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光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

时间:2023-05-09 13:40: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3年工作回顾2013年,全市上下立足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苦干实干、破难奋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光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明光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全市上下立足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坚持苦干实干、破难奋进,起步之年,实现良好开局。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亿元,增长10.5%;财政收入10.07亿元,增长16.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8亿元,增长15.2%;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增长25.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2亿元,增长14.1%;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35563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8533元,增长15%。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统筹发展,城乡建设协调推进。坚持规划先行、城乡联动,同步推进美好新明城、美好集镇、美好乡村建设。

规划体系日臻完善。谋划了“一核、两线、三区、四星、十字廊道”[1]的城乡统筹发展布局,明确了“东扩、南控、西连、北进”的城市发展方向。投入近2000万元,编制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城市空间战略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规划、市工业园区新区规划、化工集中区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同步编制了东城区、北城区城市设计,启动旧城改造方案设计和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中心村、居住点新一轮规划修编,初步建立了中心城市、集镇、中心村、居住点四级规划体系。

城市建设成效初显。以房屋征收拓空间。精心组织,强力推进,2个月完成城市规划区房屋征收70万平方米,征收户数2700户、企业94家,创下了明光房屋征收历史上总量之最、速度之最,并以此为契机,开启了美好新明城建设新篇章。以重点工程提功能。实施了54项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汽车站迁建、韩山公园二期、明东路南延、“五路”提升[2]19项投入使用。曹庄花园小区、张郢花园小区、龙泉花园二期、沙坝公租房、祁仓路公租房、龙泉花园廉租房、花园路棚改安置小区等7处保障房和市医院迁建、嘉山路和女山湖路拓宽改造、东部新区公园等26项工程快速推进。滨河风光带等9项工程完成前期工作,即将开工建设。以整治创建塑形象。重拳出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违法建设行为,依法强制拆除违法建设230多处近2万平方米,城市违建得到有效遏制。扎实开展文明创建,重点清理占道经营,逐步规范户外广告,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实行服务外包,建立城市公共区域卫生保洁长效机制,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实施城区增绿工程,大力开展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违补绿、生态增绿行动,实施城区“五路三带”[3]、公园游园、工业园区绿化提升,新增绿化面积28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大幅提高。

集镇面貌明显改善。突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居住小区建设,实施集镇建设项目220个,投入资金8600万元,其中市级投入以奖代补资金近1000万元。部分乡镇以土地经营城镇,整合存量,连片开发,桥头金桥花园、明西御墅湾、潘村广场花园、女山湖招信水城、湖上人家等一批新型商住小区开工建设,部分已经建成。苏巷镇、明西街道对集镇干道实施硬化、绿化、亮化;古沛镇投入近百万元,实施穿镇公路硬化、绿化、亮化;涧溪镇完成鲁山街道绿化工程4.4公里;桥头镇建成670米景观大道;张八岭镇对供销社大街、烟站路进行改造提升。柳巷、石坝等10个乡镇建成垃圾中转站;桥头、明南、苏巷等集镇成立保洁公司;管店镇实行街道居民门前卫生、绿化、秩序“三包”;各乡镇、街道均成立了综合执法中队,构建了集镇管理长效机制。各地扎实开展“三线三边”[4]整治,突出治理脏乱差,清理乱堆乱放4419处、乱搭乱建2414处、占道经营626处,集镇环境和管理秩序明显改善。

美好乡村亮点纷呈。坚持“高起点、高品位、高标准、显特色”,整合资金1.2亿元,实施美好乡村示范村重点项目92个。明光街道映山村和明东街道魏岗村实施村庄道路硬化和绿化提升,新建了文化广场、幼儿园、农贸市场;三界镇梅郢村实施梅溪综合整治和房屋“穿衣戴帽”,完成休闲广场、景观塘、循环路、公厕等工程及主干道路绿化;张八岭镇岭北村利用山场发展林业和林下经济,初步形成红薯生产、储藏、运销产业链;潘村镇潘村村建成文体中心、敬老院、卫生院、广场、公厕及垃圾转运站。在美好乡村示范村建设中,通过强化指导、密集督查、连续调度、抢抓施工、合力攻坚,在较短时间内面貌明显改变,得到了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省、市有关媒体予以了宣传报道。同时,以示范村建设为引领,从“三清、四修、五化、六治”[5]入手,带动了全市美好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着力提质增效,三次产业同步提升。坚持把扩大总量、调优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努力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工业经济取得新突破。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家,总数达10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新增4家,达2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到18家,产值15.4亿元,增长26%。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5家,实施企业技术创新项目59个,完成投资2.6亿元,居滁州市首位;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量498件,是上年的2.8倍,居滁州市第二位。我市绿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和凹土产业被列入滁州市30个产业集群,桥头镇进入“省级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专业集群镇”,“明绿御酒”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预计全市二产增加值增长13.2%,总量38.2亿元,位居三次产业之首。

现代农业呈现新气象。全市新增滁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总数达2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8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86个,总数达483个;家庭农场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到129家。新增土地流转5.5万亩,累计流转32万亩。潘村洼、石坝河两个滁州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快速推进;嘉吉肉鸡养殖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今年将部分投产;德青源滁州示范园项目、海亮集团有机农业项目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即将开工建设。深入实施粮食生产“万、千、百”示范带动工程[6]和“畜牧强农行动”、“水产跨越工程”,农业生产稳定增收。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略有下降;肉类产量5万吨,增长2.3%;禽蛋产量2.1万吨,增长5.7%;水产品产量7.5万吨,增长3.5%。成功创建“全省平安渔业示范县(市)”,“女山湖大闸蟹”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技术审查会专家审查,正待公示,有望成为继滁菊和明绿御酒之后滁州市第三张地理标志产品名片。

现代服务业得到新拓展。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7家,限上商贸单位总数达96家;商贸单位“个转企”39户,位居滁州市前列。中都商厦、苏宁电器相继开业,盛唐现代城、汇金商业广场、星光国际商贸城、徽商大市场等一批专业市场、商业综合体开工或即将开工建设,广大物流园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华安证券、徽商银行2家金融分支机构落户明光,新设1家法人金融担保机构已报省金融办审批。以“XO”两条旅游线为主导,拉开了全市旅游产业框架,完成旅游项目库更新,抹山、东风湖等景区开发启动前期工作,老嘉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招商深入推进。预计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6.3亿元,增长10.5%;外贸进出口总额5500万美元,增长19.3%;利用外资4250万美元,增长20.7%。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活力逐步显现。

(三)着力项目建设,发展后劲持续增强。深入推进“三个一千”活动[7],先后开展了“工程建设提速月”、“项目前期联动推进月”、“项目谋划推进月”、“项目集中开工月”和 “项目工作百日会战”等活动,加快项目工作提速提效。全年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252个,总投资199.8亿元,当年完成投资9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9个;谋划项目1145个,争取中央及省建设类项目89个,获得无偿资金3.5亿元。纳入省“861”项目库的启迪文具等34个项目完成投资35.1亿元;鲁山风电、万佳联众等9个亿元工业项目全部竣工投产。化工集中区获滁州市政府批准设立。在省及滁州市的关心下,我市被纳入省加快皖北发展政策范围,多年的愿望终得实现,为全市赢得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在项目工作中,我们还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重点水利项目投资1.37亿元,石坝河、涧溪河防洪治理一期工程同步实施,16座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成,池河穿城段防洪综合治理加快实施。新开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2060处,完工1645处。实施三批次自来水管网延伸和水厂改造,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6.16万人。完成309省道涧溪段、潘柳路升级改造和高王桥等16座危桥加固。完成宁洛高速明东出口拓宽工程。明女路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电网升级工程完成投资2253万元,古沛和龙山2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行。

(四)着力招大引强,招商引资取得突破。市几个班子领导高位推动,主动出击招商;“四大指挥部”[8]发挥优势,聚力产业招商;14个招商小组责任分担,合力推进招商;6个驻外招商分局定点对接,专业招商;在明企业积极作为,以商招商,形成了全民招商的浓厚氛围。在强化推介、对接服务、跟进帮办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投资优惠政策,规范“双向约束”,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年共引进项目490个,协议引资556.1亿元,到位资金166.4亿元,同比增长40.2%。其中,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8个,投资50亿元的广大物流园、30亿元的新协力机电科技产业园、30亿元的台商工业园、20亿元的康奈尔功能食品科技园、12亿元的华润风力发电、10亿元的海亮集团有机农业等165亿元以上项目成功落户明光。5亿元以上、10亿元以上、3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上招商引资项目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为今后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

(五)着力扩容增效,园区平台加快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工业园区运行体制,新成立园区财政局和同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金运行效率。深入开展入园企业用地“回头看”活动,逐一梳理入园项目建设进度、效益贡献和存在问题,“一企一策”解困帮扶;依法依规征收企业土地闲置费,对7家土地长期闲置的企业“腾笼换鸟”,现已收回闲置土地230亩。扎实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产城一体的思路,完成了16.25平方公里的园区新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同步推进道路、供电、通信、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租房、公共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园区新区6条道路7.9公里、返乡创业园标准化厂房1.3万平方米,新征土地1200亩,平整场地1000亩;建成滁州市第二家县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有10多家企业申请入驻。同时以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为重点,着力打造“园林式”园区。园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3平方公里,入园企业193家,投产企业106家,规上企业4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6亿元、税收2.52亿元。此外,桥头、涧溪、苏巷、石坝、张八岭等乡镇工业集中区快速发展,建成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近40家。

(六)着力绿色发展,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从源头上加强环境治理、保护和修复,着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重拳“治矿”。坚持先整治后规范再开发,着力构建矿山管理长效机制。对境内矿山非法开采和加工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持续保持高压态势,结合源头治超,实行动态巡查、严密监控、严厉打击,滥采乱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依法整合矿权设置,加强行业监管,全市矿山企业由76家减少到29家,矿山开采秩序趋于规范,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严厉“治砂”。深入宣传动员,强化联合执法,依法对女山湖实施区域限采,拆除采砂船120艘;对南沙河、池河明光段实施全面禁采,拆除采砂船41艘、固定吊机17台,36艘吊机船被拖离到指定地点,清理堆砂场66处,境内池河、南沙河所有采砂活动已停止。河水静流,湖水安澜,开始恢复久违的宁静。强力“治污”。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建、女山湖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农村3个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项目全部建成达标。第二个空气质量自动检测站建成并投入运行。对10余家重点排污企业进行重点监管,确保达标排放。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源水质检测,确保健康饮水。1724门以下粘土砖瓦窑厂全部关闭。全面“增绿”。大力实施森林增长工程,上半年全市植树造林9.9万亩,超额完成年度森林增长工程任务,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0.1%。及早谋划启动,精心安排部署2014年森林增长工程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完成造林整地5.7万亩,造林0.9万亩。“青山绿野遮望眼、生态秀美宜居业”的美好家园正向我们走来。

(七)着力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加快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民生工程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6.85亿元,比上年增加1400万元。新开工保障房4500套,基本建成2600套,已投入资金3.11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0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低于滁州市控制指标0.6个百分点。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人数14.9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两个全覆盖”。民生工程建设类、保障类、培训类项目实施进度位居滁州市前列。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圆满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9],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7所。16所学校标准化建设通过上级验收。新聘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160名。高考本科达线率46.4%,明光中学获得滁州市教育教学质量奖。市职高争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进入中期评估阶段。在连续多年努力的基础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高度关注的三中东大门工程终于建成投入使用。医疗卫生再创佳绩。市医院、中医院分别通过二级甲等医院复审,新中医院工程投入使用,市医院迁建工程快速推进,新招录医务人员97人。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在滁州首家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市)”,在滁州首批成功创建“省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市)”,成功创建“省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县(市)”。文化体育事业欣欣向荣。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于汪道涵诞辰98周年之际正式开馆。建成4个乡镇电子阅览室,市乡文化馆免费开放。启动了“三馆两中心一院”[10]项目前期工作。文化三下乡、纳凉晚会等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荣获“全省文学创作先进县(市)”称号,荣获“滁州市第三届歌手大赛团体金奖”。市体育中心三期工程投入使用。隆重举行全市第四届运动会,成功承办“老明光杯”国际篮球明星对抗赛、中国乒乓球俱乐部甲D比赛、安徽省县级中学生篮球锦标赛等多项重大赛事。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人口计生工作争先创优。深化“村为主”工作机制,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人口自然增长率5.74‰,继续保持“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称号。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创新信访工作机制,打造“信访直通车”,排查调解矛盾纠纷1900多件,一批复杂疑难案件得到解决。扎实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突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深化平安明光建设,完善治安防范、社会控制、打击犯罪三个体系,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社会治安秩序进一步好转。

同时,国防教育、人民防空工作进一步巩固,创建省双拥模范城实现“七连冠”。《明光市志》编纂工作正式完成。老龄、红十字、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统计、质监、工商、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商联、防震减灾、气象、国防动员、保密、档案、编制、供销、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全面加强。此外,通过多方协调、积极争取,明光火车站客运列车停靠班次由以前的每天10班增加到15班,方便了群众出行,广大市民的多年期盼终得实现;争取上海铁路局支持,火车站广场改造方案也正在设计中。

(八)着力勤政务实,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廉洁从政,不断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定和决议,定期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情况。主动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市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复率和综合满意率均为100%。坚持每日盘点、每周例会,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标准,不断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做到以日保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年。坚持“一线工作法”,做到现场指导、现场调度、现场解决问题,不舍昼夜;敢拍板、敢作为、敢负责,体现担当;全市上下戮力同心,同频共振,奋勇争先,展现出了舍我其谁的豪迈激情,凝聚起了蓬勃向上的正能量,这已成为我们今后能继续奋勇前行的宝贵财富、攻坚克难的软实力。注重发挥重点工作平台、效能管理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的作用,实行扁平化管理,强化效能监察和绩效考核,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完成第六轮行政审批服务流程再造,审批环节精减20%,办理时限缩短近一半。开展行政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深化“两集中、两到位”[11],市政务服务中心入驻行政审批事项323项,受理审批事项33万余件,办结率100%,企业注册“一表通”[12]平台正式运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发布机制,加强市长热线、市长信箱办理工作,积极开展网络问政。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八项规定”和省、市一系列要求,认真开展办公用房清理工作,严格招标采购管理,抓好领导干部离任审计、任中审计和重点项目审计,强化行政监察,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十二五”的征程上迈出了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会代表和离退休老同志,向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级驻明单位,向驻明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公安政法干警,向广大来明投资者和建设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明光建设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过去的一年,成绩令人鼓舞。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面临诸多困难,政府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经济发展方面,总量偏小,人均不高,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工业不强、镇域经济较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城乡统筹方面,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新型城镇化建设任重道远;改革创新方面,在推进改革的进程中,一些制约因素客观存在,有些矛盾还比较突出;社会治理方面,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信访维稳的压力仍然较大,在一些地方和领域还比较严重;改善民生方面,财政投入能力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政府及所属部门的服务水平、服务效率、服务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4年工作安排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美好新明光建设的突破之年,也是加快明光转型升级的关键之年。展望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着宏观环境复杂多变、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做大经济总量、加快转型发展的双重考验,面临着发展要素需求不断增多、资源环境瓶颈制约日益突出的双重矛盾。但是,对于明光而言,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深化改革的重要窗口期。随着我市纳入省加快皖北发展政策范围,随着我市城市功能日益提升和承接载体逐步配套,随着我市区位、交通、资源等独特优势的不断激活,随着全市上下、干部群众激情的进一步释放,随着我市政治生态、人文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各类利好要素叠加,为明光实现新一轮大发展、再铸新辉煌,注入了强劲动力。只要我们坚定目标不动摇,静心屏气不浮躁,自我加压不懈怠,抢抓机遇不迟疑,埋头苦干不放松,就一定能够取得突破,加速赶超,实现跨越。

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统筹推进”总基调,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以好中求快、快字当先、争先进位为目标,围绕打造“滨湖花园度假城,山水田园生态市”,深入实施“五动”[13]战略,切实加强城乡统筹,着力打造生态家园,加快推进民生改善,苦干实干“突破年”,建设美好新明光。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下,全面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一)立足改革求突破,迅速激发新活力。按照中央、省和滁州市统一部署,扎实有序落实改革举措,做到谋定而后动,在大局下行动,努力以点上的有效突破,迅速打开改革新局面。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探索推行地权、林权、房权的流转租赁和抵押融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国有林场、承包经营权入股、资金互助、土地流转、小型水利工程建管等改革。深化企业改革。认真开展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回头看”活动,逐项解决好遗留问题。引入非公资本,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导民企通过挂大靠强、兼并重组等途径,加速成长。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举债审核备案和偿债准备金制度,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做好政府债务风险防控和化解工作;深化财政支出改革,规范支出方式,实行“三公” [14]经费公开,推行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推进税收征管改革,认真落实国家各种扶持和结构性减税政策。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和部门职责整合,完成工商、质监、药监管理体制调整和机构整合,完成卫生与人口计生机构整合。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深化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市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盘活存量,搞活增量。改革、完善明城的征迁、安置、环卫、物业、社区管理等体制机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居住证制度,全面放开户籍登记;统筹解决好进城人员的住房、就业、养老、就医和子女上学等问题,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深化社会领域重点改革。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层医改,深化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新农合和城市居民医保并轨。

(二)立足提升求突破,打造经济升级版。坚持做大产业规模与优化产业结构并重,围绕“做大二产、做强一产、做优三产”目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提升工业集群化。突出园区平台建设,引领工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确保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5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5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0家,亿元以上企业达到35家,其中5亿元以上企业3家;新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一是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围绕机械电子、食品饮料、新能源新材料、日用化工四大主导产业,坚持扩数量、壮体量、提质量、优存量并举,做强百亿产业,今年主导产业产值要达到110亿元,占比90%以上。机械电子产业,重点发展电子继电器、重型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项目,倾力打造首位产业,产业规模要达到45亿元,力争实现单个企业产值10亿元的突破。食品饮料产业,重点推进桥头省级绿色农副产品加工专业集群镇和明酒文化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绿色食都”,产业规模要达到35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依托凹土产业集群和龙源风电等项目,着力打造“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和“全省新型非金属材料产业基地”,推进张八岭、女山湖等风电项目建设,加快凹土产业园企业入驻,产业规模要达到20亿元。日用化工产业,着力打造全省新型化工集中区,产业规模要达到10亿元,争取榄菊产业园开工建设。实施“一企一策”,推进永言水产、明光酒业等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战略合作,迅速做大做强;加快浩淼消防、龙利得在“新三板”[15]上市,实现企业上市“零”突破;加强品牌建设,扩大品牌总量,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是推动园区提质提效。深入推进“三个一千”活动,强化帮办帮扶,加快入园项目建设,重点推进新协力机电产业园、台商工业园和返乡创业园等特色园中园建设。加快工业园区新区建设,及时完成新征地块“三通一平”[16],同步推进管网配套和绿化、亮化。继续推进园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环境创建,着力打造宜居宜商、功能完善、产城相融的新型工业园区。加强企业闲置土地清理,加快“腾笼换鸟”,强化要素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力争新入园企业20家以上、投产企业达到12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8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6亿元、税收3亿元,园区新增面积2平方公里。三是推进集中区特色发展。完善化工集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企业入驻。突出专业、精细、高端,加快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产品研发,推进涧溪凹土产业园、桥头绿色农副食品加工园提质升级,积极申报纳入明光工业园扩区范围。同时,加快打造苏巷、石坝、潘村、张八岭等工业集中区,促进多极发展,注重错位发展,突出地方特色,力争乡镇工业产业园及集中区新增投产企业达15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家。

提升农业现代化。一是巩固传统农业。继续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和水稻产业提升、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三大行动”。完成明东抹山村、女山湖光明村2.1万亩土地整理,完成石坝、潘村、涧溪等乡镇9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池河治理年度工程、涧溪河防洪治理二期工程和10座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大力实施“八小水利工程”[17],统筹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确保稳产高产。二是壮大规模农业。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流转,力争全年新增土地流转4万亩以上,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家以上,新发展家庭农场150家以上。深化垦地合作,创建潘村洼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整合涉农项目,加快石坝河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德青源滁州示范园项目4月底前开工建设;嘉吉肉鸡养殖项目争取建成农场7个、投产4个;海亮集团有机农业加工项目争取5月底前开工建设。三是发展生态农业。依托海亮、永言等企业,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健康养殖。加快“两区”、“两园”[18]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加快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以规模化发展生态农业、以产业化提升生态农业、以品牌化打造生态农业。四是打造特色农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促进特色农作物种植向示范区集中,形成规模;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优质水生植物规模种植,巩固水产百强县地位。加强女山湖水产品、涧溪明绿、三界花生、泊岗银杏、张八岭金银花、自来桥红薯、明南草莓、呼园萝卜等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加强商标注册、“三品”认证[19]和地理标志登记工作,争创品牌,争取一批特色农产品进军大超市,促进大流通,取得大效益。

提升旅游产业化。把旅游业作为未来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和打造。按照“标致、精致、雅致”的理念,挖掘资源潜力,推进规划编制,开发特色线路,建成一批项目,为打造旅游大县奠定基础。以实施“12345”工程[20]为抓手,集中力量,把104南北线、309线、明女线打造成集生态涵养、游览观光、感悟文化、品味生活等功能为一体的城乡景观带,构建明光生态廊道。围绕“XO”旅游线,谋划项目1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不少于2个;积极向上争取旅游项目资金支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老嘉山、女山湖等风景区综合开发;明确抹山权属,完成跃龙岗、尿布滩一期项目建设;建设10家以上星级农家乐、渔家乐、森林人家等乡村旅游店。积极推进女山地质公园等A级景区申报评定工作。同时,广泛开展旅游宣传推介,加强与南京、上海、苏锡常等旅游区域合作,拓展我市旅游客源市场。开展旅游节庆活动,组织参加旅游交易会,扩大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

提升服务专业化。按照“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优”的思路,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巩固基础。继续抓好“个转企”工作,着力提升现有商贸企业经营档次,扩大销售规模;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1],加快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以商品配送为链条的新型农村商贸体系。确保实现新增限上商贸企业25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亿元,完成外贸进出口6300万美元,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打造平台。大力引进新型商贸企业,加快推进正元广场、徽商大市场、星光国际商贸城等城市综合体和大型专业市场建设,优化商业业态。启动广大物流园、涧溪港口物流园等一批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项目建设,着力培育一批物流服务品牌。拓展领域。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科技信息、职业中介、行业协会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物业管理、养老托幼、卫生保健等社区服务业;注重培育传统和特色文化产业,着力繁荣餐饮、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餐饮品牌,扩大消费市场。

(三)立足统筹求突破,推进新型城镇化。把“三个集中”[22]作为统筹路径,坚持规划引领,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提升城镇承载能力,提高城乡建设水平。

产城融合,加快建设美好新明城。按照“东扩、南控、西连、北进”的空间定位,精心布局、精美打造、精细管理。全年新建、续建道路桥梁、公共设施、保障房等93项重点工程,确保当年竣工43项,争取完成50项以上。强攻项目区房屋征收和土地出让,保障项目落地。精心布局。在东城,重点实施总长42公里的林庄路、城南大道、新庄路等“十纵十横”路网工程[23],曹庄花园小区安置房、沙坝公租房等十二处安居工程[24],三联饲料厂地块、汽车站北侧地块等九大商住用地开发工程[25],以及项目保障工程。在南城,结合火车站站房和广场改造提升,对旧城实施片区改造;以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六大商业项目为重点,建设商贸物流板块。在西城,重点建造滨河公园和榄菊城滨河观光带公园,揽山引湖入城。在北城,重点实施女山湖路北延等骨干路网、明光中学新校区和“三馆两中心一院”项目。精美打造。改造提升城区四个出入口,推进“一山、两水、六园”[26]建设前期工作,打造一批成片亮点,努力把每个单体建成精品,把每个细节建成小品,逐步建成“景在城中、城在园中、城景相融、山水相依”的精美花园城。精细管理。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城市“四城联创”活动,开展“三小车”[27]综合整治。推进城市管理市场化、物业化,健全洁化、亮化、美化、序化等长效管理机制,着力塑造市容整洁、秩序井然、文明和谐的城市新形象。

打造精品,提高集镇建设水平。谋划实施美好集镇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全面完成集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统筹考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文化历史等特点,高起点建设一批发展强劲、生态良好、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宜居小镇、精品小镇。重点抓好潘村、女山湖、涧溪、张八岭等4个卫星城镇建设,示范带动全市集镇建设提档升级,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品牌特色和主导产业支撑的经济强镇。强化集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规划建设管理,整合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闲置土地,促进集镇建设用地高效利用。推进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集镇居住区改造力度,提升集镇建设品位。狠抓集镇管理,杜绝“骑路建房”、零星建房和违章建房,强力推进集镇环境整治,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弱电管线入地”改造,促进集镇面貌根本改观,树立靓新形象。

注重内涵,加快建设美好乡村。围绕美好乡村“三美三宜”[28]总目标,按照美旅融合、产村融合、项目融合的总思路,以统筹为理念,以整合为手段,谋划好、实施好示范村的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女山湖镇光明中心村、赤塘中心村和苏巷镇苏巷中心村、牛郢中心村、潘庄中心村等5个示范村,在每个示范村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倾力打造美丽明女线,建成一批美丽乡村。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统筹推进中心村水、电、路、气、房、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村清洁工程,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模式。有序推进村庄撤并,探索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化管理,引导幼儿园、村小学、卫生室、文化站、金融服务网点等向中心村布点,着力提升中心村公共服务功能。

(四)立足项目求突破,加快发展添后劲。

全力以赴抓招商。突出“大体量、主导型、高技术、贡献好”四个导向,突出亩均“投资强度、产出、税收”三项指标,完善招商引资考评和奖励机制;坚持高位推进,强化以商招商、产业招商;立足发展需要,精准谋划项目,重点宣传推介。同时,把引资、引智、引技与招商相结合,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等大集团、大企业开展招商引资攻坚突破行动,着力招大引强。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0个以上,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5个以上,力争在引进30亿元、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上再求新突破。

聚精会神干项目。强化项目管理系统应用,加强督查调度,狠抓帮扶帮办,大力开展项目联动推进月、项目集中开工月活动,确保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100个,竣工投产项目150个。紧紧抓住我市被纳入加快皖北发展政策范围的重大机遇,积极做好向上对接,将相关的政策和项目支持争取到位。其中,争取将104国道绕城线、皖苏大通道、合明盱高速公路、女山湖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续建配套等重点项目纳入加快皖北发展规划,并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加快发展构筑强大支撑。同时,密切跟踪和研究国家最新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精心谋划编制项目,确保全年动态储备项目1000个以上,其中亿元项目300个以上。

集聚要素做保障。重点解决好用地、用钱、用工、用能等问题,服务项目建设,服务经济发展。强化用地保障上,积极争取用地指标,盘活存量土地,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强化用钱保障上,深入开金融生态市创建工作,优化金融服务环境;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积极搭建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平台;扶持企业在“新三板”或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推进担保体系建设,强化项目推介和服务,实现社会融资总量25亿元以上,金融机构新增贷款12亿元以上。强化用工保障上,搭建平台,做好服务,推进校企合作,抓好技能型人才培训,加强企业用工和劳动力就业对接,努力解决企业用工难。强化用能保障上,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和城市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明光至定远天然气管道项目和风电项目建设。

(五)立足生态求突破,增强环境承载力。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让明光的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生态更秀美,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全力整治“三线三边”。围绕“四治理一提升”[29],从治理脏乱差入手,大力开展治乱洁化、栽树绿化、提升美化和维护常态化工作,着力整治乱堆乱放、乱搭乱建、乱涂乱画、乱倒乱扔、乱拉乱接、乱开乱挖等“六乱”现象。同时把“三线三边”整治与城镇建设管理、美好乡村建设、农田水利兴修、现代农业发展和“治矿、治砂、治违、治超”等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三线三边”净化、绿化、彩化、美化和秩序化、规范化。

大力实施森林增长工程。围绕“打造点、串成线、连成片”,重点培育南部山区水土保持林、中部明女线森林景观长廊、北部高标准农田林网和四大水库[30]水位变幅区、石坝河两侧、女山湖南岸生态湿地林,形成一批特色村、特色园和森林示范长廊,确保新增造林11.43万亩,力争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为生态秀美新明光打好“底色”。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活动为载体,重点打造“一山、两水、六园”,全面推进城区绿化提升,城区绿化覆盖率要达到6.7%以上。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扎实开展“青山、绿地、碧水、蓝天”行动,加快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畜禽养殖综合治理、企业清洁生产和技术改造、污水处理厂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构建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以“XO”两条旅游线路沿线镇村为重点的生态创建工程,完成1个生态乡镇、4个生态村创建,完成2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5个美好乡村示范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继续巩固和加强矿山、湖泊等重点区域治理,扎实抓好生态修复。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节能产品。认真落实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加强对高能耗企业督查调度,加强节能监控,提高节能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实施严格的环保准入和污染物排放标准,健全完善总量减排联动工作机制和重点减排项目联动管理机制,突出抓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污染减排,确保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着力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执行新上项目环评、能评和“三同时”制度,加强工业污水污物处理监测,依法取缔城市规划区燃煤小锅炉,加快汽车尾气检测站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管控和治理。抓好沿淮和女山湖等水体污染治理,强化跃龙湖、栖凤湖和南沙河等水源地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对化工、重金属、危险废物处理等企业,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监管,最大限度降低环境安全风险。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以上。

(六)立足民生求突破,开创和谐新局面。按照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的要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促进民生事业持续改善,社会环境和谐稳定。

努力提高保障水平。加快7000套保障房建设,推进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确保征迁户如期入住,低收入家庭住有所居。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险合一”,做好社会保障卡发放工作,完成各项社会保险扩面任务。稳步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待遇,实现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省内异地结算。扎实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促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社会养老协调发展。加强和改进低保工作,逐步提高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救助标准,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切实维护和谐稳定。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务实、奋进、包容、自强”的明光精神,传播正能量,唱响“中国梦”。健全信访工作机制,推进社会管理基层平台建设,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大调解”机制,强化法律援助和服务,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继续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深化平安建设,积极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完善社区矫正制度,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启动学前教育第二个三年规划,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完成17所中小学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普通高中教学水平,巩固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市职高争创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深入开展基层医疗机构示范化创建活动,提升卫生应急能力,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着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完善利益导向体系,提升家庭发展能力,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积极推进“文化精品工程”,注重地方特色,挖掘整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建成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推进全民健身。落实就业创业各项扶持措施,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同时,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抓好外事、侨务、对台、宗教、统计、物价、编制、档案、保密、人防、气象、地震、科普、地方志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红十字会等工作,发展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各项事业。

三、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当前我市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周边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在紧逼着我们,明光摆脱落后、重铸辉煌的前景在召唤着我们,明光65万人民热切的目光在注视着我们,我们必须寝食难安,夙夜在公;我们必须呼应期盼,善始善终;我们必须牢记使命,不负乡亲;我们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狠劲、韧劲、拼劲、干劲,知耻后勇,奋力前行,在扎实的工作中,在有效的行动中推动政府自身建设,打造人民满意政府。

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政府。政府系统全体人员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自觉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切实加强理论、政策、法规、科技和文化知识、业务知识学习,特别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带着问题学,围着问题干,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改进作风,建设高效政府。认真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要求,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领导带头、身体力行整治“四风”,做到知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打攻坚战,全力推动工作落实。继续开展“六治”[31]活动,着力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完善重点工作平台运行机制,发挥效能管理系统、网上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作用,强化绩效考核,推进工作提速提效。完善、深化“两集中、两到位”,加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不断完善基层政务服务体系。

聚焦一线,建设务实政府。时刻保持坚定的信心、高昂的斗志,集中精力谋发展、干事业、破难题、抓落实。把狠抓落实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凡是做出的决定、出台的文件、召开的会议,都要建立督查落实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工作目标和完成节点,做到言出必行,行出必果,一抓到底。把破梗阻、解难题作为抓落实的着力点,把入基层、到一线作为抓落实的主战场,把干大事、创大业作为抓落实的总目标,不怕难、不避责,有激情、敢担当,以带头实干、认真负责的崭新形象,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规范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监督,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做到从善如流。进一步完善集体决策、专家咨询、公开听证、社会公示等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坚持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进一步增强法治意识,做到依法行政、依规办事、依职履责。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加强法制工作,提升依法治市水平。

勤政为民,建设清廉政府。坚持把保障群众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促进政府工作公开透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大额资金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招投标管理和标后监管,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行为。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八项规定”等各级各项纪律要求,着力营造清正廉洁的政务环境,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新的期盼,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拼搏奋进,为加快建设美好新明光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明光市 政府工作报告 明光市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