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青杠坝小康田园模式调研报告

时间:2023-05-30 08:55:32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青杠坝小康田园模式调研报告铜仁市思南县青杠坝村辖6个村民组,共228户1058人,耕地面积820亩,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是典型的贫困村。“青杠坝,田大丘,三年两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坝,红苕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调研】青杠坝小康田园模式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调研】青杠坝小康田园模式调研报告

青杠坝小康田园模式调研报告


铜仁市思南县青杠坝村辖6个村民组,共2281058人,耕地面积820亩,人多地少,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是典型的贫困村。青杠坝,田大丘,三年两不收”“有女不嫁青杠坝,红苕拌着酸菜下是青杠坝村贫穷落后的真实写照。

怎样才能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让干部有脸面、群众有奔头?青杠坝村党支部书记冷朝刚带领支部班子和党员同志、干部群众,向农村改革要动力、要红利。从2012年起,通过党建带动,聚组织力量,提升向心力;通过改革驱动,聚市场力量,提升竞争力;通过春晖推动,聚社会力量,提升感召力,探索了小康田园建设模式。经过4年的苦干实干,实现了从封闭落后的穷山村到小康田园的聚合蝶变,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田园村。一是组织强了。党员2012年的16人发展到2016年的32人,成立了养殖、种植、劳务等产业党小组,创新推出强班子、强素质、强队伍、强管理、强服务五强做法,得到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的充分肯定。二是产业兴了。经济作物从不足50亩发展到1700亩(其中向外村租种1000亩),总产值达到3200万,形成花卉苗圃基地、种植园区、蛋鸡养殖园区、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乡村旅游园区即一基地四园区产业发展布局。三是百姓富了。农民人均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加到12300元,户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210户占90 %,贫困人口基本消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达600多万元,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省级示范单位。实现了零纠纷、零上访、零犯罪,民风淳朴、乡风文明。四是生态美了。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计划,通过六个小康建设,全村绿地覆盖率达80%。安装50盏太阳能路灯、建设20余亩公墓区和150座沼气池,实行家禽圈养模式,加强村民生活污水处理,做到了房前屋后、庭院干净整洁。

调研中,我们感受到,青杠坝小康田园模式的核心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凸显党建引领这个核心,用好用活组织力量。村党支部把赢得民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心党建引领改革发展,冷朝刚支书带领支部一班人,以党建促发展,以产业促增收,增强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做强了村级集体经济,构建了和谐村寨。二是抓住三社融合促三变这个关键,用好用活市场力量。以市场为导向,狠抓农村产权制度和农业经营改革,让农村资产市场化、农户合股联营制度化,构建生产、供销、信用相融的经营体系,通过村企(社)联动发展,做大做强村级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三是搭建春晖服务社这个平台,用好用活社会力量。以乡情为纽带,牵线搭桥,把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春晖组织聚集起来,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实现游子乡亲共同献力、连心发展。青杠坝村打造农村综合改革升级版,形成的小康田园模式,归纳起来就是三动三聚三提升,即:党建带动,聚组织力量,提升向心力;改革驱动,聚市场力量,提升竞争力;春晖推动,聚社会力量,提升感召力。

一、党建带动,聚组织力量,提升向心力

(一)组建一个好班子。村党支部把建设一支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群众信任的领导班子作为实施民心党建的首要任务,着力选好配好班子、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让党支部成为引领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强堡垒。定好主心骨按照群众公认、办事公正的原则,选优配强思路清、肯实干、愿奉献的班子,选准村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在坚持抓好自身学习的同时,带领村支两委班子和党员同志,每周定期集中学习政治理论、政策法规和市场信息、经营管理等知识,集中讨论解决村里改革发展问题。选好后备队优化村组干部队伍结构,对村组干部能上能下”“能管能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挑选村里有知识、有能力、有思想的年轻人和致富带头人,参与村级组织协会的经营管理,并把他们吸纳到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来。目前,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35人、种养大户17人。激活自信心制定《党员干部学习制度》,抓好党员和干部的教育培训。以道德讲堂、党员活动日等为载体,邀请老党员、企退人员、司法干警参与讲述、座谈、观摩,对村民分段式”“集中式教育培训及跟踪服务,灌输改革发展新理念。还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方式,有计划、分批次组织党员干部和年轻农民走出去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拔掉等靠要的穷思想,激活勤劳致富的信心。

(二)构建一套好制度。村党支部从抓村级民主建设入手,探索出“11”模式(村干部+村民),形成了一套较好的村民自治机制。建立民主决策机制。制定《支部工作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一述双评制度》、《村民会议制度》等系列制度,以规制范、以范制行,做到遵守制度不含糊、执行规定不走样。村支两委坚持每天召开1次村支两委班子碰头会,每月召开党员会、群众会,对全村重要事项进行民主协商和通报。建立双向承诺机制。每年由村委拟定《年度十大项目承诺书》,向村民公开承诺年度完成事项;村党员干部向村民公开书面承诺廉洁自律和年度任务,明确党员帮扶职责,全体村民对其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打分。按照村规民约,全体村民与村委签订《文明诚信村民承诺书》,并在村务公开栏公开。建立综合监督机制。制定《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办法》、《村干部年度考核办法》等,针对重大事项决策、民主监督管理、集体资产资金监管、环境卫生管理等事务,村干部与村干部、村干部与村民、村民与村民之间相互监督、相互提醒告知。同时还成立村务监管委员会,加强对重点对重大事项、重要工作进行监督。

(三)锻造一个好作风。村党支部始终按照六个坚持、六个反对的标准,把作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做好帮扶服务。采取1名党员干部帮扶1户一般贫困户、10户群众帮扶1户困难群众的帮扶措施。建立村级便民利民服务中心和自然寨便民利民服务点,把服务阵地搬进居住小区、农家庭院,办公室搬到产业园区、田间地头,解决服务村民最后一公里问题,确保群众小事不过夜,大事不出村,难事不上交,让群众随时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另一方面注重发挥党员干部表率作用。在发展产业过程中,人力紧缺时,党员干部率先顶上;资金紧缺时,党员干部率先筹资垫资,不收取任何报酬;年底分红时,优先满足农户分红金、留足企业发展金,时时、处处发挥了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

二、改革驱动,聚市场力量,提升竞争力

(一)三社融合推动三变改革。以供销社、信用社站点,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通过三社融合,把农民组织起来,抱团闯市场,强化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抓产权改革。采取资源分类、资产清算、签订协议、建立台账四个步骤,开展对农民土地承包地和农村集体土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村林地、农民宅基地、农民房屋等进行精准丈量、确权颁证。对集体自然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以及农户各类资产进行统筹登记、建档备案、收储管理,推动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为资源入股和抵押提供依据。抓生产合作。坚持一个产业一个协会、一个项目一个协会,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先后组建了种植协会、养殖协会、用水户协会、公墓管理协会四个协会和青杠坝村福农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全体种植户、养殖户、用水户为基本单元,各推荐一个家庭成员担任协会会员参与管理;以家庭为基本单元推荐一名家庭成员为公墓管理协会会员,协会推行会费管理制度,收入作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利润按股分红。抓信用合作。开展土地入股,全村820亩土地全部入股,募集股东228户,股权总数1058股。同时,以资产抵押贷款,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以集体经济合作社担保、个人信誉担保,在县农商行以村集体有效资产作抵押贷款300万元,作为村级产业发展基金;村民用宅基地、林地、房屋作为抵押,在信用社贷款300万元入股。抓供销合作。建立了以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运作管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种苗、饲料、肥料统一采购,种养殖技术统一培训,农副产品统一销售等,全村抱团闯市场,大大减少了产业发展成本,降低了发展风险,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30%的初级产品通过与公司签订协议直接进入市场,70%的初级产品通过加工、包装,与周边大型超市和重庆、四川、贵阳等客商签订合同进入市场。同时,依托贵农网建立农村淘宝服务站,推动农特产品上发展,在县城和部分乡镇建立农产品直销店,扩大销售市场。

(二)三位一体丰富发展业态。按照一产撬动二产催生三产的发展思路,推动农旅融合、文旅融合,实现农、文、旅一体化发展。发展立体化农业。提出了山顶林、山腰果、山脚禽、坝上蔬的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经果林、蔬菜种植、花卉苗圃种植和蛋鸡养殖。充分利用盛产精品果蔬的优势,开办农副产品加工厂,对果蔬进行加工升级,提高附加值。推动农旅文旅结合。挖掘土家民族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农业资源,发展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体验、民俗文化游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年收入达80万元。挂牌成立了游客接待中心,修建了民族休闲广场、文化广场、钓鱼休闲台、游泳池、中心花园等游乐设施,完成50户家庭旅馆建设,投资1200万元新建一座集休闲娱乐、农耕体验、度假养生等于一体的森林山庄公园。完善利益连接机制。围绕一产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利益再分配机制,处理好企业与农户、村集体、市场之间的关系,理顺产业链、利益链,实现各方利益最大化。农民从村集体按照田每亩650元、地每亩450元获得第一次红利,同时,采取按人计算的方式,将收入的60%作为红利二次分配给村民,村民再将分得红利的一半入股到村集体,收入的30%作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滚动发展基金,收入的10%作为贫困人口兜底资金补贴给贫困户。

(三)三生同步建设美丽乡村。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走大农业、大循环、大生态产业发展路子,把生产、生活与生态融为一体,建设美丽新农村。制定产业规划。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青杠坝村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配套规划。规划突出依托生态产业,把生产、生活与生态融为一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发展循环农业,做好农业+”的文章。完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生产基础设施,解决以路、水、电等为主的基础设施难题,改善农户居住环境,优化生产条件,为农业生产、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建设通村油路5.5公里,硬化通组路、入户道12.5公里;建设2.6万平方米生态移民安置区,铺设自来水管道10多公里;全面完成农网改造,修建了产业路2公里,蓄水池3口,提水泵站1个。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耕地占补等政策。在全县乃至全市率先推行公墓安葬改革,建设20余亩公墓区,实行集中安葬。探索发展生态立体山地农业发展模式和畜禽-沼气-果蔬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加强资源保护和利用,建成沼气池150口,安装太阳能路灯50盏。做强生态绿色产业。围绕做强以农为主的特色生态产业,种植业,发展果蔬产业600亩,发展花卉苗圃产业500亩,种植产业每年可产生利润327万元。林下养殖业,饲养蛋鸡10万羽,蛋鸡养殖年纯收入1000万元,可带动22户农户增收。农副产品加工业方面,目前,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一线厂房已投入使用,年产农副产品15吨,总收入300万元。

三、春晖推动,聚社会力量,提升感召力

(一)建载体。借助春晖行动品牌,搭建春晖社,号召广大在外游子反哺家乡,回报故土。建文化体。乡愁馆,把从农耕时代的劳作工具、生活用具等乡愁遗产收集、复原、整理,通过集中收藏和展示,让在外游子找到乡愁记忆;建春晖书院,加强感恩、反哺春晖理念教育和推广,让村规民约、家风家训得到更好的传承;建春晖文化长廊,以图片、文字等形式展示该村的文化习俗、历史名人和发展历程,以丰富的乡愁文化唤醒在外游子的赤子情怀。创连心节。利用每年的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由村支两委组织过连心节,让全体村民包括在外工作和发展的游子,回家团聚、共谋发展。借寒暑假开展连心学习”“连心实践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向村干部和群众讲解文化知识,参加农业生产实践,通过连心活动还凝聚大学生故土情怀和提升村民文化素质。设春晖社。成立以村支两委成员为社长,以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关注家乡发展、热衷公益事业的春晖使者为副社长,在外游子和乡友、乡贤、离退休老干部为社员的春晖社,由春晖社每年负责制定春晖活动计划,为游子乡友服务家乡搭建平台。目前,青岗坝村春晖社聘请春晖使者8名、社员12名。

(二)建渠道。建立在外游子反哺家乡、回报故土的渠道,通过良性互动、产业合作、公益服务多种方式,激发社会活力,聚合发展动力。建立发展沟通渠道。建立春晖社产业指导部,将大学生、技术能人、企业家和成功人士组织起来,利用其在技术支持、发展规划、市场信息等多方面的资源与优势,服务本村建设与发展。建立情感交流渠道。建立QQ群、微信等网络交流平台,加强乡里乡外联系与沟通,构建紧密的乡情纽带;召开座谈会,鼓励大家为家乡发展找路子、出新招。建立公益服务渠道。启动春晖公益服务计划,礼聘在外游子、贤人能人作为主的春晖使者。动员春晖使者在该村宣传法律法规、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脱贫攻坚等知识,参与基层民主协商,促进乡村和谐稳定。成立爱心服务行动小组,经常性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关心孤寡老人等活动,在全村形成了弘扬尊老爱幼的良好氛围。

(三)建机制。为了使春晖行动持续推进,该村建立春晖反哺三项机制。建立宣传引导机制。利用春节、端午节等重大节假日开展文艺汇演,分季度开展文化展示活动,把具有特色的文化习俗、农产品等以实物、表演和图片等方式在镇域内或县域内集中展示。定期将村级发展情况向支持和关心村级事务的春晖使者通报,影响和感召县内外人士积极参与春晖行动,引导他们支持村里建设和发展。建立管理激励机制。在县级春晖领导小组和乡镇春晖总社的统一管理下,依据春晖管理办法规范资金使用,明确将春晖基金用于产业发展,产生的利润用于捐资助学等公益服务。该村春晖基金达42万元。对贡献大的春晖使者推荐到上级进行表彰;对参与春晖行动的优秀驻村大学生,县有关部门已在县内招聘考试中予以加分或专门留出招聘岗位等形式进行激励。建立协调机制。按照县指导、乡负责、村为主的原则建立协调机制,原则上村级春晖社募集的春晖物资、资金用于该村发展产业、用于公益事业。针对部分春晖使者捐助的资金和物资,结合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春晖社对资金物资的使用协调进行分配,同时定期向社会公布使用情况。

总结和推广青杠坝小康田园模式,对我市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推广小康田园模式,一是示范引领,统筹推进。统筹考虑在基础条件较好和乡风民风淳朴的乡村试点打造,归纳总结好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工作,形成示范带动效应;要着眼长远,并结合我市异地扶贫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等,统筹推进小康田园综合体建设。二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各地村情民情不一,村风民俗有异,应对的市场也不尽相同,需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瞄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需要各村立足实际,从产业规模和结构上科学规划,发展进程上步步为营,经营制度上契合要求,勇于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村改革新路。三是综合评估,严控风险。农业的风险性与生俱来,存在自然、市场等方面的多重风险,既需要在对农业、农村做出决策前,必须守住农村土地公有性质不能变、耕地红线不能破、农民利益不受损三条底线,必须全面、系统、深入地评估、论证决策或项目可能对农业、农村带来的风险,又需要在政策上进行托底,制定农业保险、技术支持、经营指导、监督管理等多种防控措施,结合市场、自然和社会关系等进行探索与实践,不断筑牢防火墙,严防各类风险,确保健康持续发展。

推荐访问:小康 田园 调研报告 【调研】青杠坝小康田园模式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