量有计 划地进行言语训练、实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给学生大量的时间、机会,让学生动 手、动口、动脑,在写字、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中不断优化语文素养。识字,识大量的汉 字,不但是阅读写作的基础,而且识字过程本身就是接受祖国文化熏陶的过程。写字,写一手好 字,也不仅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门面”,而且也能在我国传统书法艺术感染中,增强热爱祖国语 言文字的思想情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 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的本质功能是理解文字承载的意义内涵,是接受特定文 化的浸润,是与文章作者进行的心灵沟通。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代替。

  要让学生在不断的朗读、背诵,默读、浏览,精读、研读中不断接受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影响,不断 提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为今后终身的发展打下扎实的“精神底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 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 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着名的诗人臧克家说:“只有学才会写。”通过自主写作、自由写作、 有创意的表达,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有我、关注现实、热爱 生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 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时代发展 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 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第三,在综合性学习中提高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 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 径,应该积极提倡。”华东师大中文系方智范说:“综合性学习正是这样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 学习方式。它重在学习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能较好地整合知识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 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 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等等。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 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 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 富知识、砥砺能力。”⑧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肯定,综合性学习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较好的途 径。我们要在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沟通。课堂语文学习和 实践活动融合这四个方面下苦功,逐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第四,从课程资源开发和创设良好语文学习环境中提高语文素养。“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 的要素来源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 源有:知识技能与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目标等因素;条件性资源有:

  人力物力与财力、时间空间与媒介、设备设施与环境,以及认知因素。另外,从性质上可把课程资 源分为学科资源和活动资源,从形态上可把课程资源分为课内资源和课外资源,从显现形式上可把 课程资源分为显形资源和隐性资源等等。

  语文学习环境也是语文学习资源,属条件性资源、课外资源、隐性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的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地说,语文教师 要重视以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求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①自然资 源(自然形态、人工形态)。②社会资源(祖国、民族、家乡……)。③人文资源(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 化和精神文化,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书法等)。④家庭资源(家长、亲友、家庭文化 环境等)。⑤学校资源(图书馆、阅览室、社团、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等)。⑥社区资源(人才资源、 文化艺术馆、文化艺术活动、文化艺术环境等)。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方面的基本素质和修养,是一个人在长期的习得、学得中逐渐 形成的综合性人文素养品质。这一品质显多层面、复合式,并呈开放性可持续发展结构形态。它的 发展和培育,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教师多渠道多方面的引导和激励。我们要以“学生获得基本语 文素养”为目标,共同搞好这一次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

  注释:

  [1]转引任顺元.素质教育论[M].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2]巢宗祺.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对话[J].语文建设.2002(增刊).35. [3]杨再隋,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和辅导[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18-19. [4]赵福祺,等.语文教学实施指南(初中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0-21. [5]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6]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王富仁.我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J].中学语文教学. [8]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J].语文建设.2002(增刊).50.

  

篇六:语文内涵是什么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为教师成长做些什么

  三年前,我们开展了“你认为教师再成长必须要做的事是什么” 的主题调研。通过对近千份问卷的整理和与数十名教师座谈,我们对 “阅读、课堂、科研、写作”四项成长策略达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 假如将教师看作一棵参天大树,那么,阅读是吸取养分的根须,课堂 是向上舒展的茎叶,而科研则是智慧开放的花朵,写作就是压弯枝头 的果实。只有充分吸足了养分、尽情舒展,我们才有花香果甜。于是, 我区教育局通过文件的形式确定了教师成长的“四项行动”:阅读、 课堂、科研、写作。“阅读”即每位教师必读所教学科的课标、教材、 推荐学科专业书籍和自选书籍;“课堂”即每学期每位教师上一节组 内研讨的下水课、作一次集体备课的主讲、当一次主题研讨课的主评;

  “科研”即每位教师必须参加问题、小专题或课题研究;“写作”即 教师每年必须撰写教育随笔、成长故事、教研论文等文章。

  一、怎样开展教师成长的“四项行动” (一)阅读,播下思考的种子。

  阅读是激发和唤醒教师思考的最佳途径。有一篇文章叫《种子的 力量》,文中说:“一粒种子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的。” 我们要求每位老师必须做到“四个读”:一是名家引领读理论。大部 分一线教师对教育理论都不大感兴趣,教研室通过调研,推荐了苏霍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同时请《跟 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的作者闫学和《论教育家》的作者孙孔懿来 我区讲座进行现场交流。二是解读课标析精髓。为了教师们能够更好 地把握课标,教研室制作了“名师+骨干教师”的课标解读视频,通 过我区教育信息网和教育电视台让教师观看,并定期组织全体教师参 与区域课标学习的达标测试。三是研究示范读教材。为了让教师用好 教材,教育局请名师分析解读教材,指导集体备课,与名师同课异构, 使广大教师对教材有了整体的把握和深度的理解。四是沙龙征文自由 行。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张茶几、几张小凳就开始了教师们阅 读的自由行。

  (二)课堂,获得成长的力量。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一个好局长造就一方好教育,一个好校长 成就一所好学校。局长、校长聚焦课堂才会带来好课堂。局长和校长 进课堂已成我区的常态。教研室还采用菜单式定制服务,教研员坚持 “周跟进、日跟踪”,不定期听推门课,对照“标、本、案、课、思” 进行课堂询诊、问诊,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为了促进骨干教师脱 颖而出,教研室分层组织教学竞赛和开展教研活动,如与大师同课异 构、青年教师“五四调教”、中青年教师经验转化、师徒教学 AB 课堂、 学科社团晒课、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同时教研室扎实抓好区 域联片教研、集体备课、社团研课磨课工作,做实日常教研,推动教 师抱团成长。

  我区自开展教师再成长“四项行动”以来,教师参加国家、省、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市教学比武、素养大赛,有近 120 余人次获奖,其中,宾雨、余意、 何利、朱贵、彭蕴娟等获全国优质课现场教学一等奖,凌畅带领的五 中女子体操队获全国啦啦操联赛冠军;胡北春、谭晶等获省综合素养 大赛一等奖;丁萍、袁江、谢建平等获株洲市教坛新秀奖。

  (三)教科研,催开理性的花朵。

  “小专题,长研究,链式推进”是我区区域推进教学研究的重要 策略。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我们注重集体备课、联片教研 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链式研究。“小”,惟其小,才能研、会研、研出 成果。然而“小”,容易呈现它分散、碎片、低层次的缺点,因而要 用心把分散的研究“點”连成“线”,串成链。我区教科研的“链” 有:课堂研究“链”、校际联动“链”、主题活动“链”、社团活动“链”、 联片牵手“链”……这样的链,常研常新,同生共长,环环相连,循 序渐进,有力推进了区域教研的整体提质。

  (四)写作,达到思想的高度。

  在实施教师再成长的“四项行动”中,老师们通过广泛深入地阅 读和课堂历练以及小专题的研究,有了不同程度的写作沉淀。我们通 过日常教学随笔、课堂反思、成长故事、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的评比、 交流,推动老师们进行写作。如:八达小学要求教师每月写出一篇教 育叙事,行政人员每月写出两篇管理心得。赵腾达校长在成长日记中 写道:“教师的写作,是对教育的第二次、第三次、第 n 次进入,既 是表达,又是反思。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提升师能。我们相信:想得 精彩,才做得精彩;做得精彩,才写得精彩;写得精彩,才有职业的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精彩。”从 2014 年到现在,赵腾达校长一共写下了 60 多篇教育叙事 和管理随笔,在《中国教育报》《湖南教育》等专业报刊上发表了 10 篇作品。八达小学的老师们亦写出了 300 多篇教育叙事,已集结成书。

  全区教师在核心刊物发表文章 30 余篇,国家、省、市级获奖论文 500 余篇。

  二、怎样推进教师成长的“四项行动” (一)督导、积分评价强力推进四项行动的全员达标。

  我区教育局通过督导推进区域“四项行动”的落实,采取积分的 形式,对各校“四项行动”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形成“四项行动”跟 进调研报告,反思优化推进举措。

  (二)教师学科社团温柔带动骨干教师成长。

  我区成立了 11 个学科教师社团,社团遵照“自愿申报、自主活 动、自由发展、自觉成长”的原则,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 个人能走多远,看他与谁同行。”教师社团带动了教师成长。

  (三)展评、展汇活动表彰激励教师持续发展。

  2014 年 12 月,我区教育局举办了“荷塘区教师成长‘四项行动’ 展评活动”,以此来评价各学校“四项行动”达标情况。展评活动呈 现了荷塘区教师成长学习行走掠影、教研联片的成长故事与特色、学 校的成长亮点与经验、名师工作室与教师学科社团的成长活动与行走 故事。“阅读”“写作”作品网络评选等展示的成长故事与特色、亮点 与经验和四项行动的优秀作品(教育随笔、教研论文、教学反思、优 秀研讨课例等)共 593 篇;优秀教案 308 套(课标阅读笔记、教材分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析反思、教案与反思)、成长活动特色创意方案 60 多个、特色课堂 200 余节。优秀单位、先进个人、表彰推进大会……通过树立优秀典 型,营造了教师成长“内部孵化”的良好成长生态。

  

篇七:语文内涵是什么

  作文批改的几种方式和效果

   ———————————————————————————————— 作者:

  ———————————————————————————————— 日期:

   浅谈作文批改的几种方式和效果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目录

  摘要…………………………………………………………… 2 前言…………………………………………………4 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5 二.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5 三.作文批改的方式有哪些?…………………………………6

  1.老师批改 ……………………………………………… 6 2.学生自改 ……………………………………………… 8 四.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 ………………………………… 13 五. 综合运用,灵活使用………………………………14 参考文献……………………………………………15 致谢 ………………………………………………15

  摘要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本文论述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同样也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有效手段,而作文 批改的方式多种多样,本文进一步根据教学实践 探 讨 了 不 同 批 改 方 式 的 利 弊 及 其 效 果 ,以 达 到 根 据不同的目的选择恰当的作文批改方式,提高教 师劳动的效率,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作文批改 多种方式 利弊效果

  Abstract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mposition correct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thesis teaching, is also the effective measur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student work, the thesis revises in different ways, further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 and the pros and cons of different ways of correcting,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mposition correcting appropriate ways, improve teachers' work efficiency, improve the students'

  writing level and ability

  Key words: Thesis revises, a variety of ways, the pros and cons

  前言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 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 时间和精力,学生对作文批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 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写好作文的内在动 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近年来,各级各 类的优秀习作指导课、示范课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然而,作为 习作指导的重要环节——习作的批改并没有受到广大教育者的 “青睐”,大多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习作评改的现状不 容乐观。

  一.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和理解写作知识,形成 写作能力,发展智力,提高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的过程。而通常一次作文训练过 程是一个完整的控制过程,它一般包括以下五个环节:(1)教师命题,学生准 备;(2)教师指导,学生构思;(3)教师解惑,学生行文;(4)教师批改, 学生自改;(5)教师讲评,学生总结。作文批改,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 方法之一。但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重指导,重行文,也重讲 评,但对于批改这一环节则不够重视,如评语大同小异,使得作文教学系统前后 脱节,讲评变得形同虚设,长期发展下来,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的下降,写作水平 的不高。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任务。

  二.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纵观作文教学过程,批改这一环十分重要,这是一个信息反馈的过程,是 对命题、指导、行文的审核和评价的过程,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步。文章只有在 不断的修改中才能得以完善,作文水平也应在不断的修改中得以提高。如果对作 文的批改不到位,就会造成下面的缺陷:(1)对作文的审题把握不准时不能及 时吸取教训,轻易放过;(2)选材不当时不会再深入思考,浅尝辄止;(3)对 结构的安排不合理时,不会作调整;(4)特别是遣词造句更是容易由于批改不到 位而造成恶性循环,积重难返,造成长期语句表达不通,错字别字连篇的恶果。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可见作文批改是十分重要的,

  三.作文批改的方式有哪些?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毕业论文

  我认为根据作文批改的对象来分,大体可分为两种方式:老师批改和学生批 改。首先我们来谈谈老师批改,这种作文批改的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1)全 批全改;(2)面批;(3)精批细改一部分,其它略批;(4)选择有代表性的 一、二篇示范批改。这几种作文批改的方式有一个共同的优点是老师能从以下几 个方面了解学生的作文水平:(1)看题目和内容是否相符;(2)看开头是否简 明扼要;(3)看段与段之间是否有联系;(4)看前后是否照应;(5)看标点 符号是否正确;(6)看字体是否工整;(7)看遣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8) 看立意是否正确、新颖、深刻。当然还可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及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等,这种作文批改老师要把严格要求和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结合起来,恰 当表扬,慎重批评。这种作文批改方式老师能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想 状态,便于教师选择恰当的作文教学方法,以便于“有敌放矢”,对症下药,提高 学生的写作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下面浅谈一下这几种作文批改方式 的优劣。

  

推荐访问:内涵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