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规划】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精选推荐】

时间:2023-05-08 15:55: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施新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根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规划】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文化规划】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精选推荐】



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施新战略、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阶段。根据《哈尔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文化建设与发展实际,编制《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以更好地发挥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引领作用,不断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促进我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持续协调发展,为把哈尔滨建设成为现代大都市打下坚实基础。 

一、文化发展的现实基础 

(一)文化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市着眼于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1、文化资源比较丰富。我市是一座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城市,欧陆文化、冰雪文化、音乐文化、金源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等构成了多元的文化特征。作为近代城市,在20世纪初被开辟为国际性贸易商埠,特色鲜明的建筑文化、音乐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消费文化、休闲文化,成为有别于我国其他大型城市的显著文化特征。冰雪资源是我市的自然优势,利用自然环境创造的冰雪文化,成为城市文化的一大主题。我市是金源文化的发祥地,以金源文化、京旗文化为代表的地域历史文化,成为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近年来,地方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地整合开发利用,目前全市共有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6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类遗址、古墓葬、碑刻、纪念性建筑等1000余处。全市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0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2项。 

2、社会文化服务功能日益增强。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报业、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为基本框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事业单位80个,从业人员2124人,中高级职称人员1170人;大型文艺演出场所11个,文化艺术馆21个,示范社区文化中心14个,大型文化休闲广场20个,各类文化主题公园、游乐园35个;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342家,电子游艺娱乐场所211家,网吧1249个,电影院20家,图书销售网点14个;农村阅报栏100个,农家书屋1101个,公共图书馆(含社区分馆)63个,各类文博展馆(纪念馆)65个;广播电视拥有四套广播频率、五套电视频道,广播电视传输系统覆盖全市810县(市),有线电视网络覆盖城区90万用户;报刊出版单位23家,印刷企业1990家,公开发行报纸5种,期刊25种,年出版图书300余种。 

3、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从事文化产业经营单位1.62万家,从业人员14.3万人。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49.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9亿元,年均增长2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2.75%提高到2010年的3.79%。冰雪大世界、平房动漫游戏、松雷原创音乐剧、太阳岛景区、冰上舞蹈杂技等5个园区基地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区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全球文化产业特色园区“创新引领奖”。平房动漫产业园区和群力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发展,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明显的集聚效应。 

4、文化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我市是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第二批综合试点城市,全省首批试点城市。近年来,着力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相继出台一系列改革政策,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机制改革,做大做强出版发行产业,促进新闻媒体“两分开”改革,转变政府管理服务职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全市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5、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哈尔滨精神”,努力形成健康和谐的社会风尚,有效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近年来,城市交通秩序、环境卫生等方面的“脏乱差”状况明显改善,窗口服务、行业风气逐步好转,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广大市民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全市先后评选出省级道德模范11人、感动人物(群体)60个、见义勇为先进分子540人,志愿者队伍人数达20余万人;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取得成果,2005年、2008年我市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2010年全国文明城市指标测评名次晋升了6位。 

6、城市品牌形象持续提升。争先创优、努力晋位,提升了城市品牌形象。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全国十佳卫生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十佳宜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10年,还荣获“最佳创意城市”、“十大节庆城市”、中国最美丽城市、全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等称号;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称号,拥有了世界认可的城市文化品牌。 

(二)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国家宏观环境的不断改善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把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2009年国家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党和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既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也为文化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文化消费的日益增长,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2010年,我市人均GDP达到5583美元,正处于社会消费向发展型和享受型升级阶段。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增长,消费重点发生变化,推动了娱乐、休闲、旅游、游戏、传媒、通讯、计算机等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文化与科技的相互融合,催生了新兴文化业态,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扩大了文化消费,文化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以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促跨越、可持续为核心,以创新、创意、低耗、低碳为特点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把文化产业作为全市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产业,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为文化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4、城市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为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随着城市从工业性功能向服务性功能转变,城市综合竞争实力不仅包括自然资源及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要素,也包含城市管理、城市人的素质、城市人文环境等方面的要素,且取决于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文化特色和文化发展水平。提高城市综合实力,既对城市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使文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与此同时,我市文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主要表现: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整合发掘,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弱,文化创新能力不强,文化投融资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宽,文化人才特别是优秀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短缺,市民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价值观念、性格特征等新的人文精神需要不断地培养,综合文明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牢牢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实现我市“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战略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协调稳定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条件、人文环境和精神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方向,服务发展大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2、坚持科学统筹,促进协调发展。科学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统筹协调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城市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正确处理好文化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文化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的关系、传统文化继承与现代文化发展的关系、宏观管理与微观搞活的关系。既强调整体推进,又善于重点突破;既遵循共性要求,又要彰显本地特色;既注重设施建设,又强调效益发挥。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努力促进文化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创新活力。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把扩大开放、促进交流作为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强与省内地市、东北区域、国内外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我市的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 

4、坚持突出特色,提升品牌效应。发挥我市特色文化优势、区域中心城市优势和毗邻俄罗斯区位优势,保护挖掘、开发利用我市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彰显城市文化特色,张扬城市文化个性,打造优秀文化产品,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哈尔滨文化。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培育品牌文化团队、品牌文化活动、品牌文化建设项目和品牌文化实体,带动我市文化事业与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5、坚持分类管理,加快发展步伐。按照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原则,强化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调节、市场监管、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的职能。要根据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分类管理,制定不同的扶持发展政策。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要以市场为主导,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创新体制、转换机制、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发展总体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当,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相称,与传统历史文化相协调,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格局,将我市建设成为文化风尚优良、文化特色鲜明、文化品位高雅、文化综合实力较强、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国同类城市位次实现明显前移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对俄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心和现代历史文化名城。 

(二)目标分解 

1、和谐文化体系基本建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领域,确立和巩固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民族精神支柱。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城市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门类之间、要素之间的文化协调发展,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不断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重点建设一批现代化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加快城乡群众性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逐步形成以标志性文化设施为龙头,群众性文化设施为基础,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设施数量、质量和人均拥有量居全国前列。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使用,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100%的乡镇有文化站,100%的建制村和城镇社区有综合活动室。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明确服务规范,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3、城乡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积极推进创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文明城市建设,开展文明城区、文明街道(乡镇)、文明社区(村)、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到2015年,60%以上的区、县(市)达到省级文明城区、县(市)标准;80%以上的区、县(市)达市级文明城区、县(市)标准;争取5个村镇达到全国文明村镇标准,18-20家单位达到全国文明单位标准。 

4、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博图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就。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体系不断完善,文化精品不断涌现,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到2015年,全市公益性舞台演出年均200场,各级各类公益性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累计10万人次以上,各级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累计15万人次以上,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9.6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9.56%,全市有线电视通村率达到80%以上。 

5、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按照“上项目、创品牌,抓改革、促发展,积极打造支柱产业”的工作要求,以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重点文化项目建设为牵动,以文化创意和文化科技为支撑,拓展传统文化产业领域,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创新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系列文化品牌,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创意、生产、销售、服务体系,将我市建设成为东北地区文化资源集聚中心、文化产业创意设计中心和文化产品生产流通中心,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及增速提高并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0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占全市GDP比重力争达到6%。 

6、文化发展环境优良。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任务,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以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文化发展机制。在市场、版权、政策、资金、组织、人才等方面为文化发展打下基础,文化发展整体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7、文化名城形象明显提升。开发利用具有地域特色和传统的冰雪文化、欧陆文化、建筑文化、音乐文化、移民文化、革命文化、北方历史与民俗文化,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现代城市文化。积极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加强对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开发对外文化交流项目,积极拓展国内外文化市场,提高城市对外文化影响力,使其成为区域性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 

(三)发展思路及战略 

1、提升“四大形象”。冰雪之城。进一步挖掘整合冰雕雪塑艺术、冰雪节庆文化、冰雪演艺文化、冰雪赛会文化、冰雪经贸文化、冰雪饮食文化、冰雪建筑文化、冰雪服饰文化、冰雪休闲娱乐文化等资源,充分展示冰雪文化特色,丰富冰雪文化内涵,拓展冰雪文化发展空间。消夏之城。以“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为平台,以举办“湿地旅游文化节”、“哈尔滨国际啤酒节”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推介消夏文化,努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进一步彰显“冰城夏都”的城市魅力。时尚之城。大力彰显开放、时尚、包容的城市文化氛围,注重传承中西合璧、古典高雅的建筑艺术,保持城市建筑格局和风格的历史文脉,形成大气、和谐的城市景观。发展时尚产业,探索创新模式,将我市时尚文化与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休闲文化、表演文化相融合,努力提高时尚文化知名度。音乐之城。弘扬哈尔滨音乐文化传统,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办成全国文化活动精品和国际性音乐盛会,开展各类音乐文化活动,提升演出档次,拓展文化内容,提高影响力。重点建设高品质演出设施,打造音乐主题街区,建设音乐博物馆。 

2、实施“八大工程”。文明素质建设工程。以创建“三优”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提高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公共行为文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文化精品建设工程。推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成果,创作具有本土文化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建设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与城乡居民基本文化需求相适应的基础性文化设施。文化特色弘扬工程。传承历史文脉,彰显现代城市文化内涵,形成特色鲜明的城市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建筑等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文化品牌塑造工程。做大做强品牌文化节庆活动,积极推进品牌文化项目建设,努力提升哈尔滨文化的传播力,精心打造城市文化名片。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强产业政策扶持,加快文化市场开发,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发挥城市特色文化优势,搭建培养文化人才平台,实施吸引文化人才优惠政策,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3、构建发展布局。按照我市“北跃、南拓、中兴、强县”发展战略,优化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城市文化发展空间,实现“一轴、两带、八大文化功能区”的文化发展布局。一轴:松花江滨水文化景观轴。结合松花江不同区段、不同地域文化基础,南岸突出欧陆文化、音乐文化、历史民俗文化;北岸突出冰雪文化、湿地生态文化等。加强对沿江及内河周边的文化景观建设,改善滨水文化环境,打造岸上、水中、空间、三维、全景的滨水文化景观带,形成集文化、艺术、旅游、休闲等为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滨水文化长廊。两带:冰雪文化景观带、特色文化景观带。冰雪文化景观带依托冰雪大世界、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冰雪运动场馆等现有景区设施,建设一批展示冰雪文化、体验冰雪文化、弘扬冰雪文化的产业设施,形成冰雪文化景观带;特色文化景观带注重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和挖掘优秀历史文化遗存,打造中央大街、靖宇大街、东西大直街、果戈里大街、中华巴洛克传统历史文化街等特色街区,展示我市欧陆文化、建筑文化、历史民俗文化。八大文化功能区:南岗、道里、道外、香坊、平房、松北、呼兰、阿城等八个城区发挥各自的文化特点和区位优势,结合不同区域、场所已经形成的文化特色,构建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突出冰雪游乐、避暑休闲、时尚艺术、娱乐演艺、历史民俗、内容创意等方面的文化功能。 

四、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市民文明素质建设。一是打造城市精神品牌。弘扬“开放包容、时尚活力、诚信敬业、和谐奋进”的哈尔滨精神,并将其融入城市理念、市民行为、视觉景观、民俗风情、生活消费和经济发展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尊重个体意识、利益意识的同时,注重培养整体意识、责任意识、公共意识、组织意识,倡导以和谐、诚信、责任、宽容、奋进为时代内容的城市精神。二是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实施“做文明市民、创文明城市”市民文明素质5年培训计划,深入开展市民文明行为养成教育。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牢固树立“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思想观念。广泛开展“文明礼让、遵章守纪”宣传活动,形成文明驾驶、文明乘车、文明行路的良好习惯。以“公民道德宣传日”为契机,做好年度感动人物(事件)的评选工作,每年推出一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先进典型,逐步形成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各个层面的先进典型群体。坚持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感染人、教育人,切实发挥好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三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放到重中之重的地位,抓住学校、家庭、社会三个重要环节,针对当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创新教育体系,整合社会资源,构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 

2、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全省“三优”文明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明确创建目标和重点任务,健全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运行机制,加大创建文明城市力度,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一是开展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以文明社区示范点创建工作为载体,推进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不断深化“邻居节”活动,提高文明社区创建水平。到2015年,实现城市社区全部跨入区级以上(含区级)文明社区行列,市级以上(含市级)文明社区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二是开展文明行业(单位)创建活动。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切入点,以规范服务为突破口,以群众评议为重要手段,深入开展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在党政机关开展“做主人、敢担当,谋发展、惠民生”主题实践活动,在企业开展“优质生产、诚信经营、信誉兴业”主题实践活动,在窗口单位开展“优质服务、提高效率,一切为了群众”主题实践活动,在社会领域开展“诚信处世、真情待人”主题教育活动。三是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要求,创建一批文明村镇、文明集市和“星级文明户”。到2015年,争取60%的村镇达到省级文明村镇标准。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网络。推进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屯)四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网络,提高人均拥有量,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市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市级群众文化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及区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区、县(市)要按照标准化的要求,新建改造40个文化休闲广场及主题公园和一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大院,以满足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基本需要。到2015年,市级文化艺术场馆建筑面积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区县(市)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具备条件的要达到国家二级馆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要做到有阵地、有机构、有经费、有人员、有队伍、有活动,其中300平方米以上场馆达到50%左右;区县级档案馆60%以上要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 

表一:哈尔滨市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 

1)、哈尔滨大剧院:包括1600座的大剧场、1200座的音乐厅、400座的小剧场等综合建筑,可接纳国内外大型歌剧、舞剧、戏曲、大型综艺晚会、大型交响乐演出。 

2)、哈尔滨音乐厅:包括1200座的音乐厅、400座的室内乐演奏厅等建筑,建设规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哈尔滨市文化综合馆: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达到国家级标准,包括哈尔滨市博物馆、哈尔滨市美术馆。 

4)、哈尔滨市群众文化中心: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并建有容纳万人以上的群众文化广场。 

2、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加强公共文化产品服务和供给,推动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各类社会机构和企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延伸,积极开展社区和农村流动文化服务活动。艺术馆、文化馆要配备利用文化服务车、演出大篷车等设备,开展文艺演出、文化展览、辅导培训等服务。推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数据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数字电影放映网络系统、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积极培育扶持民间组织、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志愿团体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逐步构建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相互合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扩大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空间。构建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设立文化信息资源工程中心,区、县(市)基层设立分中心,乡镇设立服务站,80%以上的村设立服务点。采用政府投入、购买、补贴等方式,面向基层、面向低收入及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文化服务,每年要安排一定场次的文艺演出或电影放映。采取切实措施,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免费或低价的基本文化服务。 

表二:哈尔滨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项目 

文化资源 

共享加强全市区、县(市)级图书馆的联网及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建成数字图书馆,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构建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农村为重点,建设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库,建立市文化信息资源工程中心,建成区县(市)分中心、乡镇基层服务站和80%以上村级服务点。 

3、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以市、区县(市)群艺馆(文化馆)和图书馆为平台,以社区和乡村文化阵地为依托,以广场文化为主要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加强对社会举办和群众自发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的鼓励引导,组织开展大型主题文化活动和经常性文化活动。积极推进群众文化团队建设,重点扶持群众业余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继续组织好“哈夏音乐会”群众文化活动、合唱艺术歌会、农民文艺汇演、创新秧歌比赛、“好歌大家唱”广场比赛、朝鲜族民俗文化节、社区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办好“魅力道里文化节”、“道外大众文化艺术节”、“南岗文化年”、香坊“香飘万里文化艺术节”、哈南“和谐之声”音乐会、呼兰萧红文化节、阿城金源文化节、依兰巴兰河漂流节、木兰滚冰节、方正莲花节、宾县二龙山山水节、尚志五花山观赏节、巴彦焰火节等地方性品牌文化活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活动,扶持引导民营企业承办具有社会影响的大型文化活动。 

4、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一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条件,加快推进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鼓励农民兴办基层文化阵地,推进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等建设。到2015年,基本实现区县(市)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街道)有综合文化站,社区和村有综合文化活动室的目标。从2010年起,每年建立390个农家书屋,2013年实现农家书屋覆盖行政村。二是推进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坚持“一镇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原则,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乡镇、特色文化村屯,推进10个重点乡镇文化建设。发掘整合金源文化、京旗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以发展特色文化为着力点,树立特色文化乡镇品牌。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培育10个国家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是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市属新闻媒体要开设农村版、农村栏(节)目,加大对“三农”的报道力度。要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广播剧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占一定比例。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文化服务活动,到2015年,全市810县(市)都有流动舞台和相应设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落实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目标。开展针对农村特殊群体的文化服务,鼓励兴办农村儿童文化园或其他文化设施。充分发挥文联、作协、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组织引导作用,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 

(三)文化事业 

1、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宣传和研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人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个方面。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动学习型政府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二是发挥市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及各类学术团体的作用,整合在哈国家和省级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和学术团体的科研力量,对事关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应用研究,尤其要围绕我市新的发展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三农”问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民生事业建设、创建文明城市、文化立市等重大课题开展应用性研究,力争每年推出一批优秀研究成果。三是建立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统筹课题项目管理,统筹经费使用,重点扶持重大科研项目,推出一批精品力作。重点扶持优长学科建设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大力培养专业领域学术领军人物。 

2、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立足我市实施新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充分发掘利用区域特色资源,聚焦城市发展新变化,聚焦感动城市事件和人物,增强文化产品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以全国性重大评奖活动和省级评奖活动为契机,精心组织创作生产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具有浓郁哈尔滨文化特色,具有较大影响的影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雕塑等艺术精品。坚持继承与创新传统文艺,推出一批电视、电影、美术、书法、摄影等艺术门类创作精品。推出一批以地域文化为题材的长篇纪实文学、传记文学、文化随笔和长篇小说等文学创作精品。推出一批文艺理论、文艺评论和曲艺等方面研究成果。大力培养本地文艺人才,尤其是中青年文艺人才,培育一批文化名人,形成“文化名人效应”,提升我市文学艺术水平和影响力。 

3、加强新闻媒体建设。一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新闻媒体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全面宣传党和政府的主张,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本领,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注重指导性、提高公信力、提高受众率,打造品牌栏(节)目,不断提高报道及节目质量,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二是创新体制机制。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推进市属新闻媒体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按照采编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发展道路,改进经营方式,增强发展活力,提高媒体集团化管理和市场化经营水平,不断增强新闻媒体的综合竞争力。加强广播电视的宣传管理、台站管理、广告管理、信息网络视听内容管理、安全播出管理、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管理。三是发展新兴传播载体。加强互联网等新兴传播媒体的建设与管理,加快建立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对各类网站实施依法监管和有效引导,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大力扶持“哈尔滨新闻网”建设,强化网络新闻内容集成和制作能力,开发特色信息资源,使之成为面向市民全方位、多角度服务的地方门户网站,成为我市重要的新闻信息、政务信息、实用资讯网络平台,成为国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闻网站。积极推进网络电视、网络点播、手机电视、手机报等新业务。四是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队伍建设。提高现有人员专业能力,吸纳引入高端人才,提高新闻采编和评论队伍素质。 

4、推进文博图场馆建设。加快推进哈尔滨市博物馆新馆建设,大力发展各级各类特色博物馆。以历史文化、工业摇篮、音乐之城、冰雪之乡、革命之地、民俗文化、湿地生态等为主题,形成较为完整的博物馆体系。到2015年,我市各级各类博物馆总数达到100座,平均每1万人左右就拥有一座博物馆。积极构建图书馆服务体系,推进总分馆制,设立社区分馆、行业分馆、专业分馆,不断提高个性化服务水平,建设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图书馆三级服务体系。在松北、群力、哈西等新城区,逐步建设规模在4000-6000平方米的区域中心分馆,在人口密集的街区建立若干规范完善的社区分馆。到2015年,建设社区分馆80100个,形成以中心图书馆为核心,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三级图书馆服务网络,实现图书馆资源的合理配置。5、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分类制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部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规划,增设必要的保护管理机构,加强和改进对文物保护开发单位的管理,支持引导民间收藏和文物鉴赏活动。结合旧城改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进完善文物保护工作,实施文化遗址保护维修工程,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名街、名镇古村以及成片民居建筑群。做好“七三一”旧址保护开发及申遗工作,实施保护开发“金上京会宁府遗址”工程建设。二是保护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全市民间民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普查,搜集整理历史文化、口头文化、传统表演艺术及民俗文化活动、礼仪节庆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健全《保护名录》和《民保工程基础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实物和文献资料做好陈列展示和研究管理工作。实施“标识工程”,依法控制性地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遗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长效机制。重视传承人队伍建设,对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传承人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 

(四)文化产业 

1、构建六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域。江北特色文化产业区域。整合松北区和呼兰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与科技创新城建设相结合,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启动哈尔滨文化中心系列场馆等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提升我市文化基础设施水平。重点发展冰雪产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平房特色文化产业区域。整合现有工业资源,打造工业文化,开发工业旅游;保护开发“七三一”旧址,扩大展馆规模,推动周边环境建设,带动文化旅游发展;推进中俄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建设,推动油画、版画艺术产业加快发展;开发动漫影视、现代娱乐、科技文化、科技博览等产业,形成现代业态的文化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数字出版和动漫产业、工业旅游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群力特色文化产业区域。以群力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引领,构建黑龙江省地域文化艺术精品展销、图书阅览销售、文化休闲娱乐、青少年生活体验教育、文化服务会展、中外著名艺术家精品展览等文化产业内容。重点发展博览会展业、休闲娱乐业、工艺美术业。哈师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域。以哈尔滨师范大学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为引领,统一规划哈尔滨师范大学周边地区建设。重点发展文化艺术创意产业、文化艺术品设计与制作业、文化艺术培训业、文艺演出业、文化艺术会展业、数字影视传媒业、书画艺术业。中心城区特色文化产业区域。利用道里区中央大街著名建筑遗存,打造中央大街文化街区,展示历史文化和欧陆建筑文化;利用南岗区果戈里大街商业中心优势,打造果戈里大街文化街区,展示商贸文化;利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特色建筑遗存,打造中华巴洛克文化街区,展示传统历史文化。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休闲娱乐业、老字号餐饮业、演艺业、民间民俗艺术业。阿城特色文化产业区域。推进阿城金源文化聚集区建设,规划建设皇城遗址等项目,挖掘和提炼金源文化,丰富金源文化内涵,提高金源文化对外影响力。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工艺美术业。 

2、重点发展六大文化产业。新闻出版业。发挥我市报刊业优势,整合出版、印刷业资源,打造集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等于一体、业态完整的产业链。影视传媒业。立足我市现有的影视资源优势,抓好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网络视频的创作生产,努力使我市影视业走在东北地区前列。演艺娱乐业。依托中心城市文化活动集中、人流集聚、时尚荟萃的优势,发展文化演出和娱乐产业。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我市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围绕打造“冰城夏都”城市名片,重点整合冬夏两季特色资源,培育冰雪、湿地及相关文化旅游品牌项目。文化会展业。充分发挥我市品牌展会的影响力和会展基础设施优势,立足国内,巩固扩大全省会展核心城市地位,争当“东北会展带”龙头城市;面向国际,打造对俄经贸合作桥头堡,建设东北亚会展名城。数字内容和动漫产业。充分利用我市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艺术创作的教育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以文化为内涵,以创意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以娱乐教育为目的,进行动漫游戏产品及衍生品的研制开发。 

3、建设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平房动漫产业园区。重点发展动漫原创、网络游戏、影视后期、数字出版、广告创意、新媒体开发、外包加工、人才培训、衍生品生产等相关产业,打造东北亚动漫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群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北方展艺中心、关东古巷等13个文化产业项目,打造全省规模最大、艺术门类最丰富、特色最鲜明的文化艺术品贸易基地和东北地区最大的工艺美术品创作生产基地及产品集散地。太阳岛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加强太阳岛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突出俄罗斯风情文化、冰雪文化和关东民俗文化特色,将其打造成为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国际特色,集文化贸易业、文化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娱乐休闲产业、婚庆产业于一体的文化产业园区,以及俄罗斯油画产业基地和国家级文化创意基地。哈尔滨印刷出版文化科技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企业外包区、精包装区、商务印刷区、书刊印刷区、设计研发区、仓储物流区、网络研发区、票据印刷区、生活配套区、包装配套区等十大功能区的规划设计,将其建设成为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综合性工业园区。哈师大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进一步完善文化艺术研发创意区、文化艺术企业孵化区、大学生创业实践区、文化艺术成果展示转化区等区域的规划设计,将其打造成为我市新的文化艺术教育培训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伏尔加艺术小镇园区。以伏尔加庄园为基础,建设规划用地5平方公里的伏尔加艺术小镇,包括核心区(已建成部分)、建筑广场区、中俄文化交流中心、艺术产业孵化区、列宁集体农庄、音乐公园等六大区域,将其打造成为以哈尔滨历史文化为依托、以俄罗斯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中俄文化交流基地。冰雪产业基地。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冰雪大世界”为基础,以太阳岛雪博会、兆麟公园冰灯游园会、亚布力滑雪场和其他诸多冰雪运动场馆、景区及设施为依托,拓展冰雪文化产业内容,推动冰雪文化旅游、冰雪艺术创作和冰雪文化产品开发生产,进一步扩大冰雪文化影响力,提升冰雪景观艺术观赏性,形成我市冰雪文化旅游景观带和产业群。数字产业基地。与科技创新城结合,引进数字内容生产企业、数字出版企业、技术提供企业、通讯企业,建设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以建设哈南国际数据城为核心,发展云计算、物联网、软件及服务外包、新媒体影视制作和动漫制作产业。以“黑龙江动漫产业基地”为基础,推动报刊、户外广告、广播电视、数字出版等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建设。依托国家级新媒体动漫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创作原创动漫精品,发展新媒体软件数据服务业,吸引国内外IT领军企业、云计算战略投资者及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基于云计算基础设施平台的云存储、云设备、云弹性计算等服务,将哈南国际数据城建设成为国家数据灾备中心、物联网数据中心、政府数据中心、新媒体数据中心、电子商务数据中心和地理信息数据中心,打造中国云谷。音乐剧创作产业基地。发挥我市“音乐之城”品牌优势,以松雷集团“音乐剧产业基地”为基础,配套建设适宜音乐剧创作演出和艺术交流的场馆,提供音乐剧创作从业人员服务设施,打造国内一流的音乐剧创作基地。冰上舞蹈杂技创作演出基地。发挥我市冰雪体育运动基础雄厚、冰上表演人才众多的优势,以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冰上舞蹈杂技基地”为基础,以专业演出剧场为平台,整合利用我市及国内外冰上舞蹈杂技演出资源,建立完善培训表演基地,打造演出水平较高、市场经营能力较强、国内领先的冰上舞蹈杂技表演团队。 

4、实施重大项目牵动。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设一批具有拉动引领作用的重大项目,带动全市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包括: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电产业项目开发、哈尔滨新闻网建设、重点影视剧拍摄、演艺娱乐产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建设城市雕塑景观、打造模特时尚产业、整合舞蹈演艺产业、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红色旅游开发和区、县(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13个重大文化产业项目。5、实施文化品牌战略。在继续扩大现有文化品牌规模、提高文化品牌效应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运用现代市场化手段,对重点文化内容进行开发培育、包装制作、宣传推介,形成对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文化品牌。主要包括: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打造成世界冰雪迪斯尼品牌,松江湿地旅游打造成国际湿地旅游品牌,“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打造成主要承载“音乐之城”的音乐文化品牌,“哈尔滨冰雪电影节暨华语电影产业盛典”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电影产业品牌,“哈尔滨啤酒节”打造成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饮食文化品牌,《COOL·哈尔滨》打造成国内文化旅游常态演出的知名品牌,“哈尔滨民间民俗艺术博览会”打造成北方黑土文化艺术特色品牌,中央大街打造成具有鲜明中西合璧特色的“文化之街”品牌,中华巴洛克街区打造成全国知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品牌,太阳岛俄罗斯油画创作基地打造成国内俄罗斯油画创作生产销售集散基地品牌,哈尔滨模特表演艺术打造成国内模特时尚产业的知名品牌,哈尔滨交响乐团打造成国内一流交响乐团队品牌。 

6、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以体制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促进文化科技的创新,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推动文化产业提档升级,提升文化企业和产品核心竞争力。一是重点发展工业和建筑设计、文化科技、时尚设计、咨询策划、艺术创作等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具有原创能力的创意企业,创作一批富有哈尔滨特色的创意产品,扩大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二是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利用我市作为全国“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有利契机,加快发展数字媒体、数字出版、数字印刷和动漫游戏产业。重点扶持发展手机阅读、网络信息服务、数字内容提供、网络经营、电视购物、移动电视、数字电视增值业务、手机电视等新兴业态。努力发展电子娱乐产业,利用先进科技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的传播方式,推广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形式。三是加快促进科教资源与文化资源的融合,重点扶持数字化、网络化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网络技术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关键技术设备改造更新,加快数字出版与通信运营商合作。 

7、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利用国际国内市场资源,依托我市区域特色与优势,加快推进文化市场开放,推介我市文化资源,实现资源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并积极引进外资,扩大文化产业对外开放领域。一是重点扶持具有哈尔滨地域特色的冰雪文化、艺术展览、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交响乐、儿童剧等产品服务出口。二是重点开展与东北亚区域的合作,鼓励文化企业通过独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形式,在东北亚区域兴办文化实体,建立文化产品营销网点,实现落地经营。三是利用“哈洽会”、“冰洽会”、“文博会”等会展活动载体,扩大文化产品出口及文化服务输出。四是加强对外文化宣传。借助国外著名的艺术节、博览会等平台,积极推介我市城市形象以及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开展与欧美及亚洲重点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主流媒体互动宣传,展示我市冰雪文化、消夏休闲文化、建筑文化、音乐文化等特色文化产品,积极参与海外文化交流与展销活动。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对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文化艺术馆(含乡镇文化站或文化服务中心)、文物站、艺术研究所、社科院及其管理机构等公益性文化单位,保证政府投入,深化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降低运行成本,严格内部管理;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明确服务规范,改进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对党报、广播、电视及其所属时政类媒体要保持国有事业体制,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由政府重点扶持。按照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两分开的原则,优化组织结构,整合内部资源,增强发展活力,提高办报办台质量,不断扩大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新闻媒体的广告、印刷、发行、传输网络等经营部分,逐步从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转制为企业,面向市场搞好经营,为壮大主业服务。 

2、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国有艺术表演院团和创作单位实行转企改制,按照相关政策规定,享受财政扶持政策。将出版社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等一般期刊社及影剧院、电视剧制作单位和文化经营中介机构等文化单位转为企业,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企业财务、税收、社会保障、劳动人事等制度。做好转制企业的清产核资、产权归属界定、资产评估及产权登记等工作,建立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3、培育骨干龙头文化企业。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步伐,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前景、产业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民营文化企业。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促进文化领域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程序,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家许可的文化领域,扶持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实力较强的民营文化骨干企业,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集群。鼓励扶持民营文化企业进入文艺表演团体、博物馆和展览馆、非新闻类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动漫和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领域。 

4、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门类齐全的文化产品市场和文化要素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一是加强资本、产权、人才、信息、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二是培育完善市场中介机构,积极发展经纪、代理、评估、鉴定、推介、咨询、拍卖等中介机构,开展知识产权代理、市场开发、市场调查、信息提供、法律咨询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三是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整合我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领域现有的行政执法队伍,组建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对文化市场实行统一综合行政执法。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准入条件,严格市场主体资质审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盗版、侵权等非法行为。四是推进文化产业协会基础建设,逐步规范演艺、动漫、印刷、广告、工艺美术品等协会组织的行业行为,制订协会工作规范,强化组织管理,使其更好地发挥组织、协调、监督、服务、维权等方面的作用。 

5、提升文化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文化内容创新和文化科技创新,不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大文化产品开发力度,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市场需求大、产业关联度强的文化产品,促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高新技术含量的文化产品产业化。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动漫游戏产业。利用先进的科技改造传统文化生产的传播方式,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运营模式。 

五、保障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强化政府职能,加强对文化发展的方向、总量、结构和质量的宏观调控,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文化市场的竞争秩序,引导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的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的转变,由主要面向直属文化单位向面对全社会文化主体的转变。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整体推进,共同发展。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重大文化项目规划的讨论、设计,并及时将规划实施情况向社会反馈,使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都来关心、参与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社科联、文联、作协、记协等人民团体在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推动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完善文化发展政策法规。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的文化政策,在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激励文化创新等方面,制订完善有利于我市文化快速发展的公共文化政策和经济文化政策,把文化投入、文化扶持、文化产业、社会捐助、社会保障等方面政策规定落到实处。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在立项、资金、用地、拆迁安置等方面给予保证和优惠。加快发展文化事业的地方立法步伐,制订一批加强文化管理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表三:哈尔滨市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 

专项资金 

1、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 

2、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政策 

1)《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2)《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3)《哈尔滨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4)《关于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 

5)《关于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6)《关于鼓励和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试行意见》 

7)《关于促进群力新区金融商务文化产业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配套政策 

1)《哈尔滨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 

2)《哈尔滨市优秀文化人才奖励实施办法》 

3)《哈尔滨市公益文化事业捐赠管理办法》 

4)《哈尔滨市优秀动漫作品奖励实施细则》 

(三)拓宽文化发展资金投入渠道。

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重点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对标志性文化设施、重大文艺作品创作、文化活动、文化资源开发等项目,采取建立基金、政府招标、定向奖励等办法予以重点扶持。市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在保证每年4000万元的基础上,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加大额度。各区、县(市)财政也要采取设立专项资金的办法,逐步加大对文化特别是重点文化项目的建设投入力度。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入文化建设,鼓励支持非公有资本以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兼并收购、租赁承包等形式进入国家规定所允许的文化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引导社会力量以民建公管、冠名权出让、政府出地企业出资、结对共建等多种形式,投资兴办公益文化事业。按照“企业申报、专家评审、社会公示、政府决策、绩效评价”的原则,政府将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重点采购、后期赎买和奖励等方式,对重点文化产业及其产品、重大建设服务项目予以扶持。 

(四)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工作。

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开办文化职业学院和文化特色专业,使之成为文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选拔一批有潜力的中青年文化人才,赴国内外知名的媒体、文艺院团、大型文化集团、艺术院校等学习考察、研修深造,重点培养一批高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实施文化人才共享工程,鼓励和支持采取高薪聘用、客座制等多种方式,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文艺专业人才。建立与文艺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相适应的激励机制,确立知识、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探索生产要素入股和期权分配制度,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文艺人才。探索建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健全艺术技能考核和鉴定机构,规范文化人才的资格证书制度。对在文学艺术、人文社科、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给予表彰奖励。

推荐访问:哈尔滨市 文化发展 规划纲要 【文化规划】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