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论文2500字3篇(全文)

时间:2023-06-30 15:05:0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近代史论文2500字《论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我国的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确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论文2500字3篇,供大家参考。

近代史论文2500字3篇

近代史论文2500字篇1

《论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我国的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确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开创了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的道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在沿着这个道路前进。辛亥革命还培养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骨干力量。这些都对我国的历史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辛亥革命;当代社会;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至今已经过去了100多个年头。它一举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对整个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以后的中国社会的进步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激起的波纹会传至很远,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已经过去100多年的辛亥革命产生的种种影响。

一、辛亥革命确立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国的这片土地,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在世界各民族中居于领先地位,是世界各国争相崇拜、学习的对象。可是自明清以来,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越来越束缚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国在不自知的状态下渐渐地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直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朝“天朝上国”的美梦被彻底打破,列强接踵而至,整个中华民族遭受“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甚至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采用共和制的南京临时政府,从此开始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程。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革命实现了“驱除鞑虏”的目标,结束了民族压迫的历史,建立了各民族平等发展的格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这种民族平等的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今天我们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体现。在这种民族平等的形势下,各民族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时至今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中国在世界上综合国力和地位已经实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中华民族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辛亥革命最早树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接下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则接过了这面旗帜,今天的我们,则在继承辛亥革命精神的基础上,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而奋斗。

二、辛亥革命开始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有过洋务运动等一些发展民族工商业的时期,但是从未正式开始过在全国范围内通过发动民众展开工业化的浪潮。辛亥革命为中国工业化开辟了道路,据统计,1911年,全国共有近代工厂615家,资本总额23258万元,其中中国人办的工厂有521家,资本为13232万元,占总资本的56.95%。民营工厂419家,资本8855万元,占总资本额的38.12%。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尽管由于当时的革命势力不够成熟,随着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工业发展的势头也逐渐消失,但是辛亥革命引领的工业化浪潮为后世做出了一个表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今天,我们的工业化已经具备了雄厚的规模和基础,而工业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又对我们的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近代以来的倍受欺凌,“产业兴国”的概念已经深深扎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新中国成立后,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在所有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下,建立起了中国的工业体系,正是这些扎实的工业基础保证了我们今天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保证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三、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将封建的国家机器打得粉碎,政治制度的变革带来了社会意识的巨大变化。传统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被否定,代之以“民主”、“共和”的新思想,开启了民智,从此将民主共和的思想深深扎根进了中国人的心中,从辛亥革命起,各种封建复辟没有任何一次成功,中国人从此开始了进行民主道路探索的过程。

在经历了袁世凯的篡夺胜利果实、北洋军阀的割据混战、国民党的一党独裁之后,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人自己的民主制度,那就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对封建思想的打击,没有辛亥革命带来的思想大解放,以后的民主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会面临更大的曲折,经历更多的困难,走更长的弯路。今天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辛亥革命引发的对民主共和道路的探索。

四、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法制化建设的进程

辛亥革命胜利,使南京临时政府得以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随即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宪法的性质,规定了革命政府的职能、组织形式、国家性质等一系列的问题,将革命成果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从而开启了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的先河。在《临时约法》之外,南京临时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条例,禁止和废除了刑讯、跪拜、吸食鸦片、缠足、蓄辫等一系列陈规陋习,并在教育、经济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初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这一系列法令条例,都为后世提供了一个蓝本,也使“法制”的观念扎根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头脑中。即便是后来的军阀混战期间,北洋军阀政府仍然出于骗取民心的目的,在不断地制定新的宪法。这种对于法治的追求一直延续到今天,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在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道路,人们的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

五、辛亥革命培养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

辛亥革命中涌现了无数的革命志士,鲜为人知的是,这些革命者中有很多位成为了后来的中国共产党领袖。辛亥革命的枪声,不仅仅创造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也培养了中共早期的领导人,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辛亥革命后,安徽宣布独立,陈独秀在安徽都督府任秘书长一职。就任期间,他在安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安徽治理得井井有条,焕然一新;毛泽东当时还是一名学生,但是革命一爆发,他就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革命军,并在军队中锻炼了自己;朱德则在蔡锷的军队中担任连长,为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由于当时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传入中国,他们的思想还没有像后来那样进步,但是,辛亥革命的爆发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无疑在极大程度上震撼了他们的心灵,并影响了他们的一生。这段时间的革命经历,磨练了他们的意志,增加了他们的经验,为以后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一批优秀的领袖和干部。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些人不约而同地纷纷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从而找到了拯救中国的真正法宝,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整个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辛亥革命培养了中共早期的领导人,一方面为革命准备了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也对后来中国的历史走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我们已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阶段,在感受到国家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我们应该感谢党带领人民做出的长期不懈的努力,同时也应该想到辛亥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所曾发挥过的作用。

注释:

[1]陆仰渊,方庆秋主编。民国社会经济史[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22.

参考文献:

[1]金冲及。辛亥革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J]。求是,2001(20)。

[2]李斌。从辛亥革命中走出来的中共领导人[J]。湖南文史,2001(5)。

近代史论文2500字篇2

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世界近代史学科摆脱了苏联史学体系的影响,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逐步独立和完善,并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构建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与编写世界近代史教材紧密相连,教材的内容只有不断地完善和丰富,并且体现最新的研究成果,才能推动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教材编写

一、世界近代史的定义

世界近代史的定义问题是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基本问题,对世界近代史的定义不同,必然出现不同的分期标准和对近代史上下界限的划分不同,也决定着历史学家对世界近代史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阐释方式。因此,一部较好的世界近代史教材首先体现在它对该学科涵义的表述上。整体而言,世界近代史和世界史的涵义一样,都是随着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完善。

众所周知,我国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在建国初期全面引进苏联的体系,世界近代史也不例外。苏联体系把世界近代史界定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历史,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斗争的历史,历史发展的动力是阶级斗争,因此体现了鲜明的阶级斗争史观。现在看来,这种观点主要问题在于低估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能力。事实证明,资本主义不但没有走向衰亡,反而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实,恩格斯早在其生前最后一篇文章《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就承认19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资本主义的基础还有很大的扩展能力。”[1](P.597)1978年以前,国内史学界对于世界近代史的定义,基本上照搬了苏联的定义,集中体现在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中,认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衰亡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的世界近代史教材开始逐渐更正对世界近代史的定义。80年代刘祚昌主编的《世界近代史》称世界近代史“主要是一部资本主义的历史”;90年代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则提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定型时期的历史”。后来刘宗绪先生把世界近代史又进一步概括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走向成熟时期的历史。”1992年,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教材《世界史·近代史编》认为: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张,并由之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也是从地区隔绝向世界形成统一整体过渡的历史。

2000年,潘润涵、林承节主编的世界史教材更直接明了,认为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时代的历史。从上述表述中可以看出,学术界对世界近代史定义的认识已摆脱了传统理论的束缚,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尽管对于资本主义的命运估计不尽相同,但这些定义都肯定了世界近代史的资本主义属性,因此,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世界近代史的核心。但也有学者认为,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不必然等于近代时期,因此主张“世界近代史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发展的历史,或者说世界近代史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世界历史。”[2](P.56)笔者认为,这种定义试图摆脱传统的以社会形态演变来划分历史时期的模式,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世界近代史的内涵。

二、世界近代史的学科体系

我国著名史学家吴于廑先生认为,“世界历史是历史学中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势。”[3](P.4)这段话深刻揭示出“世界史”是有机统一体的内涵。然而,构建世界史的学科体系并非易事。例如,20世纪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编写的六卷本《人类史》和苏联科学院主编的十卷本《世界通史》,尽管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但却“缺乏严密的体系,甚至给人以杂乱无章的感觉”。 [4](P.332)钱乘旦认为,历史学科体系是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理解和解释系统,它决定历史学家选用哪些素材来编织他对历史的陈述。体系实际上就是筛选历史的标准,通过它来选择史料、重现历史。[5](P.5)

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起来,并且全面引进了苏联的学科体系。根据苏联的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始终贯穿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对立的思想。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史学界开始从不同的角度,编写新教材,重新解释世界近代史,构筑新的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主要有两个:用现代化的观点解释的世界近代史,以刘宗绪主编的《世界近代史》为代表;用整体的世界观来组织的世界近代史,以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近代史编》教材为代表。

在1999年版本的《世界近代史》中,刘宗绪先生从现代化的观点重新解释和组织了世界近代史。这个体系的编写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以工业化为主线,以社会经济史为重点,充分的体现了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按照生产力标准,该书将世界近代史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手工工场时代(17世纪到19世纪初)、蒸汽时代(19世纪初到70年代)及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这本教材采用的三大分期法的新体系,使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论述,避免了以往教材以某个事件为中心和基本上按国别史单线条进行叙述的传统模式,更清晰的勾勒出世界近代史的全貌。

钱乘旦也主张用现代化的观点构建世界近现代史学科体系。他在《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一文中认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题是现代化。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体系,世界近现代史划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现代化的准备、现代化的起动、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化的全球扩张和现代化的转型。在这五个阶段中,世界近代史就占其中的前四个阶段。因此,现代化是世界近代史的主题,也是构建世界近代史学科体系的主要依据。李其荣主编的《世界通史(近代卷)》就是以现代化为视角编写的教材,阐释了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主线、工业化为基础,推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封闭型的农业社会向开放型的工业社会转变,资本主义经济由局部地区向整体世界扩展的历程和规律。

近代史论文2500字篇3

摘要:甲午战争失败标志着历时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取得的近代化成果化为乌有,打破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的追求。割地赔款,主权沦丧,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标志着列强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急剧下降。甲午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

关键词:洋务运动 《马关条约》 民族危机

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将中国带入了灾难的深渊。导致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在以前的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已经全军覆灭,在威海卫战争中李鸿章创办的北洋舰队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了维护清朝廷的统治的自救运动,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大力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强国力。其成果也较显著,不过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洋务运动的成果不堪一击。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日本欺负中国的气焰更加嚣张,逼迫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2、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3、中国开放府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4、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5、片面最惠国待遇;6、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7、台湾澎湖内中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8、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迫使中国不得插手朝鲜事务。近年来各国的领土主权引起的冲突不断,从而我们愈发明白领土主权的重要性,无论是军事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民族因素。《马关条约》割让的土地占日本本土面积比重很大,可大方面发展经济。从军事方面,所割让的地方都在中国东部沿海及隔海相望,对中国是一个震慑。赔偿军费2亿两,在当时相当于3亿多日元,对于中国可是很大的负担,从而中国不得不向外国借款充当赔款,而当时日本每年的预算为八千多万日元,从此日本大力发展军事,教育,使日本国力迅速提升,对中国更加虎视眈眈。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增加日本的资本输入,利用中国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掠取中国自然资源,赚取大量利益。《马关条约》的签订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从政治上,中国的战败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大下降,从而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激化了中国内部封建地主阶级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激化了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

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迷梦,促使了中华民族的真正觉醒,各阶层纷纷掀起救亡图存斗争。表现有:一是促使了维新运动的兴起。《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以后,正在北京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各省的举人1300多名联合进行了有名的公车上书,把改良主义思潮推到具有实际意义的_运动阶段。在以光绪皇帝为首的一部分封建贵族的支持下,掀起了变法运动。二是各地民众进行反抗斗争,表现为对侵略的愤慨和保卫家乡,例如在山东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三、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试图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仿照美国样式建立起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来摆脱民族危机,振兴中华。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勾勒了变法在经济上要达到的目标的大致轮廓,他主张发展经济。尤其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推广西法、发展中国近代工业,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想出“以商立国”的口号,”反映了甲午战后资产阶级发展民族工商业的要求,要变封建主义的经济为资本主义的经济。康有为提出的改革政治目标在于在中央政府设“议郎”,这种议郎,未有“已仕未仕”的限制,也不单纯起顾问作用,而有权“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对国家的大政方针,采取集体讨论,“三占从二”的方法,然后将讨论结果交给各部施行。这种政治思想,类似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会,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导致西方列强都想要在中国获得自己的一勺羹,开始加紧侵略,民族矛盾加深,开始了从工人阶级展开的反帝国主义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的主要参加者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其运动主要是宣传爱国,反对侵略,操练武术对抗侵略。但是义和团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建立政权,目的是帮助清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封建主义走向灭亡的趋势,也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导致义和团运动失败。

义和团运动失败以后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大肆破坏,和中国签订《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国家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成为革命的直接原因。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从此中国社会开始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型。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有蓄谋的侵略战争,加上二战中日本对中国民众的侵害,我们要记住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现在是2014年,在2014年,中日贸易往来紧密,但是关系逐渐恶化,日本右翼势力逐渐掌握国家政权,军国主义有复出的可能性。我们自然不能接受一些日本人给我们近似侮辱的举动,但我们知道发愤图强,一个能够面对自己包容一切的民族、一个能够面向未来不断进取的民族会有更多理由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推荐访问:近代史 论文 近代史论文2500字范文 近代史论文两千字 近代史论文5000 近代史论文一千字 近代史论文1500字范文大一 近代史论文2000字范文 近代史论文5000字 近代史论文2000字 近代史的论文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