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2013年6月6日(全文完整)

时间:2023-05-31 12:2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苏北工作会议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是坚定不移用增量调优产业结构。二是坚定不移用培大调优产业结构。三是坚定不移用集聚调优产业结构。四是坚定不移用创新调优产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宿迁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2013年6月6日(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宿迁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2013年6月6日(全文完整)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苏北工作会议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一是坚定不移用增量调优产业结构

二是坚定不移用培大调优产业结构

三是坚定不移用集聚调优产业结构

四是坚定不移用创新调优产业结构

五是坚定不移用改革支撑产业结构调优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尽管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借此机会,提几点请求,请李省长及各位领导关心支持。

1、恳请继续给予我市更大突破特殊政策扶持

2、恳请加大对我市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推进力度

3、恳请支持打造苏宿南北共建园区“升级版”

4、恳请加大对宿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

5、恳请加大对宿迁黄河故道区域开发扶持力度

6、恳请支持我市进一步加大用地制度改革

7、恳请加大对徐宿淮盐铁路项目的支持力度



宿迁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2013年6月6日)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苏北工作会议以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和新一轮支持苏北发展的历史机遇,顽强拼搏,务实苦干,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2012年,六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阶段性突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达1516.8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亿元,达333.3亿元,增长20.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50亿元,达158.1亿元,增长30.7%,进入全国地级市排名70强;固定资产投资、贷款余额双双突破千亿,分别增长26.3%和32%;实际到账外资突破5亿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等8项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省首位。今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突出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导向,大力实施“一三六七”发展战略,经济社会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1—5月份,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62.6亿元、增长10.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0.6亿元、增长19.1%,税收占比达84.1%、仅次于苏州列全省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61.23亿元、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447亿元、增长27.5%。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立足宿迁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状,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更加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发展要素的优化配置,突出抓好“四个调优、一个支撑”,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坚定不移用增量调优产业结构。按照李省长在去年苏北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持跨越发展与加快转型有机结合,使苏北振兴的过程成为产业结构优化、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工作要求,我们多措并举推动扩总量与调结构协调互动,抓增量与促转型同步联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招商引资和大项目引进持续突破。始终坚持年年都是工业突破年、招商引资年、项目推进年,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上台阶。2012年,全市共引进亿元以上合同项目413个、新开工项目206个、竣工项目134个、竣工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达501.2亿元。目前,ABB、北斗星通、百威英博、青岛啤酒、中粮肉食、中亚特钢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著名上市企业纷纷落户宿迁,仅市区江山大道一条路上就集聚了14家上市公司投资的企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利用外资和开放型经济发展快速突破。牢固确立“没有外资突破,就没有外贸突破、就没有真正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环境、就没有持续不断的多元资本投入”的理念,大力实施“以台为主、兼顾港日韩”的外资突破战略,持续掀起引进外资高潮。2012年,实际到账外资在2011年不足2亿美元的基础上,实现翻番、突破5亿美元,是建市以来到2010年14年的总和。同时,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进出口总额突破25亿美元,增长34.9%,进出口超百万美元企业首次突破200家、达224家。固定投资和项目形态质的突破。虽然近三年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全国经济普遍下行,但我市投资仍保持高速增长,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2010年652.9亿元的基础上,2012年突破千亿、达1025.6亿元,今年有望接近1300亿元,实现三年翻番的目标。用高端的增量稀释低端的存量,宿迁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招工反被招商、基地变成总部、推销转为投资”的案例也越来越多。金田塑业、山亿太阳能、益客食品等公司起初把生产基地放在宿迁,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对宿迁的综合环境全面认可,纷纷将总部搬到宿迁。为积极顺应这种新趋势,我们在湖滨新区高标准规划建设总部经济集中区,到2015年,集中区总部大厦总建筑面积将突破200万平方米,企业100家,从业人员2万人。

二是坚定不移用培大调优产业结构。培育大企业大集团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经济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我们始终把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作为产业发展的龙头,聚集一切资源、聚焦一切政策、聚合一切力量加以重点扶持。在工业经济发展方面,围绕2015年底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企业5家、超50亿6家、超30亿10家的目标,制定出台销售收入目标管理、“3+1”专属服务等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宿迁背景的大企业大集团。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2040.5亿元,规模以上企业突破2000家、达2022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360家,其中超10亿元达18家。在旅游业发展方面,按照打造“玩不够、最干净、不堵车、很方便”的苏北最美城市和“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要求,扎实推进旅游业加速突破三年行动计划,近两年完成旅游投资105亿元,项王故里、中国水城欢乐岛、嬉戏谷动漫王国、克拉嗨谷、宿迁动物园等一大批新的旅游景点景区建成开放。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4.09亿元、增长21.08%,各景区共接待游客96.2万人次、同比增长39.61%,其中市区接待团队游客人次超历年来每年总和;36家重点批零住餐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471万元,增长31.5%,创历史新高。在现代物流业发展方面,依托产业发展基础、布局形态和交通区位优势,着力构建“一核、四带、多节点”的物流业发展格局。2012年,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2%,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升至7%,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下降至19%。

三是坚定不移用集聚调优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离不开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可以形成产业综合竞争力和规模效益,人才集聚可以为产业集聚提供智力支撑。我们牢固树立“抓集聚就是抓发展、抓集聚就是抓机遇、抓集聚就是抓特色”的理念,今年,分别以市委、市政府和市“两办”一号文件的形式,制定出台了《推进中心城市人才资源开发三年行动纲要》和《关于支持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若干意见》,大力推进“三六五”集聚工程,以产业的高度集聚和人才的加速集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经济结构调优。“三”,就是从今年起利用三年时间推动产业和人才集聚。“六”,就是重点培育市区光电、新材料、智能电网、高性能复合材料、生物科技、信息技术六大新兴产业集聚区,力争到2015年六大新兴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销售收入25%以上。“五”,就是到2015年实现引进工业企业人才1万人、引进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人才1万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人、新培养初级以上职称人才1万人、引导支持1万名知识型人才创业的“五个一万”目标。从目前推进情况看,六大产业集聚区发展势头良好,江苏精科正式牵手世界500强企业ABB公司,智能电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成功举办中国·宿迁光电产业发展与合作高峰论坛,吸引国内外3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加,达成工业项目投资意向8个、研发平台项目投资意向4个和创新基金项目投资意向2个。在人才集聚方面,成功举办“宿迁英才计划·网络招聘会”,达成引进意向3000多人;采取市、县(区)联动,分11条线路到省内外50多所高校开展校园招聘活动,达成意向2000多人。按照目前的集聚势头,我们有信心通过三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在苏北有位次、全省有影响的特色产业基地,集聚一批符合产业需求、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四是坚定不移用创新调优产业结构。李省长在苏中发展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在工作中,我们牢固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驱动力;重视科技就是重视明天,投资科技就是投资未来”的理念,加快机制创新,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坚持走企业推动创新的道路。一方面,我们重点抓骨干企业的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比如,宿豫区组织26家骨干企业自筹资金4.3亿元,与中科院、南大及法国迪卡侬等30家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合作,对NW级光伏并网逆变器、纳米系列新材料等75项课题进行攻坚。截至目前,已有24个高新技术产品得到量产,预计今年可新增销售收入109.8亿元,实现利税18.9亿元。广博集团今年合作开发的“金属镍纳米材料的低成本、低能耗宏量制备”项目申报国家“863”计划,项目的完成将提高我国镍纳米晶生产技术水平;绿陵集团通过技改投入,由原来生产的普通工业硫酸升级为电子级硫酸,市场价格翻了近20倍。另一方面,我们着力推动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去年9月,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创新券实践,切实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有效提高了对企业科技创新的事前引导,较好实现了财政资金对企业科技创新、科技投入的杠杆效应。截至目前,已分两批向近1000家企业发放6600余万元创新券,撬动9.1倍的科技创新投入;其中,在第一批领取创新券的500家中小企业中,建立市级研发机构的比例由25%提高到42%。在科技创新券制度的有力推动下,企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坚持走平台支撑创新的道路。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引导作用,以“三站三中心”申报为抓手,鼓励和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全市建有省研究生工作站12个,居苏北第二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率达55%,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李省长亲自关心的苏北工业技术研究院已与企业合作项目67个,有15项获省以上科技计划支持。近期,又有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半导体与信息技术联合实验室、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产业联合创新中心的江苏省半导体照明工程创新中心等项目计划落户苏北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国科技开发院投资建设的苏北科技孵化基地项目也将落户,该项目将在宿构建以电子信息、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等为核心的高科技新兴产业技术孵化基地。坚持走生态倒逼创新的道路。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建立低碳化发展新体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为子孙后代守住碧水蓝天、建好绿色家园。目前,全市碳汇水平(固碳能力)全省第一,PM2.5数值全省最低。

五是坚定不移用改革支撑产业结构调优。产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以资源配置模式相应的改革作支撑、作保障。李省长在苏中发展工作会议上要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改革促进经济转型”,这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用改革支撑产业结构调优的信心决心。在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宿迁作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机遇,进一步改革资源配置体制和方式,努力使改革这一宿迁最大红利发挥持久优势。在全省首推“地票”交易制度,推动了土地资源利用由“市长”向市场配置转变,由集约节约使用土地政府要求向用地主体内在需求转变,由城市多元资本城乡分割向支持新农村建设、实现扶贫帮困功能转变,实现了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刚性需求”与统筹城乡发展资金“有效保障”上的双赢。截至目前,先后进行了12期地票交易,共成交红票4890亩、绿票7257亩。在苏北率先实现直接融资整体突破,一方面,鼓励和引导银行全力向上争取信贷规模,2012年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达1002.9亿元、历史性登上千亿元台阶,增速分别高出全省及苏北平均水平18.3个和14.4个百分点,位居全省首位,新增贷款超过淮安和连云港。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快企业上市进程,运用直接融资方式筹集资金,2012年全市新增直接融资96.52亿元,在苏北率先实现了企业债融资、票据融资、信托融资、私募债融资的整体突破;4家上市公司首发融资总量苏北第一、均量全省第一。

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李省长“守住底限、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要求,大力实施民生改善“一六二一”工程(“一”是指“城乡居民收入六年倍增”这一目标、“六”是指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六大体系”建设、“二” 是指实施农村脱贫和草危房改造两大攻坚、“一”是指加快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这一关键),不断加大民生投入,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同步提升。坚持把城乡统筹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开展“美好宿迁建设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五城同创”,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始终把激发各个发展主体的内生动力作为根本抓手,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形成了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新局面。始终把作风建设牢牢抓在手上,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委有关规定,及时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制定下发了《改进会风文风提高工作实效九条规定》、《关于严肃查处工作实绩弄虚作假的暂行规定》等系列文件,有力地促进了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围绕建设“三宽四有”型干部队伍,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公推公选、公提公选等创新做法,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巩固了心齐气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尽管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只是低基数的高增长、低基础的快发展、低水平的惠民生,各项指标的绝对量与全省、与苏北平均水平相比都还有很大的差距,仍是江苏经济发展最为薄弱的地区。特别是对照省里最新制定的“两个率先”指标体系,我们深感差距很大,这种差距不仅是指标上的差距,更是产业、人才、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差距;同时,随着省委、省政府支持苏南、苏中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我们也深感压力巨大,这种压力不仅是政策上的“趋同化”压力,更是区域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严格按照李省长提出的“宿迁跨越发展,步伐还要快一点”的指示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充分发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芦苇精神,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苦干实干、顽强拼搏,努力在补缺、补弱、补短、补软上下更大功夫,在增加含金量、拓宽惠及面、提升满意度上花更大力气,加快建成一个不含水分、群众得实惠、老百姓认可的小康社会,为全省“两个率先”作出积极贡献,以实际行动向省委、省政府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借此机会,提几点请求,请李省长及各位领导关心支持。

1、恳请继续给予我市更大突破特殊政策扶持2010年,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的“支持宿迁发展更大突破”政策之所以截止到2012年,主要考虑到与省政府换届相吻合。这三年,更大突破政策对宿迁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大批产业项目成功落户,一系列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顺利推进,为宿迁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保障。但从目前情况看,一方面,宿迁人均GDP仅占全省的46%、全国的82%,是江苏唯一一个未达全国平均水平的地级市,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任务十分艰巨,迫切需要省委、省政府继续给予更大力度的倾斜和支持;另一方面,由于省委、省政府对苏北各市采取“一市一策”、苏中各市采取“一市一试点”的方式扶持,宿迁更大突破的政策优势已经逐渐被“同质化”。为此,恳请省委、省政府尽早启动对宿迁的新一轮帮助和扶持,研究制定新五年支持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政策意见,将宿迁单列全省的“第四板块”,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形成加大力度支持宿迁的新一轮聚焦效应,更大力度支持宿迁产业发展和集聚、城市功能提升以及科技和人才突破。

2、恳请加大对我市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推进力度。宿迁是全省扶贫开发任务最重、难度最大的区域,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十分关心,李省长多次深入西南岗等地调研指导、现场会办,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新一轮扶贫开发规划将我市西南岗地区、成子湖周边地区和黄墩湖滞洪区纳入全省六大重点扶贫连片开发区域。目前,三大区域中,西南岗地区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最为成熟、完善,连片开发启动也最早,成效也最明显,成子湖周边地区、黄墩湖滞洪区也已分别明确省委办公厅、省水利厅作为牵头单位,并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虽然省委办公厅、省水利厅高度重视,但目前成子湖周边地区、黄墩湖滞洪区扶贫开发工作毕竟刚刚启动。因此,恳请省里在进一步加大对西南岗地区帮扶力度的同时,能参照西南岗的模式,加大对我市成子湖周边地区、黄墩湖滞洪区两个贫困区域的帮扶力度,强化后方单位的帮扶责任和力量,在资金投入、项目布点、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不断推动规划中各项帮扶措施的落实。

3、恳请支持打造苏宿南北共建园区“升级版”。李省长在苏中发展工作会议上强调,共建园区是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也是加快转型发展的有效载体。近年来,为抓好这一载体,苏宿两市通力合作,优势互补,南北共建工业园区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6个南北共建园区在全省同类园区2012年度发展情况考评中全部进入第一方阵。但是,目前南北挂钩发展遇到了很多瓶颈:一是主观上挂钩发展的主体多元造成了导向分散,更多地呈现出市场趋利导向;二是客观上政策的支持不足,比如共建园区用地规模计划、环境容量等都纳入落户地指标管理,让苏南产业向苏北转移的动力减弱;三是原来的合作模式大多是松散型的,时间进入第七年,有了“七年之痒”的疲劳效应。当前,沭阳和昆山正准备参照苏州宿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共建昆山沭阳合作开发园区,实行“全封闭”管理,促进“产城一体化”发展,这既是双方拓展开发空间、深化共建合作的有益实践,也为其他共建园区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联系吴江、常熟、张家港、吴中四市也参照苏宿园区的共建模式,提高共建的紧密度和支持度,打造南北共建园区“升级版”。恳请省委、省政府能够在综合政策、财政政策、用地计划、环境容量、基础设施批建等方面给予宿迁南北共建园区特殊支持。

4、恳请加大对宿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越来越深刻认识到,实现区域跨越发展、转型升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强有力支撑,但就目前而言,虽然“宿迁英才计划”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我市仍然面临创新能力不足、创新人才匮乏等问题,“国字号”的创新平台仍未实现零的突破。为此,恳请省里能充分考虑到宿迁特殊的条件和现状,在实施一般性转移支付,加大对宿迁惠民“口粮钱”支持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在科技创新和领军人才领域的政策支持、增加我们的“种子钱”。特别是在企业科技创新项目资金、各类技术研究平台建设资金、人才引进项目资金,以及省“333工程”对象、科技企业家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出台更加倾向性的政策,引导人才向宿迁流动集聚,支持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和提升,促进我市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5、恳请加大对宿迁黄河故道区域开发扶持力度。黄河故道作为全省一条特殊“贫困带”,在我市境内全长约110公里,流经宿豫、宿城、泗阳三个县区,18个乡镇,164个村庄,总人口65.7万人。由于该区域历史及地理等诸多因素,我市黄河故道沿线和其它地区一样,自然资源条件较差,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各地平均水平,属于全市典型的贫困带,是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针对我市黄河故道流域特点,初步确定了在农业区域建设“现代农业特色走廊”,在城区段打造“观光休闲文化走廊”两大功能区建设总体开发思路。为尽早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恳请帮助实施黄河故道中泓疏浚工程,在近两年内重点对宿城区洋河镇至泗阳县李口镇约40公里中泓疏浚工程予以立项扶持,以全面恢复黄河故道行水、蓄水功能,改善中泓及两侧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增强防洪排涝能力;另一方面恳请加大对我市黄河故道区域开发政策和资金倾斜,帮助推进该区域高标准农田、交通、水利、生态保护等重点工程建设,促进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尽快实现建成“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特色走廊”目标。

6、恳请支持我市进一步加大用地制度改革。近年来,省里一直在区域协调发展试点中给予我市差别化的用地政策,有力促进了宿迁的经济社会发展。但是随着全市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推进,我们对用地的阶段性、结构性需求越来越大。近几年,省政府每年下达我市国家计划、点供、独立选址等用地计划不足2万亩,但我市每年实际用地需求超过4万亩,缺口达2万多亩。另外,虽然我市每年通过城乡挂钩复垦可新增耕地超过1.5万亩,但省里每年仅给我们下达7000亩左右挂钩周转指标,导致我们库里目前还有近2万亩新增耕地指标不能及时使用,每年都有一批重大工业、重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因用地指标不足而无法落地。针对我市目前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太紧、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恳请省里能够支持宿迁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允许宿迁建立城乡挂钩周转指标拆、建、用自我平衡机制,在宿迁实行挂钩周转指标规模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试点,让我们少向省里多要地,而是支持我们自我平衡,造出来的土地都能及时使用。

7、恳请加大对徐宿淮盐铁路项目的支持力度。修建一条贯穿南北,连接京沪、陇海、沿海三大铁路通道的徐宿淮盐铁路,对于提升苏北地区特别是宿迁的区位、拉近与外界的时空距离,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徐宿淮盐铁路项目建设上,李省长一直十分重视,多次作出批示并向国家有关部委反映和争取,让我们倍受感动。之前,原铁道部已会同省里将徐宿淮盐铁路列为共同推进项目,并开展了前期预可研工作,今年初,完善后的徐宿淮盐铁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也已报送到铁道部。但目前,因大部制改革,铁路建设相关职能有所调整,项目申报主体和相关负责人至今尚未明确,项目建议书也未上报国家发改委。同时,国家铁路总公司成立后,优先保证在建项目投资,对新建项目的投资则相对谨慎,对部、省会商纪要中投资比例问题,倾向于地方承担更多的投资。国家发改委多次表示,只要上报项目建议书就批项目。因此,恳请省里能够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全力协调铁路总公司尽快将项目建议书上报国家发改委,以期项目早日获得立项批复、早日开工建设。针对铁路总公司因资金困扰,可能在原来议定的投资比例问题上出现反复,恳请省里从支持苏北特别是宿迁发展的角度,全力争取或下决心提高省投资比例,推动项目早日取得实质性进展。

尊敬的李省长、各位领导,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将以李省长此次视察指导为新的契机,进一步坚定信念,励精图治,拼搏奋进,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们期盼,李省长和各位领导能一如既往、更多地关心宿迁的发展,加强政策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帮助我们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我们坚信,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在座各位的关心支持,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宿迁的发展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业绩!

推荐访问:宿迁市 经济社会发展 情况汇报 宿迁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 2013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