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规划】静海县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范文推荐)

时间:2023-05-06 14:30: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静海县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前言“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开发开放,实现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信规划】静海县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工信规划】静海县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范文推荐)


静海县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前    言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一五”规划,对于统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开发开放,实现静海更快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静海县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中共静海县委关于制定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全县工业发展的战略意图,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今后五年全县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   发展环境和面临形


一、“十五”时期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是静海工业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五年。全县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跨入全市先进行列”的奋斗目标,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全面推进“工业立县、引资兴县、民营富县、科技强县”战略,使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和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提前实现。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增长方式发生积极变化。企业总数由2831个发展到3597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由220个发展到309个,总产值由191亿增加到383.3亿,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4.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90亿元增加到251亿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22.8%。规模效益逐步显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九五”末的47%提升到52%,工业税收占全县财政收入比例超过70%

优势产业基本形成,支撑带动作用显著提高。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优势产业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基本形成了以钢铁、金属制品、有色金属、纺织、食品以及交通设备制造等十二大优势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82亿元,实现利润17.8亿元,增加值32.1亿元,分别占工业经济的82%81%75%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引资兴县”战略深入实施,投资总额达到99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1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69亿元。以三大县级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为引领的重点区域起到了招商引资的龙头带动作用,占全县招商引资总额的60%。招商质量显著提高,共引进亿元以上大项目27个。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科技进步水平逐年提高。技术改造资金投入达到26亿元,创建市级技术中心3家,创新项目7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5%。五年中有50家企业通过ISO9000认证,30家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创中国名牌产品1个,获得天津名牌产品11个。

园区建设全面提速,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形成了以县级开发区为主体,乡镇工业集中区为优势,村级工业集聚区和沿路开发为补充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园区入驻企业达70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30亿元。“公退民进”速度加快,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乡镇企业民营化改造和县属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县域工业以民营为主的格局已经建立,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投资环境日益优化,建立了服务中心,实现了照前服务。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工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是实现“八年跨入全市先进行列”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此间,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贸合作不断增进,为我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科技竞争提供了机遇。从国内看,经济发展正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对于带动我县产业结构调整,加速资本、技术、产业向基地集聚,特别是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将加快京津冀大经济圈的形成,更有利于发挥我县紧靠市区、毗邻河北,发展空间大、资源潜力大、承接城市大工业转移能力强的优势。随着“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目标的实现,工业发展所积蓄的能量将进一步释放,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步解决,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整体工业发展正进入一个新的上升期。更重要的是,天津市把我县的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业、发酵类生物医药和再生资源综合加工利用基地列入全市总体发展战略布局,为加快静海国民经济发展,振兴工业经济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十一五”期间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是:工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反哺农业、推进城市建设、安置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艰巨任务,工业发展的快慢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因此,加快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非常繁重;经济总量不够大,规模和知名企业少,推动工业跨越发展的动力不足;新型工业化水平低,管理体制和自主创新能力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总体工业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空间受到钢性制约等。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工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特别是钢铁产业占工业规模比重较大,产业化水平偏低,抗市场风险能力不强,极易随着宏观政策的变化而波动。市场、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是“十一五”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总体要求,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有利时机,加快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着力推进经济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主导产业为重点,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集约型、节约型、生态型发展模式,全面开创静海工业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十一五”时期,静海工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抓住重大历史机遇,推动加快发展。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机遇意识,放宽视野,更新思路,在更高标准,更高水平上,把工业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新的跨越。

——坚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坚持重点区域协调发展。突出载体建设,加快各级园区开放开发,尽快形成分工合理、重点突出、优势互补的园区工业发展格局,带动全县工业更快更好发展。

——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大力推进工业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能源消耗、生态环境治理与保护,保持工业快速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解决工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清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二、战略目标

按照建设天津西南部区域经济中心的发展定位,“十一五”时期工业经济的战略目标是:建设面向全国、服务天津、辐射周边的高水平工业化强县,初步建成高度产业聚集的钢铁生产与深加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发酵类生物制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绿色”突出、优势明显的轻工产品集散地。建设促进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支撑平台,全面构建起工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推动体系、信息化管理体系、循环经济促进体系和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地域特色明显、结构合理的工业化发展体系。

三、预期目标

总量目标:总产值达到800亿元,年均增长15.9%;增加值100亿元,年均增长18.4%;利润50亿元,年均增长17.7%

投入目标:固定资产总投资规模达到150亿元,年均投入30亿元。直接利用外资规模突破3亿美元,技术改造投入每年不低于总投入的30%,先进技术装备占总装备量的30%

创新能力目标:技术研发投入占GDP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资源利用目标:万元产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8%以上。


第三章   发展空间和产业布局


一、发展定位

按照空间布局完善、产业分布合理、发展功能清晰、集群优势互补、基础设施配套的要求,壮大“三大经济板块”,实施“四大战略”,培育“五大支柱产业体系”,提升“六大发展水平”。

壮大三大经济板块: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大邱庄工业区及周边、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及周边,经过五至十年的开发建设,形成推动整体经济加快发展的三大引擎。

实施四大战略:实施“工业立县”战略,赋予其新的内涵,加快提升工业整体水平,着力推进优势资源和产业的深度开发,将资源和产业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实施开放引资战略,以融入天津、面向国际为重点,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实施科教、人才兴县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程。

培育五大支柱产业体系:围绕建设天津产业扩散基地的总体构想,重点培育钢铁生产和深加工、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装备制造、轻工和以发酵类生物制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等产业体系。

提升六大发展水平:全面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对外开发开放水平、信息化水平、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

二、产业布局

按照“东钢铁、西有色、中装备”的总体构想,“十一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工业区域总规划面积140平方公里,其中现有62平方公里,新增78平方公里。

经济开发区及周边工业区:主要涵盖开发区、天宇科技园及向北延伸到独流减河,向东延伸到津盐公路,规划面积约50平方公里,其中现有14平方公里,新增36平方公里。主要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轻工产业。

大邱庄及周边工业区: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其中现有30平方公里,新增1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钢铁生产与深加工。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原子牙环保产业园及周边,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现有2平方公里,新增18平方公里。以有色金属深加工制造为基础,重点发展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和深加工产业。

乡镇工业集中区和村级工业集聚区规划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新增14平方公里。


第四章   发展重点和调整任务


一、壮大优势产业

按照科技领先,水平一流的标准,加快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优势产业集中度,延长产业链,培育大产业集群,更好的发挥优势产业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钢铁生产和加工产业。按照增量适度、扩大精品、强优劣汰、整合提升的原则,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积极推进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全面提高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到2010年,产值达到360亿元,年均增长13.8%,增加值达到35亿元,年均增长17.4%,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45%35%

发展思路:加快技术进步,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推进一批重点骨干企业的生产扩能和嫁接改造,大力提升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加快资源整合,引导优势企业强强联合、互利互补、规模经营,提升核心竞争力。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提升一批小型希望企业,建成“专、精、特、新”的配套企业。加快培育产业集群,下大力量打造大邱庄钢铁品牌,调整大邱庄及周边地区现有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搞好生产区、研发区、物流区配套建设,促进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尽快建成北方钢铁生产和深加工集散基地。

发展重点:准确把握两个市场需求,贴紧国家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扩大单体规模,提高科技含量,拉长产业链条。在提升螺旋焊管、热镀锌管、热轧薄板和热轧型钢等传统产品档次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冷轧薄板、镀锌钢板、彩涂钢板和特种钢材等高附加值产品,提升线材产品档次,扩大精丝、微丝产品产量。到2010年,钢铁产量基本控制在1500万吨左右,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比重达到30%

()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以建成国家级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为目标,加快构建覆盖华北地区的再生资源回收、拆解、利用、加工网络体系,形成以有色金属加工制造和原材料基地。到2010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年均增长32.4%,增加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29%,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12.5%15%

发展思路:加快子牙工业园和重点区域高标准建设,完成规划区产业布局,完善区域功能。加强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加大对重大建设项目和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促其提早发挥规模效益,带动产业的长足发展。突出绿色环保,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强化环境保护,加大环保投入,严格进行污染的综合防治和消除,使各项排放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

发展重点:以第七类废旧物资拆解为基础,加快引进和采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拆解和回收处理水平。增加报废车辆、白色家电、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玻璃制品等废旧物资的拆解。巩固提升板、排、棒、丝等传统产品,加强产销对接,形成原材料供应与生产加工的有机结合,加快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橡胶、造纸、机电、高分子材料、稀有金属提炼等行业,实现生产经营的良性循环。到2010年,年综合拆解能力达到1000万吨,有色金属产品达到50万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达到30%以上。

()装备制造产业。以发展自主品牌、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为重点,以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为目标,加快结构调整,形成新的优势产业,推进制造业由初级加工向深度制造转变,推进发展结构由趋同型向特色型转变,推进技术结构由传统技术向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转变。到2010年,产值达到120亿元,年均增长12.5%,增加值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5.6%,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15%20%

发展思路:优先发展加工母机及关键基础零部件,由零部件专业化向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功能部件发展,由单机向成套、成线、系统化发展,逐步实现由中场到后场的转移。增强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利用能力,用信息技术提升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自动化水平,提高企业开发能力和工艺水平。

发展重点: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机械制造等三大领域的产品和整机设备。培育名牌产品,做大做优汽车同步器、电力变压器、电线电缆、预应力钢绞线等品牌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达到30%以上。

()轻工产业。加快用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轻工产业,再创发展新优势。以高档化、智能化、方便化、绿色化为方向,提升轻工消费产品的档次和规模,实现轻工产业的全面振兴。到2010年,产值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13.6%,增加值15亿元,年均增长14%,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13.7%15%

发展思路: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带动产业的健康发展。适应新的消费特点和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市场份额,扩大产品出口。搞好特色行业的区域布局,培育壮大乐器行业,提高产品知名度,引导企业加强松散型联合,推进规模经营,带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发展重点:做大做优现代食品、包装印刷、纺织服装、乐器等五大特色行业,发展壮大一批名牌产品,扩大市场覆盖面。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达到30%以上。

二、开发高新技术产业

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技术创新,培育自主品牌,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全县工业发展水平的升级。到2010年,产值达到30亿元,增加值5亿元,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3.8%5%

()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以建设产业基地为目标,发展现代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工程药,重点建设“一素一酸”发酵原料药产品基地,依托天津医药集团生产VB2主导产品,使产品尽快通过产学研联合攻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新型化学制剂的生产。加快引进和利用基因工程菌发酵工艺生产VB2、苏氨酸、精氨酸等氨基酸系列产品,开发氨基酸原料和制剂新品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开发生产取代濒危和稀缺的中药材。到2010年,产值达到20亿元,增加值达到3亿元,占工业经济的比重分别达到2.3%3%

()电子信息产业。以引进和开发为主线。重点发展为移动通讯终端、应用软件和信息服务及系统集成服务等配套产品。依托天宇科技园,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吸引国内外名优企业入驻静海,实现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零的突破。


第五章   发展举措和环境建设


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发展新形势,在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中拓展新的更大的发展空间,构筑工业发展新的支撑体系,全面实现“十一五”确定的发展目标。

一、突出发展主题,蓄足发展后劲

继续把固定资产投入作为发展的重点。一是加大投入。年均投入保持在30亿元左右。其中技改投资不少于30%。二是突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一批拉动作用明显、辐射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强大的项目支撑。三是把好投向。围绕结构调整引导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四是建立管理机制。对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大项目实行重点监管与全程服务。

二、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创新能力

以建立创新型工业为目标,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一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利用扶持政策,为企业打造产学研联合的对接通道,建立院企合作的基本框架。二是围绕优势和特色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资源,培育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是进一步加大我县创新基金规模,扩大对技术创新企业的奖励范围,增加基金奖励的比重。四是加快推进规模以上企业的创新步伐。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引进与改造的投入,建立研发中心,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五是坚持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结合,形成良性运行的全面综合创新格局,构筑有利于创新的服务体系和创新孵化基础平台,为自主创新提供发展空间。

三、推进“五百工程”,提升发展水平

继续实施“五百工程”,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一是对确定的100家重点规模企业,在用地、供电、技改贴息、部门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扶优扶强措施,加快培育一批年纳税超500万元、1000万元和5000万元的骨干大型企业。二是对确定的100家清洁生产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实施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快企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对选定的100家信息化管理企业,加大宣传力度和技术指导,通过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四是对100个希望产品,加快建立以产品研发、新品开发为主导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在100个希望产品中重点培育20个拳头产品,努力争创市级以上名牌和著名商标。五是对100个技改项目,加大投入,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推进优势行业、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力争经济总量、经济效益和科技含量大幅度提高。

四、深化企业改革,转变增长方式

以明晰产权,政企分开,完善经营机制,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充分调动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通过股份合作制、建立股份制企业、兼并等多种形式,盘活资产和土地资源,提高企业运行质量。引导企业把标准化建设和管理,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切实抓好基础管理、专业管理和现场管理,特别是经营、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现代生产经营水平。

五、加强园区建设,提高载体功能

搞好三级工业区域规划建设。一是加快县级园区和镇级工业集中区与滨海新区的主动对接,逐步建立互联互通的发展体系,逐步融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借势加快发展。更多的争取滨海新区的资本、技术、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全方位承接辐射和带动。二是对纳入市发展规划的四个工业基地,积极争取市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尽快落实土地,搞好布局规划。三是加强科学管理。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各类园区新建项目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150万元以上,新入驻生产项目投资要达到1000万元以上。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创造一个设施齐全、环境优雅、文明整洁、诚信度高的亲商安商富商氛围。四是加快推进乡村两级工业集聚区建设。坚持以盘活闲散土地、闲置厂房为前提、以群众自愿为基础、以村级建设为主体、以农民增收为根本,通过政策引导、科学规划、指导扶持等措施,培植经济强镇,尽快使两级工业园区成为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的经济增长源和农民就业、增收的有效渠道。

六、加强队伍建设,强大智力支撑

加快人才培训体系建设,建立起有利于拴心留人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内部机制。坚持以项目带人才,用人才留技术,使之不断为工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管理和技术人才,造就一支总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过硬的企业职工和管理队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不断增强驾驭发展的能力。

七、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发展

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一是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二是加强对小化工污染企业的执法检查,严格落实综合治理措施。三是加大对重点区域污染的治理。县级工业区、乡镇及村级重点工业区5年内建成污水处理厂。对迎丰渠、港团河、青年渠被污染河段进行清淤,消除历史积留污染。四是对进口第七类废物加工利用单位,实行封闭式管理,确保废物在园区内进行拆解。强化对子牙拆解业监管,严厉打击明火、明烟、冒黑行为。

八、加强指导服务,优化发展环境

进一步优化政策、投资、发展三大环境,消除工业发展的各种瓶颈制约。一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工业发展的技术进步,壮大单体企业,开发名优产品,增强自主创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二是调整和完善工业发展的考核体系,灵活调控和管理机制,保障良性发展。三是实施“诚信工程”,全力打造“诚信静海”。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誉担保体系,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四是继续抓好工业企业的“治乱减负”工作,坚持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五是强化服务,为企业发展用足、用好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创造宽松发展环境,推进工业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推荐访问:静海县 经济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工信规划】静海县工业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