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黄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

时间:2023-05-18 09:20: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为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3年)》、《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规划】黄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供大家参考。

【教育规划】黄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



教育改革和发展“十

三五”规划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黄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和《黄浦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验整体方案》,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黄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回顾

(一)发展回顾

1.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

黄浦区现有公办幼儿园31所,在园幼儿数8810人;民办托幼园所18所,在园幼儿数2908人;公办早教指导服务中心2所。实施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有效应对了入园高峰;符合条件的3-6周岁适龄幼儿入园率达100%98%以上户籍0-3岁婴幼儿的家长和看护人员每年得到4-6次以上科学育儿指导。

现有小学2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初中学校17所,完中6所,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33763人;特殊教育学校3所,学生数232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继续保持在99.9%以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6889名来沪从业人员随迁子女在上海接受小学教育。

现有普通高中9所,高中阶段在校学生10150人(含6所完中的学生);中等职业学校2所,在校学生3733人。支持高中学校多元化发展,继续引进高校优质资源,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

基本健全以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教育工作站)、居民学习点组成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90%以上的青少年参与各项体育、文化、科普活动,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在职人员能够接受各项技能培训,形成“院企合作,院馆合作”共建共享机制。

2.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深入开展“文文明明幸福行——黄浦区小公民道德建设工程三年行动”、“中小学德育特色链”、“品行养成教育”等7个区中小学德育项目。推进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德育工作网络建设,建成5个上海市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11个城市学校少年宫、29个市民学习基地,并以“蜻蜓心天地”——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为核心,建成4个区域分中心,初步构建了我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区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指导新格局。

加强体育课堂教学工作,坚持“小学人人学会游泳”,试点开展“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成立校园足球联盟,聘请教练员进学校辅助执教体育活动,确保并丰富各中小学生“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活动内容。落实学校公共卫生安全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实施营养午餐计划,落实健康体检制度,实现“一校一医”、“一生一档”。建立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制定“学校卫生工作评价指标”。

推进艺术教育彩虹行动计划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命名一批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和“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举办区学生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加强市、区、校三级学生艺术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3.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围绕“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目标,坚持以课堂教学为教育工作的重心,注重学科育人,在课程、教学、教师、环境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前教育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幼儿在快乐中成长。小学低年级整体推进基于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养成。初高中注重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推动了学校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更新,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建设和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注重集约化、规模化效应,学生职业技能得到提升。

全区中小学幼儿园以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为目标,开展了特色课程的区域共建共享建设,在学校课程计划制定、教师课程开发实施和师生参与课程评价等方面取得了进步,初步满足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需要。

区域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以“绿色指标”为引领,把学业测试的数据转化为学校教育改进的依据,有效指导了学校评价方式的改进。积极应对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选择和全面的拓展空间,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发挥,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所减轻,学生体质有所增强。

4.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

形成名师、名校长、特级教师、拔尖人才、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等培养、推荐和评审机制。建立优秀教师培养培训新模式。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和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教育经费依法得到保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以及教职工收入逐步增长。人均终身教育经费年投入居全市前列。经费分配比较合理,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

以调整存量资源为主,减量和增量有机结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扩建、新建学校7所,新增建筑面积约88356.1平方米,维修、加固学校17所,形成与人口分布相协调的学校布局结构。

成立“黄浦区教育国际交流中心”,各学校(单位)成立由分管校领导、对外交流联络员和外教专管员组成的学校外事工作者队伍。“十二五”期间共派教师546人次、学生971人次开展出国修学、跨文化交流和浸润式学习等活动。

在基础环境设施建设、教育行政管理信息化、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等方面积极开展建设与实践。完成“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项目一期建设工作。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学校信息化试点建设项目。

“一校一章程”为抓手,指导推动全区100多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中职校章程的文本起草、制定、审核等流程,进入章程试行阶段,4所民办中小学的章程也经教育局备案。

(二)主要不足

黄浦教育还面临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全面落实,“办学生喜欢的学校”有待进一步深化。二是区域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需求,基于学情校情的学校内涵发展,以及特色发展和多元发展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三是终身教育服务市民的适切度需要进一步提升,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联动、融通发展尚有较大空间。四是政府教育管理须转向教育治理,教育公共服务能力须再提高;校长依法办学、自主办学的能力与水平须进一步提升。

二、“十三五”期间黄浦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更加迫切。作为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黄浦区要做好全市教育改革创新的先行先试工作,必须按照国际视野、中国特色、黄浦实际、示范引领的要求,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率先构建系统完备、开放有序、高效公平的区域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对接上海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率先实施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的要求,黄浦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提升教育的支撑力和辐射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黄浦教育要主动迎接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所带来的历史机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教育结构,培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大批高水平优秀人才。

2020年,黄浦区将初步建成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人民群众对公平、优质、均衡、多样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不仅要满足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更要满足“上好学”的需求,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十三五”期间黄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国家和上海市中长期改革发展和规划纲要,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的发展主线,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加强依法治教、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整合区域资源、着力提高教育质量,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黄浦初步建成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中心城区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在推进黄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育人为本,关注差异,改革创新,内涵发展,追求卓越,提升品质”的工作方针。

育人为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科学全面的育人观,尊重人的生命成长规律,尊重教育教学规律,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作为教育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注差异——要突破标准化塑造学生的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差异化、个别化教学实施、课程设置和学习评价,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需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改革创新——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黄浦教育努力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深化课程、教学、评价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育治理方式,寻求教育发展突破。

内涵发展——走多样化、特色化的内涵发展之路,紧紧围绕人的终身发展,整体设计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要求,增强改革发展的系统性和衔接性。

追求卓越——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推动区域各级各类教育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提高区域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提升品质——进一步促进黄浦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实现学前教育优质科学、义务教育高位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融合优质发展新格局。

(二)总体目标

黄浦区要建成海派文化的精品教育,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海派文化的精品教育”体现黄浦教育的文化品位、育人品格、特色品牌、办学品质的价值追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海派文化独特风格深深融入了区域血脉,海派文化的开放、多元、创造的特征也使区域教育注入了活力,传承融合、整合提升,也对形成黄浦教育发展特色提出了更高要求。

1.努力形成系统完备、开放有序、高效公平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构建政府管教育、学校办教育、社会评教育的各类教育主体各司其责、合力推进改革发展的“管办评”分离联动的教育治理体系。

2.形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内涵,回归育人为本的教育本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探索创新型教育的方式方法。

3.形成学有所教、学有优教、惠及全民的公共教育资源保障体系。拓展发展优势,扩大优质资源,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让人民群众享受更高水平的优质教育。

4.形成人人关心教育、各方协同育人的教育生态体系。完善四个发展保障机制:人才发展服务机制、布局优化资源共享机制、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权责分明服务到位的教育治理机制。

2020年,黄浦区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规范、优质、多样开展,满足全区常住人口适龄儿童三年学前教育需求,3-6岁儿童毛入园率达到99%;适龄少年儿童都能接受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9.9%,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9.5%;高中教育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教育的多样化和特色化更加明显;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机渗透,建立纵向衔接、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学历教育系统;教育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坚定文化自信;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提高,实现中小学校无线网络100%覆盖,师生的教与学方式得到明显改善;市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建成面向全民、伴随终身的教育体系。

四、“十三五”期间黄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全面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1.推进区域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依托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子课题、项目试点学校和区重点课题《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点带面,形成学科育人的有效经验和做法。依据整体规划、凸现重点,以校为本的工作思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等德育内容,促进学校形成校本德育课程综合化设计方案,并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资源的推广、整合、共享等方面的功能,探索区本课程实践、校本课程建设、特色课程辐射的有效途径,确保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的有效落实。

2.合力构建校内外育人共同体。进一步探索区社会实践基地资源、实践内容的再开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落实分层要求,形成独特的中小学海派文化体验实践基地和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以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契机,规范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和志愿者服务体系建设,将高中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计划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积极探索具有黄浦特色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城市学校少年宫和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站的可持续发展,将学校特色社团建设和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紧密结合,将学生社区活动与学生社会实践指导站的工作紧密结合。

3.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建设。以市级项目《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研究》为依托,通过区域内推动家庭教育指导联动机制的研究,调整、丰富、完善区域内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创新家庭教育指导的途径与方式,优化社会教育资源,推进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4.深化公共安全教育。以上海市公共安全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契机,结合《中小学生公共安全行为指南》,逐步建立从幼儿园至高中十五年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安全教育教学资源库,协助中小学教师实施基于信息化平台运作的安全教育常态化教学及专项安全活动。

5.改革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模式。筹建黄浦区未成年人保护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强化“工作前移,提前干预”的教育原则,打造区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网格化管理新格局,对个别学生教育和家校冲突问题做到过程性干预、过程性管理。

(二)促进学前教育高品质科学化发展

1.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强化政府协调管理职能,继续发挥学前教育联席会议的作用,积极应对“二孩”政策带来的资源需求高增长和老百姓入好园的需求高增长,优化规划布局,推进园所标准化建设。加强0-3岁散居婴幼儿家庭早教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通过“搭平台、强合作、高覆盖、优内涵”,提供优质、多样的早教指导服务,确保3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及看护人员每年接受6次以上有质量的科学育儿指导,争创0-3岁早教科学育儿示范区。

2.重视幼儿健康研究。成立“黄浦区学前儿童发展监测中心”,试行“幼儿健康监测与分析平台”,实行“一人一档”的电子健康档案,为幼儿终身健康发展服务;建立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动态监测、分析、反馈、干预、改进机制,实现幼儿健康信息与指导在家庭、幼儿园、卫生专业机构之间互换、互通、互享。依托上海市学前教育研究所,引领基地幼儿园,以点带面,开展“基于脑发育规律的儿童早期学习的实证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3.加强保教质量的监控。探索“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与监控机制”,树立“关注幼儿发展、着眼核心素养培养”的评价理念,继而关注幼儿园的课程建设和教师教育行为对幼儿的影响,提升园长的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

4.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认知规律,坚持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强调学习方式的低结构、游戏性和情境化,强化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性、体验性与多元性;深化幼小衔接的研究,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育。以争创“家门口的优质幼儿园”为导向,通过学前教育共同体、示范园辐射、公民结对等机制提升优质园的辐射力与影响力,促进各级各类幼儿园办园质量的均衡、优质,力争公办幼儿园都成为“家门口的优质幼儿园”,民办优质园比例达60%

5.创新保教人员培养机制。完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按照国家《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教师〔20131号),补足配齐各类教职员工。强化学前教育“保教结合”的理念,探索保健教师准入机制,试点幼儿园“一班三教”模式。深化学前教育保教队伍专业发展。加强名园长、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依托园长助推工程、优青工程、名园长工作室、青苹果工作坊等培养平台,通过定向培训,专家带教,实践锻炼,科研引领等途径,建设一支数量足够、专业精良的保教队伍。

(三)强化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整体质量提升。以“绿色指标”为导向,逐步建立健全区、校两级质量保障体系,以协作块为单位指导各学校初步形成校级质量保障机制与管理流程。统整区内各类资源,拓宽课程开发渠道。构建区本化课程体系。加大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继续加大对公共教育的投资,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保障教育公平。探索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的实践操作研究。支持民办学校创建上海市民办中小学特色学校和特色项目。

2.推动初中学校优质均衡发展。引导初中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建立科学的训练系统和评价体系,不断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使初中教学走向“轻负担、高效能”。鼓励初中学校积极创设激发兴趣、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的校本课程,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创设更加优质均衡的学习环境。引导民办学校注重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通过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推进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创新育人模式,彰显办学特色。

3.完善小学教育“协作块”工作模式。通过“协作块”联动探索课程资源、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资源的协作与分享,通过多形式的协同合作研究问题、共享成果,扩充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整体提升协作块质量,充分发展各校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区学科带头人和区骨干教师在协作块内的柔性流动,更好地发挥优秀教师的服务、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缩小协作块内校际间的师资差异,使更多学生更加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4.深入研究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以培养学生学习基础素养为核心,小学阶段全面实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科学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科学确定教学要求、作业要求和评价要求,关注学生必要的学习经历。开展基于学生差异的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牢固树立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中的地位。探索“等第制评价”,倡导“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研究。

(四)注重特殊教育内涵发展

1.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建立覆盖各年龄段、各类型特殊儿童与青少年的特殊教育体系。改扩建黄浦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完善指导中心机构设置、功能定位。开展学前特殊教育设点布局试点与管理研究。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普通职业教育和特殊学校职业教育资源,为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且有能力接受职业教育的各类残疾学生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

2.开发特殊教育课程。探索学前特殊教育课程的实施、评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校本化课程实施。探索研究针对特殊教育学生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促进学生独立生存、上岗就业能力的提高。整合普通学校特色课程资源,打造符合随班就读学生需求的课程并组织实施。增强入学评估、医学评估、教育评估与教育教学的结合度。

3.提升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建立多样化的特殊教育教师在职培训制度,提升特殊教育教师综合素质。完善特殊教育医教协同保障机制并建立长效机制。建立医教结合服务专家资源库,对教师、家长进行培训、指导,对学生进行基于评估的康复训练和保健服务。

4.探索构建多级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进黄浦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及学前特教指导中心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成“学生个人成长平台”、“多元化评估系统”、“有特殊教育需要幼儿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学校门户网站、学生管理平台、教师管理平台、多元化评估体系的建设。推行特殊教育儿童入学前医学鉴定,入学后合理安置,探索针对不同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年龄阶段残疾儿童医教结合服务的有效方法。在原有的学生教育教学档案、康复档案的基础上,增设个人保健电子档案、医教结合服务档案等内容,依托信息化平台,为每一位特殊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健康成长档案。

(五)推进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

1.探索基础教育创新人才一体化早期培养模式。落实中考改革要求,强化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阶段招生中的应用。试点办学特色鲜明的普通高中探索创新人才一体化早期培养模式,以一体化课程设计和实施为支撑,以一体化管理为保障,致力于学生从少年到青年关键成长阶段一体化培养的探索。

2.积极实践“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公平和质量为核心,遵循“逐步推广、逐步发展、逐步突破”的原则,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以内涵建设为突破点,开展多种形式的集团化办学实践,建设具有集团特点的优质课程开发、共享、配送机制,探索建立教师流动机制,创新保障集团化办学运行的理事会制度、章程管理制度,既保障集团整体质量提升,又充分发展各校的办学特色。探索多种形式、多方参与的集团化办学成效评估方式。

3.促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落实《上海市推进特色普通高中建设实施方案》,制订黄浦区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方案。引导普通高中明确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方向,分类别发展,分阶段提升。推进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暂名)建设。培育不同类别的学校特色项目,着力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及相应的运行和管理机制。鼓励学校通过“慕课”等形式推动高中特色课程资源的辐射共享。

4.深化考试招生制度配套改革。根据《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办法》等文件要求,深化高中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统筹课程进度和类别,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开展走班制分层教学和学分制管理的研究和实践。建立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配备职业生涯指导教师,加强选课和生涯规划指导。同时指导初中学段做好中考改革的准备。

(六)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内涵发展

1.参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推进区属中等职业学校和本市高等职业教育优质资源紧密衔接,推进中高职贯通(3+2)培养,探索中职-应用本科贯通(3+4)培养。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重组黄浦职教集团,为本地区人员的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提供服务。探索建立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开展“职业体验日”活动、开发职业启蒙课程,促进“普职渗透”。深入探索与法国蓝带国际学院和澳大利亚西南悉尼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合作办学,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规格。

2.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实施教师专业标准,建立专业发展机制,支持区属中等职业学校根据职教特点和发展需要科学核定教职工编制,扩大兼职教师规模,并给予政策倾斜和经费保障。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2020年“双师型”教师比例超过50%。强化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对应用技术的研发和实践能力。探索职教师资定向培养和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落实专业教师每5年到企业实践累计1年等相关要求。落实职业教育专职教研员制度,共享普教师训资源。鼓励教师参加高一层次学历培训,鼓励专业教师赴国外进修并取得国际公认的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证书,支持专业教师加入行业协会组织。

3.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推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创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提升教学和管理效能。进一步完善实训教学体系,支撑专业内涵发展。提升面向社会的服务能力,打造品牌开放实训中心。

4.提升专业内涵质量。调整优化区属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布局,使之能充分对接区域产业,各校形成错位、特色发展格局。推进以“大数据”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变革,强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驱动教育教学模式变革。建立产业发展与专业设置、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的联动机制,健全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支持学校引进和借鉴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开发实施与国际先进标准对接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技能竞赛和国际职业资格认定。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评价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确立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目标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综合评价、反馈改进机制,形成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

5.探索校企深度对接。探索“双证融通”专业改革试点。促进校企之间共同开发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打造就业平台。探索“校企合一”创新模式,推动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教学过程与职业岗位真实情境融合、学业评价与职业技能鉴定融合。

(七)完善衔接融通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1.落实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实施政府牵头,各方参与,协同推进策略,形成以需求为导向、共建共享的终身教育供给机制。以统筹推进社区教育网络建设、促进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融合为抓手,理顺终身教育管理机构和人员关系。进一步完善由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市民学习点构成的三级网络格局,制定并实施“社区学校评估指标体系”,逐步完成学习资源一体化的制度建设。

2.促进国民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体系的融合发展。有序地将辖区内各培训机构的优质课程推荐到区各中小学及社区学校;将公办中小学的优秀师资通过交流方式充实到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中来。通过中小学场地资源开放逐步拓展社区教育的场地、补充社区教育的设备。

3.积极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线上服务。将“学在黄浦”微信公众平台覆盖区域内成人教育、社区学院、老年大学、社区(老年)学校与教育培训机构,整合各种学习资源,形成线上和线下信息资源一体化模式。通过实名开设终身学习账户,开展手机微课程学习。建立个人电子档案,累计学习积分,完善积分兑换奖励等功能,为所有学习者提供随时随地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4.建立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制度。探索建立既能促进规范管理,又能激励社会组织参与终身教育公益事业的体制和机制,使区域终身教育品质得到较大提升。将各中小学场地开放情况、社区学院功能建设情况、社区(老年)学校办学规模和特色以及市民学习基地开展情况等纳入监测范围,同时纳入区政府教育督导体系。

5.依法促进民非教育机构规范发展。加强区教育培训咨询中心建设,健全行政审批、办学评估、行政备案、年度检查等长效机制,引进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通过“全力促进、主动服务、加强监管、依法治理”,正确规范和引导区域民非终身教育机构稳定发展。

(八)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推进“体教、医教、文教”结合。推进区、校两级体育课程建设,系统实施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因地制宜设计室内体育活动项目,促使每个学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创新学校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继续有效开展区、校两级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每年举办一届区学生阳光体育大联赛,指导学生社团、兴趣小组建设。推进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队联盟建设,通过组建“足球精英训练营”,提高校园足球的普及和提高。拓展学生体育活动场地,鼓励有条件的学校试点开发学校楼顶或地下空间,重点扩大室内体育场馆的建设,同时整合区域内体育场馆资源,探索建立体育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加强卫生教研能力,建立健康教育课件资源库。严格落实和加强学校餐饮安全、传染病防控,卫生设施设备达标等日常管理和监管工作。逐步建立区、校两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公告制度。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继续做好“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2.提升学生科学艺术素养。推进艺术类课程改革,探索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育课程“多样化”,开展高中阶段艺术教育课程“专项化”。继续推进校内外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增强科学类课程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建设区学生创意中心,着力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推进学校艺术科技团队建设,鼓励学校建立小型多样化艺术团队,使学生具备一项艺术爱好,掌握一项艺术技能;发挥科普教育基地场馆的作用,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合作共建学校科技团队。

3.加强体育、艺术、科技、卫生教师专业培训。分别制定并实施体育、艺术教师培训三年行动计划,提高学校体育、艺术教师教学水平。充分发挥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对区域内中小学艺术、科技教育工作的指导、服务和统筹协调作用,通过开展“艺术辅导员培训计划”,实施“科技辅导员英才培育计划”,增强艺术、科技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团队活动的综合能力。实施卫生保健人员培训计划,提高学校卫生保健人员专业能力水平。

4.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完善区级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运作机制,力争做到每个街道都有一个心理健康辅导和家庭教育指导分中心。加强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和达标校建设,争取“十三五”期间完成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达标校的创建工作。注重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和达标校的内涵发展,加快课程优化、教师专业化发展,充分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九)深入推进课程与教学的改革

1.深化“办学生喜欢的学校”。继续开展区域学情调研工作,设立学生喜欢学校的基本指数,探索基于学情调查结果的学校教育改进和反馈机制。深化“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工作,对所教学生群体开展特点规律、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学习经历等“四项研究”,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建学生喜欢的课程、环境及文化,形成倾听学生的观念和习惯;掌握了解学生的办法;建立从学校管理层到教研组到教师获得学生反映并用以调节和改进教学行为的机制;建立了解并协调家长、社会建议和诉求的机制。

2.推进区域特色课程共建共享。建设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区域特色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指导思想,全面深化区域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教材改革,开发具有中心城区海派文化特点的特色课程资源;促进区域特色课程共建共享,落实特色课程实施意见,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区域课程图谱;打造特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分享交流各学校特色课程实施方案、特色课程设计、案例等课程教材实验成果;整体加强学校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多样化建设,提升中小学(幼儿园)课程领导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

3.深化教学研究。通过加强主题教研,进一步提高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使教研能够落到实处;加强师资培训,研训一体,以案例培训、现场展示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和执行能力;推进评价改革,丰富学科单元评价形式和内容,以评价促进教学;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的研究,以教育科研指导和优化教学活动,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培育典型,在区域内辐射学校经验,分享教学资源。

4.加强创新实验室与创意空间建设。加强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区域性规划统筹,协调学校间错位发展。将创新实验室从理科扩大到人文、艺术类学科,从高中扩大到九年义务教育及校外教育机构。加强对创新实验室建设的过程性管理,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实验室持续发展的评价机制,推动学校创新实验室的发展与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的结合,鼓励与创新实验室和创新活动平台相伴而生的新颖有趣的校本课程的建设。继续开展创意空间建设,规范立项、评审、实施流程。加强对创新实验室建设的区域管理,指导学校加强课程内涵建设。

(十)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1.完善“黄浦区教育质量监测与反馈研究平台”。加强学业质量的全面监测,探索基于全面质量观的学业质量监测-反馈-改进的机制。以信息化、专业化的评价手段,全面落实上海市“绿色指标”要求。对黄浦学生的身体素质、学业成绩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信息进行跟踪、分析与评价,及时掌握各学校与学生教育教学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建立健全区、校两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制“黄浦区幼儿发展评价指标”,着眼幼儿核心素养的培育,为幼儿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中小学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基于对教育质量的全面诊断和综合分析,建立一套有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保障措施、运行机制及管理流程。形成区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框架设计,并同时对学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进行指导和监督。

3.创建黄浦区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机制。跟踪黄浦区学校毕业生学习、工作与生活成长情况,研究黄浦区学校的教育过程为学生成长与发展带来的影响。探索全面记录黄浦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指标体系,建立连续的、可长期记录学生信息的可行途径。探索委托第三方开展教育监测评估,构建起社会评价教育的有效机制。

4.推进区学生学业发展数据中心建设。在原有学生学业发展数据的基础上,完善学生学业过程数据和学生学业背景数据;完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数据和学生体质、卫生监测数据;全面汇集学校相关学科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管理数据;汇集教师每学期的教学信息和专业成长信息;汇集学校财、物投入的相关信息。

(十一)造就高水平师资队伍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深化教师育德意识,提升教师育德能力,依托见习期教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青年班主任培训班、骨干班主任沙龙、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化培训、区德育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研修组、区德育名师工作室等资源,有效开展梯次培训。继续完善对师德高尚、师能突出优秀教师的表彰机制,以基本功竞赛等形式,打造区域德育工作骨干队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以增强教师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实施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重视和促进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各级各类教师长效培训机制,探索建立业务培训水平与职业资格、职务晋升相关联的教师职业发展机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创新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校本培训规范化、内涵化发展,开展校际合作,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管理制度。不断创新优秀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海外课程本土化,开拓境外培训渠道,创建多层次的培养实训基地。继续实施教师高一层次学历培训机制,有计划地选派优秀教师攻读与专业岗位密切相关的高层次学位。建立优秀教师学术假奖励制度。

3.推进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进一步探索特级教师、拔尖人才、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等各类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总结和提炼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示范基地、优秀教师高研班的工作经验,努力打造适应黄浦现代化教育需求的名师梯队。鼓励校长和教师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办学特色和教学风格,造就一批具备教育家基本素质的名师、名校长。

4.深化教育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各级各类教师收入待遇稳步提高。探索高中教师与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标准联动调整机制。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教师资格注册制度,完善教师编制配置标准,开展正高级教师称职评聘工作。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制度,科学合理设置岗位,加强学校岗位管理。探索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机制,促进校际间的人才交流和资源共享。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提高教师入职门槛,探索优秀人才引进激励机制,满足中心城区对优秀师资的需求。

5.健全完善校级干部管理和激励机制。根据上海市中小学校长(书记)专业标准,完善中小学校长(书记)职级制。加强校长的专业化建设,探索建立有利于名校长成长的体制机制。研究制订校级干部选拔任用、教育管理、监督考核等配套文件,健全管理制度,发挥激励导向作用。注重青年干部培养和使用,着力打造素质精良、业务过硬、结构合理的干部梯队。

(十二)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1.提升人文交流水平。开展师生国际交流,鼓励国际课堂连线,以主题教育为载体,建设若干个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示范学校。选派优秀高中生开展境外课题研究、跨文化交流和浸润式学习等活动,培养具有初步的国际视野、知晓一定的国际规则并能适度参与国际交流的全球性人才。搭建中小学国际交流平台,遴选有专长的中小学生或学生团队参与国际大赛、国际演出,展示黄浦教育风采。选择部分学校参与跨文化教育研究。

2.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稳步推进高中国际课程试点,对已获得上海市普通高中国际课程试点立项的三个国际课程班进行规范管理;探索普通高中引进和融合国外先进课程资源的方法和途径,合理布局开设国际课程的高中,合理控制参与试点学校的数量和规模。推动中小学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及跨文化沟通能力。在部分学校继续开展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等小语种人才的早期培养,积累多语种教学经验,增加外语语种课程选择性。试点开展境内外教师合作指导学生研究的项目。深入推进“外籍教师进课堂”项目。

3.筹建一所国际化学校。融合中外文化,创新设计理念,启动新学校建设;引进国际课程,加强与本土课程相融合;招募国外优秀管理团队及师资,辐射区域师资队伍建设;寻求多渠道升学途径,满足区域百姓多样化需求。

4.健全国际服务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权威教育质量评价,以国际标准引导本区教育发展方向。继续探索境外办学新途径,在原有基础上新办一所孔子课堂,推广汉语教学。完善本区外籍人员子女教育服务,继续办好本区高中学校国际部,做好外籍人员子女随班就读工作。

(十三)构建改善教与学方式的信息化环境

1.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设施建设。针对不同类型学校制定信息化基础环境设施建设参考标准。开展区“校校通”网络中心虚拟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内学校统一提供基于云计算技术的网络计算资源和网络存储资源。全面开展全区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实现黄浦区各中小学校无线网络信号全覆盖。继续推进“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的建设与应用工作。进一步完善各类区教育业务系统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后续各类业务子系统的建设。在全面整合各类教育业务子系统和集成应用各类教育业务数据的前提下,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发现生成新的教育相关知识信息,为教育行政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决策依据。加快推进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围绕绿色指标体系和考试招生制度及评价制度改革,开发构建和推广应用“黄浦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

2.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与学的方法与手段。推进微视频课程、互动网络教学平台等信息化教学资源及教学软环境在学校的构建和应用。鼓励由信息技术支撑的各类新型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培养学生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正确导向教师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改善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加强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认知过程的能力,助力教师更有效地开展学生个性化教学指导;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学校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稳步地提升区域内学校的教学质量。积极推动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来转变教与学方法的探索实践工作。通过遴选、支持富有学校特色的信息化教学应用系统项目建设,引导全区中小学积极开展,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之中的探究实践工作。

3.开展基于信息化的学习分析研究。将依托区学业质量监测分析平台、学生思维记录系统以及具备课堂教学实测反馈功能的学生校园活动跟踪互动式教学平台等一大批已经建成并取得应用实效的教学测评分析系统,从区、校两个层面深入开展基于学习分析技术的更具应用深度的各类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研究工作。

(十四)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1.构建权责分明的教育治理体系。梳理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等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依据,清理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权力和行政责任,开列“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服务清单”、“效能清单”。完善中小学幼儿园管理制度,落实“一校一章程”的实施。全面推进学校家长委员会建设工作。

2.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发挥监督、指导职能。督促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目标责任制。成立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完善教育督导组织架构。完善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全面加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等的督导评估,逐步开展对区域内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督导。开展以“绿色指标”为导向的教育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改进作用,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和健全科学、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履行教育督导对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的统筹管理职能,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多元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完善各类教育督导检查结果向社会公示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将督导报告作为对被督导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加强教育督导研究,提升教育督导工作和督学队伍专业化水平。服务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助推学校办学水平提高。

(十五)改善教育办学环境

1.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细化并实施《黄浦区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根据减少数量、适度规模、提高质量的要求,逐步调整学校布局,扩大学校可利用面积。新建115街坊国际化学校、18号地块幼小联合体和10号地块幼儿园,改扩建李惠利中学、敬业中学和储能中学,修缮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暂名)和大境初级中学体育馆等。

2.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学校之间资源共享机制,重点是运动场地的资源共享,以此拓展学生体育活动空间,解决部分场地短缺学校困难。建立学校对社区有序开放机制。进一步优化市民学习基地建设,推进学校教育与社区(老年)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3.形成学校社会化服务机制。规范管理各级各类学校后勤服务工作。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发展。形成“严格准入、严格监管、优胜劣汰”的社会企业良性管理机制,通过建立严格、规范、操作性强的准入制度和对服务质量、服务安全的管理、监督、评估制度,促使社会企业为学校提供高效、优质、规范、廉洁的服务。

4.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健全校园安全工作机制。加强学校安全保卫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校人防、物防、技防水平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断加强各级干部和广大教工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

五、“十三五”期间黄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区各部门党委(组)要把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维护人民利益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确保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基层学校(单位)党组织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支持行政负责人依法行使职权,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建设。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增强党对知识分子的凝聚力。

2.落实区政府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责任。定期向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报告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充分听取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区政府各组成部门要加强协调,齐心协力支持教育发展,动员和争取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教育事业。

(二)制度保障

1.健全教育决策机制。完善决策程序,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教育决策研究,建立重大教育决策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全区重大教育决策和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和完善教育重大事项公示制度。

2.加强规划的组织与落实。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区教育局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协调与贯彻实施。区政府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大力协作,共同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

(三)经费保障

1.保障经费投入。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逐步提高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保教职工收入居全市基础教育系统前列。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教育经费投入继续向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实现教育公平倾斜。

2.加强经费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坚持依法管理,扩大学校经费管理自主权。强化预算管理,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切实提高预算执行率。加大教育经费预算、决算以及专项经费等财务信息公开力度。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加强收费资金使用管理。

3.加强经费监督。逐步形成财政和审计部门专业监督、教育主管部门内部监管、学校日常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通过建立教育经费管理信息系统,提升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效监督和防范学校财务风险。

4.建立评价制度。建立经费使用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对重大项目经费使用开展绩效评价,并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探索教育财政拨款投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推荐访问:黄浦区 规划 教育改革 【教育规划】黄浦区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