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3-05-09 17:25:04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1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合肥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

合肥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攻坚克难、奋力赶超,保持了“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深入推进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创新推动、县域突破等战略,全市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预计,全年生产总值超过3600亿元、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598亿元,实现增加值1490亿元、增长23%;财政收入达到623.8亿元、增长2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38.5亿元、增长21.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77亿元、增长26.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1亿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700元,分别增长15.5%16%以上。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领先,总量有望进位。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四大政策体系”,出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发展等意见,强化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推动产业在加速规模扩张中转型升级。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家电和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双双突破千亿大关,高新区、经开区在全国同类开发区排名分别升至第12位、第15位。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336亿元、增长41.3%,皖能合肥发电厂6号机组扩建等重大项目核准开建,联想(合肥)基地、日立新增3万台挖掘机等重大项目扎实推进,长安微车一期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成功获批国家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科技金融创新试点;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1家,新设各类研发平台117家,新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6家,基本建成“一中心三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900亿元、增长43%,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331亿元、增长75.9%,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公共安全等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更加强劲。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一批城市综合体、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项目相继开工,要素大市场加快建设;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签约入驻机构达到12家,杭州银行、东莞银行等来我市设立分行;数字动漫等新兴文化业态蓬勃发展,会展业档次得到新提升,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建成使用,全年举办第七届徽商大会暨第十一届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等大型展会160多场;旅游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年游客总接待量达到4494万人次、增长66%,实现旅游总收入382.9亿元、增长55%。设立市政府质量奖,新创中国驰名商标10件、安徽名牌产品30个。节能减排强力推进,全面完成省控目标。

(三)城市建设全面加强。突出交通先行,坚持生态优先,主城改造、新区开发、组团展开同步推进,城市功能和形象得到新提升。全年新建、续建大建设工程579项、总投资833亿元,完成311项。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日趋完善,新桥国际机场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合蚌客运专线基本建成,铁路北货场投入使用,合福客运专线、铁路枢纽南环线及高铁南站、合安高速“四改八”、机场高速、裕溪复线船闸、南淝河下游航道整治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合白路、合店路二期工程顺利完成,裕溪路、合作化南路、南北一号线等高架桥建成通车,包河大道和铜陵路高架、徽州大道与高铁衔接工程开工建设;“畅通一环”全线贯通,南二环改造全面完成,轨道交通一号线试验段土建工程完工。老城区加速改造升级,实施城中村和旧城改造项目39个;各组团产城一体建设取得新进展,滨湖新区建成区拓展到近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36万。市政公用设施加快建设,铺设污水管网307公里,改造排水设施2283处,启动王小郢、朱砖井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基本完成龙泉山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新增和更新城市公交车辆658台,六水厂一期工程全部建成,“川气东送”工程接入合肥,东方热电厂建成运营。城乡绿化大会战成效显著,全年新增城市园林绿地1.16万亩,完成农村植树造林16.9万亩、相当于过去五年的总和。空气质量保持稳定,优良天数超过300天。

(四)城乡统筹深入推进。出台了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规划纲要和试验区建设的总体方案、配套政策,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全年投入支农资金49.1亿元、增长30.9%,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对接联通加快步伐,新农村建设由示范引导向全面推进转变。大力推进“三化联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肥西县在全国百强县位次跃升4位,肥东县、长丰县在中部百强县排位分别前移2位、5位。全面开展村镇规划修编,推出《合肥市村庄建设规划导则》。以“三清”、“五改”、“五化”为重点,村庄整治任务基本完成;同步推进危房改造和清洁工程,改造危房1.3万户,农村环境进一步改善。农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养殖业产值达到179亿元,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到160个。坚持疏堵并举,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耕地保护连续13年实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和农村土地整治规范推进,360个项目全面完成,3个县(区)获国家级节约集约用地模范县(区)称号。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70座水库除险加固和60处饮水安全工程,修复水毁工程652处,新修渠道350公里、小型水源工程2306处,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等加快实施;完成县乡道路改造升级120公里、通村公路243公里、危桥加固改造43座。

(五)改革开放释放活力。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资产运营质量明显提升,国有资本收益收缴任务圆满完成。出台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意见,创新社有资产监管模式。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7878户。

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与国开行等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规范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新增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800亿元以上;鸿路钢构等6家企业上市首发,实现融资70亿元。招投标中心完成交易额700亿元,招投标“合肥模式”走向全国。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和国有艺术院团改革全面完成。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深化与跨国公司、央企、知名民企合作,组团赴日本及台湾、北京、上海等境内外重点区域招商推介,支持“合肥之友”打造海内外知名招商平台。全年新引进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大项目61个、三菱电机等世界500强企业3家;完成招商引资总量1700亿元、增长30%,其中,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增长16%。实现进出口总额120亿美元、增长20%。与美国哥伦布、日本久留米等国际友城深化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与广州市缔结友好城市。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全面提速,与皖北地区结对合作强力推进,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启动建设。

(六)群众生活明显改善。把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了33项民生工程,各级财政投入50亿元,3936个当年应竣工项目全部完成。建立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完善价格上涨与提高特困群体生活补助联动机制,物价总水平涨幅趋缓。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价稳定回归。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年市本级安排专项资金20.37亿元,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5.3万套,是上年的2.5倍。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建成8个创业孵化基地、32个农民工创业园、26个大学生创业园、46条创业街,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9.7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5%。社会保障进一步提标扩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全面推开;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城市低保第8次提标;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1010/月;四个城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3840/年;五保供养实现应保尽保、“两年一提标”;廉租住房保障条件进一步放宽,保障户数一次性增长74.1%。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示范性、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患者次均门诊费、住院费下降1/3以上。

(七)社会事业和谐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建设,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和协调性。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和“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市县(区)两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8000万元,新建幼儿园96所,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中小学31所,10个区县、134所学校开展结对合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保持“零障碍”入学。校安工程高质量推进,完成建设面积89万平方米。在国内编写首发《中小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读本》,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新亮点。高校化债工作全面完成,幼儿师范成功升格为专科学校,合肥学院新校区二期工程加快建设,职教基地入驻院校达到9所。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建成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合肥美术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成功承办第2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市第二人民医院新区、市妇幼保健院东区等相继开诊,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人口计生工作取得新成绩,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和总性别比两项指标趋于优化。参赛第七届全国城运会奖牌总数和总分创历届新高,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建设成效显著,23个重点项目有序推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基本全覆盖。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和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得到加强,治安防控体系更加严密,八类重大刑事案件发案率持续下降。文明创建有声有色,涌现出胡文传等一批道德模范;“文明交通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三车”整治实现常态化;封闭、环保、高效的生活垃圾收运新体系全面建立。严格落实责任制,大力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信访“千案攻坚”成效明显。“六五”普法全面启动,法律服务健康发展。民族宗教、人防民防、应急、防震减灾、对台、侨务、气象、统计、档案、地方志、保密、国防和后备力量、双拥、妇女儿童、未成年人保护、老龄人、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

去年18月,巢湖市、庐江县和合肥巢湖经开区在原地级巢湖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济发展迈上快车道,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得到大改善,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奠定了加速崛起的良好基础。8月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战略部署,全市上下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广大人民群众坚决拥护,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支持,圆满完成了各项区划调整任务。启动“八大工程”,巢湖综合治理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出台“十大支持政策”,开建“十大工程”,全力支持巢湖市、庐江县和合肥巢湖经开区加速发展,区域融合呈现喜人态势。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坚持科学、民主、依法行政,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出台《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全面推行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主动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全年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地方性法规6件,制定市政府规章4件,办结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133件、政协委员提案456件。厉行节约,“三公”支出保持“零增长”。加强行政监察,政务公开、政风评议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小金库”、公务用车等专项治理取得新进展。市本级预算执行、政府投资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扎实开展。强化政务服务,促进招商项目建设,规范涉企检查,建立便捷畅通的政民互通渠道,一批影响发展环境和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在宏观环境十分复杂的大背景下,我市各项工作争创一流,各项事业率先发展,荣获国家及省级各类表彰奖励210多项,特别是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跻身国家方阵,行政区划调整奠定了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幅员基础,合肥的建设与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锐意进取、顽强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奋战在各个领域、各个岗位的全市人民,向驻肥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中央驻肥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合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不高、发展相对不足仍然是现阶段最基本的市情和最大矛盾;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资金、土地等要素供求矛盾突出,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部分行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面临诸多困难;广大农村尤其是偏远乡村基础设施依然比较落后,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文化发展、社会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极少数机关工作人员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和工作方式不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政府自身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此,我们要下更大决心、用更大力气加以解决。

二、2012年形势任务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区划调整后在1.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面建设美好合肥的第一年;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下半年,我们还将迎来党的十八大召开。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我们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国家继续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支持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省委、省政府支持合肥在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基础上,打造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和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我们面临着难得机遇,更肩负着光荣使命。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宏观形势。受欧美主权债务危机等影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有效需求不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宏观经济环境总体偏紧,保持经济高位运行存在很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我们面对着激烈的区域竞争。当前,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特别是同类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大项目和高端人才等方面力度大、势头猛,实现争先进位需要加倍努力。

我们深刻认识到,无论是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的战略部署,积极回应广大人民的热切期盼,在新的起点上开创合肥建设与发展的崭新局面,还是应对趋紧的宏观环境和激烈的区域竞争,保持“十一五”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都是一场创造、一场攀登、一场拼搏!新的一年,是对我们精神状态、驾驭本领和工作作风的“大考之年”。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政策叠加和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充分发挥空间拓展的巨大潜能,全面释放多年集聚的内生动力,始终保持市党代会胜利召开激发的创业热情,就一定能跨越赶超,再创加速崛起的辉煌;就一定能逆势飞扬,再创弯道超越的奇迹;就一定能经受“大考”,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着力扩大有效投入,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主动调整转型,保持发展势头,实现争先进位,圆满完成本届政府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规划顺利实施增强后劲,为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夯实基础,为向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积蓄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综合考虑,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财政收入增长1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4%左右,群众安全感指数保持在90%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省控目标。

今年,要着力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运行调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密切关注宏观环境变化和调控政策走势,动态完善“四大政策体系”,及时出台扩大有效投入、加强要素保障等政策措施,确保经济平稳运行、高位增长。

扩大有效投入。突出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大基础设施、巢湖综合治理、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超50亿元、超百亿元重特大项目。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500亿元。安排专项支持资金,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和加强技改,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公用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加强“861”、“1346”行动计划重大项目调度,确保列入开工计划的项目尽快落地、新开工的项目按期建设。

拓宽融资渠道。把投资与融资结合起来,系统谋划筹资手段。积极推进与国开行等大型金融机构的全面战略合作,加大外国政府及世行、亚行等优惠贷款争取力度,探索引入境外人民币投资基金。加快政府融资平台退出和再认定工作,扩充资产,提升功能。启动土地储备中心、整治中心等新平台融资。实施“百家上市公司工程”,力争新增上市企业10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以大项目打捆等方式,吸引保险资金、产业基金、央企等加大投入。以BT等模式,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城市重大基础设施。

节约集约用地。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建设,力争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报批、中心城区用地报批改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调剂使用、征转分离试点等方面取得突破。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政策,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重点实施新桥国际机场周边、董铺和大房郢水库水源地、庐江汤池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争取肥东、庐江两县进入工矿废弃地复垦试点。合理利用撤区并乡、学校布局调整后的建设用地。大规模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出台促进存量建设用地升级改造等相关政策,有序实施一批“退二进三”改造项目。

服务企业发展。全面建立挂钩联系制度,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落实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搭建发展空间、产销对接和信贷融资等三大服务平台。完善企业用工登记和缺工报备制度,办好各类技能人才与岗位对接会。切实抓好电力迎峰度夏、度冬工作,确保企业生产需求。落实工业企业扩大产出奖励政策,促进企业扩大产能。完善出口加工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等平台功能,鼓励支持优势企业“走出去”,扩大产品出口,开展低成本收购重组,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

(二)加快扩张升级,大力建设现代产业基地

以四大开发区为主引擎,以五县市为主战场,以结构升级和布局优化为主攻方向,全面加快现代产业基地建设,力争打造2个新的千亿级产业。

整合优化产业布局。按照产业错位发展、布局集中集聚的原则,进一步明晰开发区、县市、城区产业发展定位,推进县区园区合作,加快形成梯度发展的产业空间布局。推进四大开发区扩容,支持有条件的省级开发区扩区。强化县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区工业园区转型,优化整合乡镇工业集聚区。

加快工业转型发展。瞄准全国省会工业十强目标,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战略,以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等为平台,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在制造业新一轮格局调整中实现工业大发展、大提升。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围绕打造电子信息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联想(合肥)基地、浪潮(合肥)云计算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围绕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加快京东方、彩虹、友达光电、海润光伏、晶澳太阳能、赛维LDK等一批重大项目及配套产业链建设;围绕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成长壮大,支持安凯新能源客车、芯硕半导体、量子通信等一批重点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加快优势制造业规模扩张和技术改造,积极推进江汽集团轿车二期、格力商用空调、美的中央空调、日立新增3万台挖掘机、天乾重工、泥河铁矿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实施高成长性企业培育计划,打造一批百亿企业和“小巨人”企业。

大力发展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导向,推进服务业大发展,为推动经济转型、提升城市功能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来我市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支机构,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滨湖新区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打造全国金融综合服务中心。筹建金融租赁、汽车金融公司,完善地方金融体系。抢抓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遇,集聚一批高水平规划、勘察、设计单位,形成创意产业发展新格局。依托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与国内外知名航空公司合作,加快组建合肥航空公司,大力实施新桥临空产业园、撮镇商贸物流开发区等一批重点物流项目。加强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加快电子商务、呼叫中心、服务外包示范载体等项目实施。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等展会功能,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品牌展会。优化商圈规划布局,统筹推进新老城区中央商务区和演艺、美食、休闲等特色商业街建设,加快推出一批高端综合体项目。高起点编制环巢湖旅游总体规划,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温泉资源开发,实施一批高水平、大体量的旅游项目,推进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制,建立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机制,深入开展重点排查和专项治理,加快一批重点工程建设,深化循环经济试点,积极开展能耗对标、合同能源管理试点等活动,全面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三)加大建设力度,提升中心城市功能

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为核心,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完善现代交通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框架。

全市域规划。按照“生态优先、中心提升、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特色彰显”的思路,加快制定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抓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统筹做好人口、资源、环境规划,完善规划管理体系,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按照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的要求,完善四个城区改造升级规划,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完善和城市管理提升。按照工业发展主引擎、创新发展新高地的要求,完善四大开发区总体规划,提高产城一体建设水平。按照新区建设示范区、城市形象新窗口的定位,完善滨湖新区总体规划,进一步拓展建设、提升品质、彰显特色。按照中心城区标准,完善肥东、肥西、长丰三县总体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品位;完善巢湖市总体规划,加快建设现代产业发展高地、全国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山川秀美的生态之城。按照新兴中心城市南部副中心的要求,完善庐江县总体规划,加快县城和以汤池为中心的旅游度假区建设。

大力度建设。完善调度机制,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推进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大建设。加快综合交通重点工程建设,建成启用新桥国际机场,大力实施铁路枢纽南环线及高铁南站、环巢湖大道、合马路、合肥港综合码头二期、巢湖船闸、裕溪船闸、中派河码头等工程建设,开建合六路、店埠河航道和合裕航道整治等工程,启动商合杭铁路和合安、合淮城际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完善中心城区骨干路网,开建城市轨道交通一号线、启动二号线,推进包河大道滨湖段、铜陵路高架、徽州大道与高铁南站衔接、高铁片区、淝河片区路网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加快阜阳北路高架、胜利路畅通、繁华大道东延等一批骨干道路建设。强化微循环交通改造,实施当涂支路、琅琊山路等一批支路和小街巷改造工程。加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龙河口引水工程,扩建六水厂,建设七水厂和巢湖三水厂,推进燃气应急调峰、供热管网连通、滨湖新区供热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皖能合肥发电厂6号机组扩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扩大支线公交覆盖面。

高水平管理。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推进园林、市政等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主体作用,完善网格化管理,构建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推进“智慧合肥”建设,整合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平台,加快建立全市地理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数字化、动态化、实时化管理水平。加大“文明交通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力度,推行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加强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校车保障和交通安全监管,继续推进“黑头车”整治,缓解“打的难”,确保道路交通安全通畅。完善物业管理制度,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大力控制和减少扬尘污染,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四)加强自主创新,提升转型发展能力

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平台,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力争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总数突破千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出台实施意见和配套措施,落实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放大试点工作效应。加快研发和中介服务机构入驻,完善“一中心三基地”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人才集聚功能,探索建立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运行模式。加快推进国家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和“新三板”试点,完善自主创新风险投资机制和政策支撑体系,实现科技金融结合新突破。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围绕重点产业实行分类指导,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实施力度,着力推进“五个一百计划”,全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100家以上,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检测中心等研发机构100家以上,实施重点研发项目100项以上,转化重点科技成果100项以上,通过新建一批院士、博士后工作站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100人以上。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政策,加快建立涵盖共性技术研发、技术转移与交易、科技资源共享、科技中介服务的成果转化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承接产业转移互动融合,吸引一批大企业、大集团研发总部迁入我市。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推进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院建设,强化政策激励,健全服务机制,实行公益性、开放式、实体化运作。

(五)统筹城乡发展,加快一体化进程

坚持“三化同步”,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施突破,推进城乡融合,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打造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典范。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高效规模农业,实施畜牧升级和水产跨越工程,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0万亩、规模养殖场100个。突出抓好巢湖市、庐江县农业结构调整,着力推进环巢湖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园区农业和休闲农业,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0万亩,创建一批省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双千亿”提升行动,加快实施合肥农产品国际物流园、农资物流园等项目,积极推进农产品“七对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工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强县域承载配套和服务功能,积极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在县域合理布局,鼓励支持城区大工业、大集团向县域转移和延伸。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加大中小城镇建设力度,培育一批新市镇,发展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和旅游名镇。实施工业发展总体方案,全面落实“十大支持政策”,加快建设“十大工程”,实现巢湖市、庐江县发展全面提速。

加快一体化试验区建设。以整村推进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统筹田、水、路、林、村等要素,整合各项支农投入,大规模推进“三个集中”,大力实施省市新农村示范村镇提升工程,加快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标准化农田10万亩,完成水库除险加固70座,解决28万人口饮水安全,新建、改建一批县乡公路。大力实施“清洁家园、美好乡村”工程,突出抓好偏远乡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提升省会农村形象。深化户籍管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等综合配套改革,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制度体系,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城市金融和工商资本大规模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格局。

(六)深化改革开放,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以更加宽阔的视野、更加超凡的胆识、更加创新的举措,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添和释放体制机制活力,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大力实施改革攻坚。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开放式改革,在国有资产和国有股权转让变现上取得新突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形成全民创业热潮,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深化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兴泰集团等综合性金融控股平台,加快科技农村商业银行增资扩股,推动担保、小贷、典当等地方金融组织规范发展。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构建绩效导向型公共财政。完善招投标管理体制,加快建成要素大市场,打造区域性现代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稳妥实施工商、质监等垂直管理部门体制下划调整工作。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管理机制,推行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经营管理模式。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人事考试制度。推进人防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地下空间。

大力提升开放水平。依托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拓宽渠道,创新方式,推动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完善《大项目招引导则》,改进招商引资绩效考评奖励办法,扎实开展“百名县处级领导干部大招商”活动,充分发挥“合肥之友”国际化招商平台作用。加强与央企、知名民企和跨国公司合作,举办一批境内外重点招商推介活动。全年招商引资2050亿元、增长21%,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亿美元、增长16%;四大开发区各引进一个投资5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打造人才发展高地。深化国际友城合作,积极筹办与韩国原州市结好十周年等庆典活动。以重大共建项目为抓手,推进合肥经济圈开放式发展,提升一体化水平。加强与省内外城市联动互动,强化与阜阳等地结对合作,加快阜阳合肥现代产业园区建设。

(七)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大投入为保障,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提升城市软实力,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性文化中心。

大力繁荣文化事业。以“五个一工程”为抓手,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集聚创作资源,推出一批文化精品,造就一支文化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队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批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启动市博物馆、规划馆等建设。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2131”工程建设,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4个、“农家书屋”520个和一批乡镇标准档案室。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认真承办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三书”比赛等重大文化活动。深入挖掘、保护和弘扬环巢湖历史文化资源。完成第二轮《合肥市志》修编。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改善文化市场管理。制定文化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

加快壮大文化产业。大力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做大做强报业、广电、演艺等文化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一批专精新特中小型文化企业,加快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加强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一批全国重点动漫企业,努力推出一批全国动漫精品工程,力争年动漫产量超过3万分钟。积极筹建国际影视制作基地,加快推进多功能电视塔、“东方田园”湿地公园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兴业态,催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意产品,抢占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

全面加强文明创建。巩固和扩大文明创建成果,在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实施攻坚突破,提升城市公共文明指数,力争在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迈出更大步伐。以提升市民素质为核心,弘扬“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加强学习型城市建设,开展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健全城市公共文明宣传教育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加强文明单位创建管理,实施未成年人“五大德育工程”,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进城乡文明共建,完善责任认管、考核评价制度,提高文明创建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程度。完善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加强主流文化网络传播,提高全社会文明办网水平。

(八)加强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宜业环境

以“水”、“绿”、“山”为主要载体,坚持巢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一体化,大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全面展现青山碧水蓝天的生态美景。

做好“水文章”。按照“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要求,大力实施环巢湖生态修复、防洪保安等“八大工程”。坚持“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的理念,加快推进“引江济巢”等一批重大工程,启动兆西河整治等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南淝河下游、唐桥河、二十埠河上游、十五里河等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加快王小郢、巢湖污水处理厂等提标技改,适时开建陶冲湖、十五里河二期污水处理厂,加大流域内企业排放治理力度。多措并举,加强巢湖面源污染治理。

做足“绿文章”。围绕建设“森林合肥”,实施城乡绿化工程,全年完成农村植树造林20万亩,新增城市园林绿地1万亩。以水源地保护区、江淮分水岭脊线区域、巢湖边岸等为重点,加大集中绿化造林力度。继续实施机场、合安、绕城、合淮阜等高速公路生态廊道建设,完善主要出城口道路绿化。推进方兴湖、三十岗湿地等一批新公园建设,扩建植物园,提升匡河沿线、瑶海公园、大蜀山森林公园绿化水平。

做美“山文章”。加强规划,完善设施,大力提升紫蓬山、四顶山、冶父山、姥山、银屏山等生态、旅游功能。加大矿山整治和生态修复力度,重点做好巢湖市、庐江县矿山有序开发、综合整治及矿山废弃地、废弃宕口的生态修复,治理破损山体,推进平整复绿。

(九)大力改善民生,加快幸福合肥建设

坚持富民优先导向,以33项民生工程为抓手,加大新增财力倾斜力度,积极推进社会建设,让全市人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幸福感。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推进就业提升、创业富民、民生普惠、财富增值“四大工程”,提高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转移性、财产性“四项收入”。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进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发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适时建立政府价格调节基金,加大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直补力度。

切实抓好创业就业和社会保障。扎实推进国家级创业城市建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2万个。全面落实城乡低保提标及五保供养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继续做好被征地农民等养老保障工作,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进一步完善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和在肥高校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全面实现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并轨。进一步提高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待遇,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大规模实施城乡安居提升工程。实施“五大工程”,加快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规模推进城中村和旧城改造,以十五里河中段、铁路南站、城市森林公园等区域为重点,实施城中村改造18个、9761户,实施旧城改造20个、7901户。大规模推进棚户区改造,按照先建后拆、统建统拆的原则,改造棚户区56个、2.2万户,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部完成二环内棚户区改造。大规模推进老旧小区整治,按照完善设施、提升品位、优化环境的要求,完成33个、1.92万户改造任务。大规模推进农村危房改造,采取修缮加固、原址重建、集中迁建等方式,高质量完成1.5万户危房改造任务。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房建设,提升配套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加强质量监管,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7万套。严格执行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鼓励支持中小房型、中低价位的普通商品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改革试点,全面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城区幼儿园56所,加大农村幼儿园建设支持力度。优化中小学布局,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建8所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启动合肥七中新校区建设,全面完成校安工程建设任务。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整合职教资源,加快职教基地建设,启动幼儿师专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支持服务中央、省在肥高校发展,加快合肥学院、巢湖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争创一批国家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加强疾病防控,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积极建设健康城市、争创卫生城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全力办好亚洲轮滑锦标赛、市第十届运动会。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快全国首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试点,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社会和居家养老工作服务网络。加强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认真做好优抚安置、军休服务和军供保障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完善政府与同级工会联席会议等制度,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统计、气象、防震减灾、保密、社科等工作,推动残疾人、慈善事业加快发展。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以体系和制度建设为核心,以人员、房屋、行业、组织管理为重点,以项目为抓手,加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建设。完善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功能,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创新孵化园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作用。深入创建“平安合肥”,加强“天网工程”建设,加快建立数字化、全时空、立体式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切实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进一步落实信访责任制,完善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和下行联合接访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继续抓好隐患排查整治及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生产态势平稳。推进国家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六五”普法规划,加快建设“法治合肥”。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复杂的经济形势、繁重的发展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要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开拓创新能力。坚持把合肥发展置于全国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放在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中来推进、融入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来实现,在敢闯敢试中探索新路、破解难题。坚持解放思想、见贤思齐,在学习先进中抬高标杆,在找准差距中明确方向,不断加快跨越赶超步伐。注重战略思维,加强顶层设计,努力做到抢抓机遇先人一步,改革创新早人一拍,扩大开放高人一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开放式研究,加强政策储备,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设立政府工作创新奖,鼓励县(市)区和市直部门用好用活各项试点赋予的“先行先试权”,不断推出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创新之作。

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牢记根本宗旨,当好人民公仆,尽心尽力为群众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发展服务。深入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凡是事关群众利益的事,用心办、细心办、耐心办,让人民满意;凡是事关群众安全的事,见事早、行动快、解决好,保一方平安。以建设项目审批等为重点,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和优化审批流程,推进“节点式”管理。完善“12345”政府服务热线、政民直通车及市长信箱的整合,形成覆盖全市、资源共享、便捷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继续深入推进“效能革命”,完善目标管理,严格绩效考评,加大明察暗访力度,强化行政问责,切实增强工作的执行力、推进力和落实力。

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坚持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确保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坚持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通报政情和邀请人大代表列席政府常务会制度,切实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质量,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认真贯彻执行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立法质量。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行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制度。深化政务公开,建立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批前批后公示”制度,推进网络问政常态化、制度化。加强行政调解工作体系建设,完善行政复议调解机制。加大法律援助力度,维护困难群众合法权益。

进一步提高拒腐防变能力。认真执行《廉政准则》,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城市建设领域公共权力监管“合肥模式”向其他领域和基层延伸,形成以制度管人、管权、管钱、管事的长效机制。加强财政资金、重大项目、民生工程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开展违法转包工程、违法建设、违法经营专项治理。完善反腐倡廉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做好反腐倡廉建设巡查工作,严查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腐败。深入推动节约型机关建设,完善公务消费和公务接待制度,切实精简会议和文件。规范、清理涉企收费,推行基本建设项目收费“一表制”。完善公务员教育培训、选调交流、激励约束机制,提升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全体政府工作人员一定要务实勤勉、公正廉洁,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各位代表!壮美新蓝图已经绘就,壮阔新航程正在扬帆。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科学发展大旗,继往开来,奋勇前进,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合肥市 政府工作报告 合肥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