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规划】​天津市“十一五”人才规划,摘要(仅供参考)

时间:2023-05-16 17:20:05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天津市“十一五”人才规划(摘要)“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时期,是完成“三步走”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重要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社规划】​天津市“十一五”人才规划,摘要(仅供参考),供大家参考。

【人社规划】​天津市“十一五”人才规划,摘要(仅供参考)


天津市“十一五”人才规划 (摘要)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关键时期,是完成“三步走”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把天津建设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地区之一,关键在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开发人才资源,造就和吸引大批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为完成好这一任务,根据《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人才资源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十五”时期人才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我们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人才战略作为第一战略,及时召开全市人才工作会议,认真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津党发〔2004〕9号),确立了新形势下人才强市战略的基本思路和宏观布局。推出了一系列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创新举措,大力培养人才,积极吸引人才,并不断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在全市形成了重视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稳步增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人才数量达到115.66万人,比“九五”末增长了8.89%;人才密度达到38.26,比“九五”末提高了2.33个百分点; 非公经济组织人才达到54.66万人,比“九五”末增长了16.74%;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九五”末增加了17.2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5%,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形成一定规模,高级工及以上技术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全面推进机关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初步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任职试用、辞职辞退等制度逐步完善并落实。以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新的用人制度初步建立。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和促进就业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明显,建成各类人才、劳动力中介服务机构264家,117.3万人次通过市场实现就业和流动。

人才环境进一步优化。出台全市性人才政策法规34件,内容涵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保障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和留学生创业园建设不断加强。成功举办“津洽会”人才智力引进活动,扩大了天津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建立并实施特聘专家制度,以柔性流动方式聘请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39名两院院士为我市特聘专家。建立天津市人才发展基金,加大了对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的成效作为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高级人才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和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加强了党和政府与人才之间的沟通联系。人才参与决策的途径增多,意见更加受到尊重,当前我市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一些比较薄弱的环节,主要是: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仍然短缺;人才分布和结构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制造业以及教育、卫生等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法律、贸易、管理等现代服务业人才所占比重偏低;人才队伍整体知识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国际认可执业资格的人才不多;人才工作发展不平衡,一些单位人才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高,人才开发投入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渠道、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尚未形成。

(二)“十一五”期间人才工作面临的形势

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天津发展,必须大力培养造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人才竞争的主动权,必须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政府各项事业中来,开创优秀人才广泛集聚、人才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新局面。

中央把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为天津带来了最大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加快实施“三步走”战略,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力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市之路,是一项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略。人才工作必须站在新起点,再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中心任务,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造就优秀高层次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健全机制为保证,努力把天津建成人才聚集之地、人才创业之地。

二、“十一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围绕“三步走”战略的目标任务,抓住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人才资源开发力度,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人才工作全局。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把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完善党领导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作用。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落实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保障人才合法权益,突出人才在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鼓励人人成才。

第四,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第五,坚持协调发展。坚持扩大人才总量与调整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相结合,自主培养和对外引进相结合,市场配置和宏观调控相结合,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和布局。坚持以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领域高级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为重点,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滨海新区人才高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六,坚持改革创新。牢固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发展理念,围绕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快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解决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各尽其能的良好环境。

(三)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要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把天津建成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中心、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交流中心和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人才队伍规模进一步壮大。在津两院院士、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天津市特聘专家、天津市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和从事研究、实验开发活动的科技人才数量有较大增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各类人才特点和成长规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进一步健全,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和分布结构更趋合理;人才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国际人才流入量居于全国前列。

三、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党政人才能力素质。制定落实好党政人才五年培训规划,提高各层次党政人才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领导干部,特别是在重点工作、重点工程和关键岗位培养锻炼年轻干部。

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结构。继续实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坚持选拔政治上强、民主作风好、清正廉洁、有较强驾驭能力、善于抓班子带队伍的优秀干部担任“一把手”,坚持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肯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大胆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注重培养、选拔并合理配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扩大视野,选拔符合条件的优秀管理人员担任领导职务。进一步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抓好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差额考察、任前公示等制度,全面推行街道乡镇正职拟任人选和推荐人选票决制。大力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完善考试录用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交流轮岗制度,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制定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制定实施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的办法措施。积极推行党政领导职务任期制,建立健全干部正常退出机制。

(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围绕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提高出资人代表的战略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防范风险能力;提高职业经理人的经营决策能力、市场应变能力和依法治企能力;提高党务人才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加强党的建设和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对各级各类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建立优秀企业家后备人才队伍。选派年轻经营管理人才到优秀企业家所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

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实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逐步实现出资人决定董事会,董事会选聘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推行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选举制,经营管理者聘任制。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市场中介机构推荐等多种方式,吸引和凝聚国内外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加快建立以绩效目标为核心、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探索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有效实现方式,完善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制度。推行以年薪制为主要内容的激励方式,推进期权、期股激励方式。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建立企业领导人员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独立董事、外派监事、财务总监制度,加强职工群众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

加强政策引导,研究制定加强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建立完善信息、政策、培训、评价等人才服务体系,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制定实施培训规划,不断提高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三)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国家重大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深入实施“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企业创新人才工程”,认真开展“天津市授衔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选拔工作,造就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创新创业团队。完善天津市特聘教授制度实施与管理办法,加大对具有原创性和重大科技意义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培养一批富于科学精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坚持在重大科研活动中培养中坚和骨干力量,注重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作用,抓紧培养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实施《2006-2020年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天津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和团队与重点科技创新产业、项目对接。制定政策,鼓励技术创新和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从事企业科技开发工作。

培养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围绕发展高水平现代工业的需要,在电子信息、汽车、化学、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养引进掌握核心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加快培养引进熟悉国际规则、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法律、外贸、风险投资、高级理财、金融分析等专门人才。抓紧培养引进急需的各类人才。

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逐步实现聘用制度的正常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公开招聘、竞聘上岗、考核奖惩制度。加强人事监督管理,切实做好人事争议处理工作。建立完善符合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体系,引导、支持事业单位搞活内部分配,建立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自主灵活的分配制度。

(四)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依托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鼓励企业结合生产实际培养高技能人才。制定完善有利于民办培训机构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职业培训资源,鼓励国外组织、个人依照法律同我市培训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合作举办高水平职业培训机构。对技师、高级技师培训机构给予适当的培训经费补贴。建立技能人才进修和培训制度,保障职工接受培训的权利。

创新技能人才考核评价体系。改革技能人才考评办法,打破资历、年龄、身份限制,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和能够反映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要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企业技师评聘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全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健全完善高技能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加大技术技能分配比重,提高关键技术岗位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逐步建立使用与考核相结合、待遇与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建立高技能人才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重奖。充分运用各种新闻媒体宣传高技能人才事迹,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引导更多的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

(五)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力度。以区县为主体整合各级各类培训资源,搭建培训平台,建设实践基地,建立培训制度。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重点培养种养大户、乡村在岗和后备干部、经营管理人员、能工巧匠、致富带头人和农村二、三产业高技能员工。全面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和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开发机制。坚持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人才资源开发与产业项目开发相结合,大力选拔农村专业型、市场开拓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制定实施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标准和考核标准。实行农村实用人才小额贴息贷款、税收减免、项目扶持等政策。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奖励基金,支持他们申报技术发明专利。建立人才信息库和市场网络体系,提高配套服务水平。

(六)加强滨海新区人才队伍建设

编制实施滨海新区“十一五”人才规划。围绕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未来五年滨海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和具体措施。推动新区率先建成国际化人才教育培训中心、国内外高层次人才聚集交流中心和各类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加强人才培养培训。启动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工程,每年选派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带动作用的科技创新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局处级党政领导人才,到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跨国公司进行专项培训和锻炼。设立天津国际化人才信息交流与培训中心,集成新区综合优势,构建基地、项目、人才和政府、企业、高校互动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国内外著名培训组织来新区合作建立培训机构,全面提升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功能。实施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

广泛吸纳国内外优秀人才智力。以新区实施的重大项目为载体,聘请国内外顶尖人才;与国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人才与项目合作关系;开辟新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放宽引进政策,简化办理程序。积极引进国外高层次智力,实施新区引进国外智力专项计划,根据新区发展需要,聘请相关领域的高级专家、学者;积极争取国家重点引智项目落户新区。实施新区博士后创新计划,吸引外国博士来新区做博士后。

完善新区人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组织部门作用,建立直接联系新区高层次人才制度,建立新区人才工作综合协调机制。在滨海新区建立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试验区,优化人才整体环境,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组建滨海新区工程技术高级职称评价委员会,制定实施符合新区特点的职称评审政策。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机制和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加大投入,推动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新区加快建立国际人才市场,构建高度开放、多元并存的人才市场体系。开辟新区人才服务直通道。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障所有权人合法权益。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强化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优质、均衡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标准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建设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全面加强职业教育。高标准、高水平地搞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课程建设;以职业技能为重点,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双师型”要求为目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重点抓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建设、职业指导与创业中心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在岗职工培训及社区职业培训等项工作。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具有天津特色的职教模式,把我市建成全国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大力推进继续教育。贯彻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原则,依法推进继续教育。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加强执法检查,创新完善继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相结合。积极整合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观念,大力推动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建设。整合、优化各种学习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培训。

(二)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人才智力

引进高层次人才智力。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以柔性引才方式吸引一批两院院士、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国内外顶尖人才。在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建立引进人才信息工作站,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用人单位招聘人才。

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以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根据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的需要,每年组织1-2个招聘团赴海外招聘高层次留学人才。扩大海外人才工作站规模,建立海外人才招聘网站,拓宽引进海外人才渠道。建立海外留学人才认定和评价机制,提高人才引进的针对性、科学性。建立海外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加大资助扶持力度。完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搭建留学回国人员来津创新创业平台。提高引智工作水平。加快建立引智项目评价体系,完善海外专家库、引智项目库、引智成果库,大力引进高水平的外国专家开展技术、管理等智力服务。

推进博士后工作。研究制定博士后发展规划和具体政策,加大国际合作力度,支持国际合作项目,加强对博士后工作的管理、协调、支持和指导。加快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博士后研究成果对区县、中小企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完善博士后网络综合服务信息平台,探索建立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学术交流平台、人才供需服务平台、后勤服务平台,构建高效、开放的博士后服务平台体系。

大力引进高技能人才。大力引进高素质技能人才,尤其是发展现代制造和服务业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引导他们按照市场规律合理流动。探索引进国内紧缺、企业急需的海外高技能人才。

(三)积极推进人才交流

完善人才交流的中介服务体系。消除体制性障碍,实现各类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有效贯通。推动建立8到10家技术含量高、机制灵活、功能齐全、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性人才中介服务组织。推动政府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改制,规范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支持经营性人才中介机构向集团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快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信息化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强对人才中介服务的依法监管,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提高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进一步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和个人择业自主权,加快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进程。制定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措施,疏通人才流动渠道,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推进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办好“环渤海地区人才智力交流洽谈会”,开展高层次人才交流与合作,实现人才开发的资源共享、政策协调、制度衔接、服务贯通和优势互补。

(四)建立健全人才投入保障机制

完善人才投入机制。不断加大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推动用人单位成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的主体。综合发挥政府示范、政策引导和经济调节的作用,形成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人才投入体系和机制。财政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每年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和对有突出贡献人才奖励等工作的专项资金要有一定比例的增长。新上科研、生产和技改等建设项目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人才培训经费。按照国家和我市有关规定,足额提取继续教育经费,主要用于组织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升职工能力的学习培训项目。

完善人才奖励机制。实施“天津市杰出人才奖”,重奖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才。规范、完善各类优秀人才专项奖。支持、引导用人单位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高酬重奖,逐步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奖励机制。“十一五”期间,拔尖人才、领军人物、创新人才和掌握关键技术、核心工艺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达到或超过国内发达地区的同类人员。

完善人才保障体系。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鼓励企业、事业单位为人才建立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加快福利制度改革,推行福利货币化,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

(五)健全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加快人才工作法制化进程。构建以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法规体系,完善人事人才执法监督机制,促进人才工作法制化。

创新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建立人才政策跟踪调查制度和人才政策定期清理制度,根据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实际需要修订完善人才政策。了解掌握国内外人才政策发展趋势,不断提出新的政策,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与凝聚力。

建立人才政策法规有效落实机制。建立人才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人才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建立人才工作推动机制,引导企事业单位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建立人才工作督察机制,加强对人才政策、法规落实情况的督查和指导,严肃处理违反政策法规的单位和个人,确保人才政策的有效落实。

(六)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列入各级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研究提出本地区、本部门人才规划,制定实施促进人才队伍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健全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支持,形成人才工作合力,提升人才工作水平。

强化人才工作基础性研究。成立人才战略研究机构,加强对人才开发的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制定天津市人才资源开发和监测指标体系,完善面向社会的人才资源调查制度,定期发布人才资源状况,加强对人才开发的宏观指导。完善人才资源信息库,建立人才资源预警预测系统。

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立人才工作决策咨询系统,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专家制度和天津市高级人才服务快速反应机制,健全各类专家服务机构,积极实施“拴心”工程,为各类人才搞好服务。大力宣传党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我市的人才创业环境和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精神和事迹,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干、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

推荐访问:规划 天津市 十一五 【人社规划】​天津市“十一五”人才规划 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