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全文)

时间:2023-11-28 19:1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全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全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亦成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主题词。自习近平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命题及教育部公布《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以来,“大思政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新时代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推进“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守正创新、提质增效,不断深化铸魂育人功能,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应有之义。

一、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逻辑理据

高校建设高质量“大思政课”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过程。《工作方案》明确要求重点支持开展“大思政课”建设规律的研究,即需要在理解“大思政课”改革逻辑理据的基础上揭示其客观规律,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并实现高质量发展。

1.理论逻辑:遵循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于教育的本质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他认为教育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教育需要同劳动生产相结合。这一重要理论从本质上决定了“大思政课”建设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建设高质量的“大思政课”遵循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跟现实相结合”的本质要求。学校通过“大思政课”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使学生的个人认识和个人意志与党和国家的政治理念相统一,将学生的政治认同转变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的实际行动。

2.实践逻辑:回应高校思政课时代挑战的现实需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回答的问题。首先,关于“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思政课”是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手段,旨在不断强化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将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功能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以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关于“培养什么人”这个问题,习近平指出:“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大思政课”是新时代国际国内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社会场域的延伸和映照,旨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最后,关于“怎样培养人”这个问题,习近平提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大思政课”致力于实现教学主体、教学场域和教学时间的交互融合,全面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切实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

二、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特征

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环境、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等发生了重大变化,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新的挑战,这制约了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针对性、时代性、实效性的提升。破解高质量“大思政课”建设的现实困境,首先需要把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时代特质。

1.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互嵌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贯呈现出鲜明的实践性和突出的时代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是“大思政课”的重要立足点,也是其实现高质量建设的直观表征。习近平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基本前提是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同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具体实践,将最新的理论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引领,深化理论认知,使思政课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育人效能,真正实现培养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2.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的贯通性。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方式也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习近平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线下教育和线上教育深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和“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显著特征。例如,中央网信办组织开展了“大思政课”建设相关活动并持续推进;
教育部大力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使用,建设线上线下联动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
等等。这些举措使思政工作者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主流价值观教育融入线上课堂,从而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

3.刚性说理和柔性表达的融合性。思政课的话语表达方式直接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习近平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需要借助刚性表达以达到以理服人、获取学生认同的目的,还要以柔性表达实现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艺术性。刚性说理和柔性表达的高度融合是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基本特征和必要手段。概言之,就是既要以刚性说理把道理讲深、讲透,又要在柔性表达中寓道理于学理,探索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模式,把晦涩难懂的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融合,让学生在刚性说理和柔性表达的统一中听得懂、学得进。

三、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实践进路

课程教学是“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最核心、最基础的路径之一。因此,“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需要立足课程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等维度统筹把握。

1.教学内容:优化教材体系,深化创新理论阐释。思政课教学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大思政课”建设既要注重优化教材体系建设,提高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和时代性,将相对抽象的教材体系转化为有针对性的教学体系,使党的创新理论贯穿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将高校思政课建设成为高质量的“金课”,又要注重用生动的案例充实课程内容,在知识传授中弘扬主流价值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深度融入思政课程,用中国故事讲好中国理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理论说服力和课程生命力。

2.教学原则:贯通时空维度,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作用。“大思政课”须贯通教学的时空维度,通过线下理论教学课堂和线上网络云端课堂的有机结合实现空间维度的拓展,通过打造贯通大中小学全学段的思政课实现时间维度的延伸。一方面,高校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功能,引导学生接受并主动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另一方面,高校须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遍规律和不同学段学生发展的不同特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有序发展、有效实施。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即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遵循,发挥好思政课的关键课程作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统筹社会公共资源。

3.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协同育人格局。正视、重视、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是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内生动力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展开。要凝聚起最强大的育人合力,发挥最广泛的育人效应,就必须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协同育人格局,包括课程协同和主体协同两个方面。所谓课程协同就是要实现“高质量思政课程群”的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相统一,既推进思政课各门课程的体系化建设,又推动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
所谓主体协同就是要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充分发挥学校思政小课堂的育人效能,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引导家庭和社会发挥育人合力,将学生的价值塑造、品格养成、人生发展融入社会大课堂,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的大格局。

4.教学策略:探索创新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艺术。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是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的统一体。“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要把统编教材作为依据,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同时也不能简单照本宣科。”“思政课教学不仅要‘以内容为王’,还要坚持用生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帮助学生透彻理解复杂深邃的理论知识,并将其中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在教学策略上既要注重体现正面的、严肃的、刚性的说理过程,又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表达方式,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改变单一的理论灌输和说教模式,将丰富巧妙的语言艺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找准引领学生的着力点、瞄准学生的兴趣点、激活学生的兴奋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道理,用具有生活温度、人文情怀的语言表达方式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以此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广阔的人生格局。

推荐访问:高校 思政 高质量 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 高校思政教师培训材料:高校 高校教师思政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