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代发生的新变化是什么3篇

时间:2023-04-28 16:10: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篇一: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代发生的新变化是什么

  

  十九世纪晚期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

  您可能更想看…

  在中国做"海外中国研究"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国化":问题与思考

  何谓"中国文学"?

  中国怎么想?

  论中国模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

  50个老外:中国真好玩

  跨文化形象学:以中国为方法

  中国营销:下一个10年何去何从

  中国企业家亚布力论坛年会2004是中国...

  红色中国新版图——海外媒体看中国...

  1896年被聘任上海《时务报》主笔的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变法通义》十三篇,他指出:“……中国自古一统,环列皆小蛮夷,但虞内忧,不患外侮,故防弊之意多而兴利之意少,怀安之念重而虑危之念轻。秦后至今,垂二千年,时局匪有大殊,故治法亦可不改。……而无如其忽与泰西诸国相遇也。……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摘自《变法通义》之“论不变法之害”)。那当时中国之境况如何呢?

  一、背景

  1.从国际来看,一方面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另一方面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飞速发展,对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的迫切需求,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2.从国内来看,一方面晚清统治日益腐败;另一方面国内社会矛盾日趋激化。

  二、巨变

  1.社会性质加速嬗变,中国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以资本输出为主要手段的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清政府彻底对外屈服,接受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经济上出现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

  在封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重大变化,在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这两大基本阶级之外,出现了新兴的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并逐步发展壮大。

  这些都是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性因素。

  3.政治上晚清政府统治无可奈何花落去。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形成。《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外务部的设立一方面适应了国际惯例,另一方面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统治集团力量结构孕育变化,各力量之间斗争激烈。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惨败,惊醒了统治者中的一部分人,光绪帝支持并参与“百日维新”,清政府试行“新政”和“预备立宪(”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各阶级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农民阶级发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进行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和推翻清政府统治的辛亥革命。

  4.思想文化上发生了巨大变迁,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传统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与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激起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几次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政治观念从君主专制到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君主立宪”、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民主共和”,由单纯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到全面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传统文化在涤荡中得到发展,逐步向近代化转型。

  5.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

  洋务派、维新派大量创办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教育开始步入近代化。

  废除科举制度、制定并实施近代学制(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完备并付诸实施的法定学制)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形成。

  6.军事制度顺应时势的进步。

  “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时编练新军,军事国防观念发生转变并趋时更新。

  三、结果

  1.中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特别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清朝统治逐步瓦解,1912年2月12日,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统治结束。

  2.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形势不断高涨,推动了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

  3.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审稿:王富友编校:孙卫东)

篇二: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代发生的新变化是什么

  

  高三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五四运动)中国社会的转型

  授课人:徐志辉

  [专题分析]

  教材:本专题内容涉及到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选修一

  高考:“社会转型期”既是历史命题的热点问题,也是高考备考的难点问题:(2010年全国文综Ⅰ卷)历史部分的第37题以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为切入点。(2010年宁夏卷)该卷反映了文明史观,对社会转型、东西文明碰撞程的考查力度加大,在12个选择题中,有5道试题都反映了这一点。2012年高考“冲击---反应”模式。

  [教学过程]破题导入:

  社会学学者有关社会转型的论述从社会形态变迁来看,即“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简而言之就是指经济上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等。要探讨我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转型,必须从这一时期我国相应领域发生重大历史事件入手分析。

  知识梳理、整合: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表现

  1、重大历史事件(列表复习)

  (提问:首先让我们一起回顾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领域

  政治

  经济

  思想

  社会生活

  教材

  必修一、选修一

  必修二

  必修三

  必修二

  事件

  甲午战争、瓜分狂潮、八国联军侵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及五四运动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及短暂春天

  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断发易服,废除跪拜礼仪,禁缠足、称呼变革、公历纪年等等

  2、中国社会转型表现(理解社会转型)

  提问:运用社会转型理论分析上述重大历史事件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大变化?

  1.政治领域: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开始启动,并且取得重大成果:封建帝制的结束、中华民国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中国完全半殖民地化;帝国(大清帝国)——共和国(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政治发展主流方向的是:政治民主化)

  2.经济领域: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两次重要的发展机遇,第一次是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第二次是一战期间的“短暂的春天”;在列强侵略和近代工业的冲击下,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现代意义的银行、铁路、邮政等新事物不断出现,股票、债券也发行流传,传统经济开始向现代经济艰难、缓慢地转化。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进入黄金时代

  (中国经济发展主流方向的是:经济的工业化)

  高三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

  3.思想文化领域: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中,由政治领域转向思想文化领域;1915~1919年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它不仅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而且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传统文化的扬弃——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中国思想发展主流方向的是:思想的理性化)

  4.社会生活领域:一些有识之士就提出改革陈旧的社会生活方式:他们主张断发易服,废除跪拜礼仪,禁缠足,禁食鸦片,改“大人”、“老爷”的称呼为“先生”、“君”等。此外,辛亥革命还开创了中国历法新纪元,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改用公历纪年。

  -----民国初年风俗革故鼎新体现对人的尊重、对迷信的涤荡、对政治的渗透

  (中国风俗发展主流方向的是:西俗东渐,日趋现代化)

  总结:中国由传统社会全面向近代社会转变,中国近代化全面展开

  知识升华:

  (过渡

  提问:引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变局的原因有哪些?变化的根源是什么?)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转型的根源

  外因:“接锺而来外力冲击”

  内因:外力冲击下近代中国社会内部新社会机制的发生发展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回答系列问题,来探寻变化的原因:

  “和中国古代那种静态的、有很大凝固性的社会不同,中国近代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和西方从中世纪到近代是通过自我更新机制来实现社会变革也不一样,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接锺而来的外力冲击,又通过独特的社会机制由外来变为内在,推动民族冲突和阶级对抗,表现为一个又一个变革的浪头,迂回曲折的推陈出新(即推封建主义之陈而出民主主义之新)。所以,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有其很大的独特性,这需要通过对社会机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形态各方面作具体深入的研究来说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序》请回答:

  (1)材料中提到的“新陈代谢”内涵是什么?

  (2)材料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新旧变更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中的“接锺而来外力冲击”又是什么?请用史实来说明

  (4)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具体的内在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整理:

  (1)材料中的“新陈代谢”实际上是指近代中国社会的新旧更替,也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或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2)材料中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旧更替的根本原因是“接锺而来外力冲击”,正是在“接锺而来外力冲击”下又导致了中国社会内部的自身变革,从而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

  (3)材料中“接锺而来外力冲击”是指:

  (先让学生回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外来冲击是什么?)

  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瓜分狂潮与门户开放、八国联军战争与《辛丑条约》、《天演论》与进化论、三权分立与民主共和……。从远一点来看: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侵略行为及条约的影响......由此可见: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是自184高三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

  年以来“接锺而来外力冲击”造成,而且是在不断推陈出新、积累的过程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达到变化的一个高潮。

  (4)促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具体的内在因素

  教师指出:社会转型的一般路径:经济是决定因素,经济决定政治、决定思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此类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近代中国社会大变化的内在因素有哪些?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部新因素的发生发展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新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经济结构变化)

  新阶级——新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阶级结构变化)

  新思想——早期维新思想、进化论、民主共和、民主科学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观念的变化)

  新行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行为方式的变化)

  新社会(新制度)——中华民国的建立(政治体制的变化)

  总之,所以近代中国社会的变更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与古代中国社会、近代欧洲社会的转型所不同的,也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性。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的特征:

  外源性的转型(类似的代表:日本、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国家的近代化)

  (结合原因第2问及材料二分析)从上面的分析中的我们可以看出正是中国近代社会特殊性: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半封建半殖民地不断加深,促进或加速了近代中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急剧转型,由此可知使近代中国社会急剧转型因素更多的由外来刺激造成的。

  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转型的启示:

  1、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古今中外)社会变转型的原因是不完全一样的;

  2、社会转型总体是推动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人类正是在不断的社会转型中不断的发展;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大变局,说明世界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

  知识迁移: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转型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总体特征:,西方欧美国家正在完成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重大转折表现:

  1.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趋势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其特点是;英国——殖民帝国主义;法国---高利贷帝国主义;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日本——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2.从经济工业化的角度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转向以重工业为主,尤其在德国、美国表现十分明显。

  3.从利用能源的角度看,人类由蒸汽时代进人电气时代。

  4.从政治民主化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建立,同时资本主义现代民主政治日益成熟和定型。

  5.从世界市场看,20世纪初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标志以欧洲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高三二轮复习公开课教案

  6.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看。在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内涵略)),最终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战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巩固练习(看时间定):

  “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当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

  ——《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按材料的观点,中国春秋战国时期、18—19世纪的欧美各国、中国近代百年的变迁都属于社会转型期。请从各个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方面的变化归纳导致以上社会转型的共同因素。

  (2)近代百年,中国的仁人志士为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做出了不懈努力。其中在政治与文化思想领域对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各是什么?简要说明它们在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意义。

  (3)有人认为:“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在欧洲国家转型时,社会“矛盾的凸现”使19世纪中期的思想和文学领域出现了哪些思潮或流派?

篇三: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代发生的新变化是什么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纳入了资本主义的范畴。其形成经历了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世界各大洲开始打破彼此隔绝的状态到19世纪末

  20世纪初最终建立的400余年的历史演变。

  一、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与15世纪末的一批欧洲人的运航,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则大大推动了世界整体化进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期,整体世界初步形成。这时电力被广泛应用,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勃然兴起,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电子技术、航空技术正在兴起。所有这些,都使生产和技术面貌日新月异,促使世界经济出现新的高涨,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到“电力时代”。可以说,第二次技术革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首先,第二次技术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经济条件。19世纪70年代以前,在除英国之外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农业仍然在经济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在整个世界工业中,轻工业还占主导地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重工业迅速取代了轻工业的主导地位,美、德、英等国相继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这一转变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更加强烈的经济渗透,提供了更加现实的可能性。其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改进了人类社会已有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19世纪70年代以

  前,用于人类社会中的交通、运

  输、生活设施还相当落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大规模交往没有可能进行。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为全人类提供了火车、铁路、汽车、汽船、飞机、电报、电话、邮政等先进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所有这些都大大缩短了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距离,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使人类进行大规模交往成为可能。再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的过渡并在全世界建立了极少数“先进”国家对大多数居民进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这一体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第二次技术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高涨。这种高涨使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对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保护和争夺。这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德、俄、日、美等国家中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同时把手伸向了世界各个角落。他们用武力的或经济的手段打开了东方国家紧闭的大门,把全世界变成一个宏大的国际市场,亚

  、非、拉广大地区都被汇合到这一市场中来了。极少数“先进”国家在全世界建立了对大多数居民进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二、形成的基本途径:海外殖民扩张

  由于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舞台。如果它不掠夺世界其他国家就无法发展。资本主义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各地的廉价原料,这势必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在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后,它不但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而且还要求把过剩物质输往海外,因而推动了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

  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政治上都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在经济上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一部分。

  于是,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国际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场世界性的战争正在酝酿之中。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了自由向垄断的过渡,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殖民体系,但这一体系中却充满矛盾和斗争。在这一时期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发生分化组合,战争不可避免地向人类逼近。

  1870年至1913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美国由23%上升到38%,德国由13%上升到16%,法国由10%下降到6%,英国由32%下降到26%。以上说明:英国在1913年以后最终失去了工业霸权地位,美国和德国走在了前面。但在同一时期内,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占有殖民地问题上的调整却很小。1914年英国占有海外殖民地3350万平方公里,法国占有1060万平方公里,俄国占有1740万平方公里,美国和日本各占有30万平方公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的相互消长和占有殖民地面积大小不均,必然引起列强之间的分化组合,重新瓜分世界成为列强的经常性话题。而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通过战争。1882年德奥意结成三国同盟,1908年英法俄结成三国协约。在两大帝国主义战争集团形成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旨在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如1898年的美西战争,1899年的英希战争和1904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以上事实说明。一场规模空前的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正向人类逼近。

  (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相对“和平”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开始改变其统治策略,实行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立法,使阶级矛盾有所缓和。而且,这一阶段工人阶级队伍的迅速壮大和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工人群众更容易受到各种各样思想的影响。此外,一些工人政党的领导者担心失去优厚的经济待遇和优越的政治地位,尽量避免同资产阶级的激烈对抗。因此列宁称这近30年是工人运动相对“和平的”时期。的确,虽然这个阶段阶级斗争不断扩大,但与发生重大革命战斗的前一时期和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相比,这一时期总体来说是较和缓沉寂的。这一阶段国际工人运动的特点主要有:

  1、工人运动的范围扩展。此时的工人运动已越出西欧与北美,发展到亚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以亚洲的中国为例,中国工人运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展的,因此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包括中国农民、城市平民在内的人民群众以自己的组织方式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其中以1898年至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影响最广,对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打击最沉重。此外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也日益增多,仅在1898年至1899年的两年间就发生了十次较大的罢工斗争。

  2、马克思主义在欧美各国得到进一步传播。工人运动在这时期的横向扩展带来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

  同时欧美各国的马克思主义也达到更深层次的传播。70年代以来,各国革命工人团体和无产阶级政党为了满足斗争需要,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传播,马克思主义出版物获得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如

  《共产党宣言》被译成十种文

  字,一版再版。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受到广大工人的欢迎,于1880年初版后被翻译成十种文字。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宣传中出现了大批马克思主义宣传者和工人活动家。如法国的茹尔?盖德、保尔?拉法格,德国的威廉?李卜克内西、威廉?白拉克,美国的弗里德里希?阿道夫?佐尔格,英国的爱德华?爱威林等等。他们为传播马克思

  主义做了大量的宣传、组织工作。

  3、无产阶级政党有所发展。在19世纪20世纪交替时期,随着无产阶级的形成和政治上的成熟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主义的政党:1871年丹麦建立社会民主党、1876年在美国建立了劳动人民党、1897年建立的法国工人党及西班牙社会主义工人党,1881年建立的英国社会主义联盟、1883年俄国建立的劳动解放社等等。这些社会主义政党的活动频繁、深入,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工人成为其中的一员。

  4、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修正主义思潮泛滥。第二国际从建立起,内部就存在着各种派别。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思潮开始泛滥。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能解决当代的重大问题,它已经“过时”,应予以“修正”。为此,围绕着对修正主义的争论,第二国际内部形成了左、中、右三派。右派以德国的伯恩施坦为首,包括俄国的孟什维克,中间派以德国的考茨基为代表,左派以俄国的列宁、德国的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为代表。左派对修正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最终捍卫了马克思主义。

推荐访问: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时代发生的新变化是什么 世纪末 二十世纪 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