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县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

时间:2023-05-10 13:20: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绩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西盟县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西盟县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版】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绩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是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县十一届人民政府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县人民政府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围绕美丽西盟建设目标,始终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依靠全县各族人民,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全面推进政府各项工作,实现了第十一届人民政府工作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全县实现生产总值(现价)78683万元,增长13.3%(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874万元,增长7.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514万元,增长24.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7295万元,增长12.3%。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418万元,增长20.2%。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3829万元,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4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806元,增长20.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9.8万元,增长13.8%。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1657.9万元,增长49.1%。单位GDP能耗下降2.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37亿元,比年初增加1.45亿元,增长10.4%;各项贷款余额5.6亿元,比年初增加8689万元,增长18.2%。保险业完成业务收入1563.6万元,增长2%;理赔支出438.7万元,增长14.8%。较好地完成了县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二)“三农”工作富有成效

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全年粮豆作物播种面积23.8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4100万公斤,增长2.2%。秋冬农业开发亮点纷呈,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开发7.3万亩,增长24.8%。抓好“菜篮子”工程建设,完成100亩特色养生蔬菜基地和100亩标准化淡水养鱼项目建设。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能繁母猪保险工作。全县生猪存栏55167头,增长11.6%;出栏45992头,增长5.5%。大牲畜存栏17548头,减少4.2%;出栏5584头,增长9.7%。禽蛋产量311吨,增长91.3%;肉类总产量3947吨,增长6%。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现价)44555万元,增长7.4%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实施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兴地睦边”农田整治项目,整治和开发土地2.27万亩。完成南康河勐梭坝段河道治理工程和嘎娄河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成“五小水利”建设310件。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36件,解决60003598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认真组织实施各项扶贫项目。岳宋乡整乡推进项目通过市级验收。实施8个村70个村民小组省级重点村项目,完成投资1050万元。完成扶贫安居、易地搬迁民房建设370户。实施8个财政扶贫奖补资金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投资892.37万元。完成上海对口帮扶的产业项目和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投资879万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000万元,贴息150万元。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坚持投资拉动、项目带动战略,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在建项目44项,形成固定资产投资66548万元,增长43%。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15.85公里,启动8个建制村通村硬化项目建设。永不落中型水库开工建设,班岳小(一)型水库建设有序推进。南康河二级电站实现并网发电。继续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电网安全和供电能力不断提高。同时,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环保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四)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突破

农特产业不断发展。以全省开展“产业建设年”活动为契机,重点推动“八个一”特色产业,扎实抓好特色产品产业体系建设。组建冬瓜猪养殖协会4个,引进冬瓜猪加工企业1家,完成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3个。西盟米荞种植面积2.7万亩,产量155.2万公斤,增长4.6%。全县橡胶面积24万亩,开割8.4万亩,产量730万公斤。全面完成生态茶园覆荫树种植,建设标准茶叶初制所4个,着力抓好茶产品开发及商标注册工作,实现茶叶产量2373吨。累计种植咖啡1.5万亩,产量450吨。新植甘蔗1.01万亩,累计种植核桃1.27万亩。稳步实施造林项目,造林3.49万亩。开展“佤王酒”试生产工作。引进普洱鸿森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种植红豆杉3500亩。重点扶持云南安得利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展石斛、天麻、重楼等名贵中药材的林下种植,累计完成投资5000万元。

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坚持民族文化兴县战略,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打造“狂欢佤部落”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推进国家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坚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同步发展。积极选派县民族文化工作队参加国家、省、市各类大型文艺展演,原生态歌舞剧《狂欢佤部落》、《木鼓•甩发舞》等文艺作品取得较好反响。电影《阿佤山》在第五届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荣获“优秀原创故事片奖”、“最佳民族电影”2个奖项,民族文化魅力得到彰显。启动岳宋永老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成功举办2013年中国佤族木鼓节、新米节、拉祜族葫芦节等系列活动。开展民族服饰设计评选、展示活动和旅游商品设计征集活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通过努力,我县被列为全省第一批20个旅游型城市综合体建设县。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46万人次,增长48.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3亿元,增长37.24%

(五)城乡发展呈现新变化

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坚持以特色城镇化建设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把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统筹推进、协调发展。完成全县村庄规划、县城近期规划和《西盟县城总体规划(20132030年)》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完成勐卡、中课、新厂、翁嘎科集镇规划编制工作。调整完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加快县城风貌改造提升工程,启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程。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整治同步推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质品位进一步提升,荣获“中国最美风景县云南10佳”称号。勐梭镇土地征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共征收土地1577.78亩,兑付征地补偿金5341.15万元。扎实开展“农转城”工作,全县累计7568人转为城镇居民,城镇化率24.86%

“美丽村寨”建设有序推进。积极推进生态移民工程,勐梭镇里拉村东府村民小组生态移民示范点建设顺利实施。整合资金实施马散村永俄组、班母村二组及窝笼村六组“美丽村寨”建设。博航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荣获“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称号。勐卡镇马散村被列入全国“美丽乡村”建设名录。

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和保护生态系统,认真落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政策、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和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强化各项营造林和森林城市建设,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强资源保护和利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西盟县生态建设规划(20132020年)》编制工作有序推进。完成博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项目。勐梭村、班母村、里拉村、秧落村被命名为普洱市生态村。加大环境监测和整治力度,圆满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指标任务。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80%以上。推进草原生态奖补机制建设。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生态环境质量有较大提升。

(六)改革开放深入推进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始终把改革开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供销合作社“二次创业”、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等各项改革。累计组建51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办理土地流转7800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顺利开通省、市、县三级联动网上投资项目并联审批系统。规范林权抵押贷款审批程序,办理林权抵押贷款3619981.1亩,贷款3093.5万元。教育综合改革有序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启动并稳步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标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医疗保障能力得到加强。完成中课、新厂、翁嘎科撤乡设镇工作。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坚定不移实施招商引资战略,强化招商引资服务,加强与省内外实力强大企业的交流合作,加大招商项目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参加2013年中国南亚博览会暨昆明交易会、普洱茶节交易会,签约项目3项,签约资金7.2亿元。全年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5个;各类招商引资项目累计完成投资5.5亿元,增长10%。加强对外交往与合作,积极开展对外华文教育,建立警务合作机制,促进中缅睦邻友好关系。加强侨务工作,切实维护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恢复岳宋183通道通关业务。

(七)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健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制定出台全县教育教学工作奖励办法,共奖励教师20名、高中毕业生92名,兑现奖金180余万元。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遗留问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绩效工资制度,全县教育教学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加快推进校安工程建设,完成教师周转房、农村初中改造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新增校舍建筑面积12222平方米,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全县高考上线率达99.48%,“三校生”上线率达98.55%,再创历史新高。学前教育普及步伐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卫生保障和计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认真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11%,共支付基金1890.08万元,受益15.88万人次,报销比例不断提高,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效缓解。抓好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县人民医院医技楼和“120”急救中心投入使用,建设完成县卫生监督所、3个乡镇卫生院和3个村卫生室业务用房,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积极探索便民服务措施、医疗机构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和多元化办医格局,县人民医院“二级乙等”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评审。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执法监督、爱卫工作进一步加强。省级药品安全示范县通过验收。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推进优生优育,持续稳定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生育率92.81%,优选节育率76.5%,人口出生率11.37‰,人口自然增长率5‰。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顺利推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切实关注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困难和问题。新增城镇就业328人、再就业50人,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发放养老金1390万元。认真落实各项民生保障政策,严格执行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救灾救济、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孤儿救助等贫困群众救助制度,实现了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资金的社会化便民发放,全年发放各种救助救济金8102.3万元,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始终坚持勤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注重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全县住房公积金累计余额1.17亿元。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移动电话用户达7.9万人,私人拥有汽车达2634辆。安装第一批直播卫星“户户通”7900套,农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不断丰富。农村危旧房改造及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有序推进,累计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548套、改造农村危旧房7260户,广大农村住房的抗震性能得到有效提升。

(八)民主法治和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认真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各项决定决议,依法向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认真听取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的意见,提请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2件,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6件。积极支持县政协全面履行职能,办理政协委员提案87件。认真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出台《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自治条例实施办法》。积极支持法院、检察院工作,广泛听取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残联、工商联、科协、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建议。“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县成效明显。村民、居民自治深入开展,政务、村务公开不断完善。监察、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进一步加强。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平安建设各项工作深入推进。扎实开展第三轮禁毒防艾工作。深入开展“四群、三深入、七到户”活动,健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及时排查调处一批疑难信访问题。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防灾减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县城建设及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人防、民兵预备役、统一战线等工作得到加强,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深入推进。保密、档案、气象、地震、老龄、邮政、通信、工商、税务、质量技术监督、县志等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全县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社会治安满意率、平安创建知晓率和公众安全感综合指数不断提高。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相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政府工作方法,实行现场观摩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公务用车管理等相关规定,切实改进会风文风,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扎实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健全完善风险预警和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加大纠风治乱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行为。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积极参与“干部素质提升年”活动,实现干部培训教育常态化。加大对重点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力度,核减工程投资金额1786.99万元,阳光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建设成效明显。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的一年,我们竭尽财力保发展、想方设法争项目、规范制度促推进、群策群力抓落实,政府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些成绩和进步,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奋战在全县各条战线上的人民群众和广大干部职工,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驻西军警部队官兵,向离退休老同志及所有关心、支持西盟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和作用不明显;中心城镇功能不够完善,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筹措难、落地难的瓶颈尚未有效破解;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问题备受关注;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发展环境不优,行政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坚持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突出重点、励精图治,扎实做好2014年各项工作

2014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也是加快美丽西盟建设的关键一年。按照县委十一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中央农村工作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省委九届七次全会、市委三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围绕建设“绿色西盟、生态家园、活力佤山、和谐边陲”,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妙曼之源·最美佤山”,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群众,锐意进取,改革创新,为加快建设美丽西盟而努力奋斗!

今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11%;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15%;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10%;边贸进出口总额增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GDP能耗下降2.6%

为确保上述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9个方面的工作。

(一)更加注重在“三农”工作中促进农村综合发展

抓好农业综合发展。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全面兑现各种农业补贴。坚持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领导,确保粮食安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实用科技推广,抓好以良种推广为核心的科技措施,推广“两杂”良种18万公斤以上,使全县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保持在22万亩以上,实施高产创建5万亩,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争取完成410件“五小水利”工程,完成2.56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解决8000人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积极扶持并扩大蔬菜、生猪、牛羊肉、水产品等标准化生产规模,确保菜篮子供应。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草原家庭承包、能繁母猪补贴和保险政策,稳步发展畜牧业。加大林下资源开发和投入力度,促进林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林农增收。

深入推进扶贫攻坚。坚持把解决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贫困群众的自身素质和增强产业发展能力相结合,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组织实施9个省级重点村、9个行政村整村推进、250户专项安居和13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以及上海对口帮扶等扶贫项目,加快推进生态移民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组织实施勐梭镇“整乡推进”项目,抓好特色村寨建设。继续整合资金,强化农村基础建设,加快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完善部门挂钩扶贫工作机制,切实解决好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发展问题。

推进“美丽村寨”建设。围绕“美丽村寨”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村庄规划,制定出台乡镇规划管理办法,实现“在规划圈子里建房屋、在设计图集里选户型”,有计划地投入人力、物力、财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加快推进“美丽村寨”建设。全力抓好马散村、勐梭村、班母村、秧落村“美丽乡村”项目建设。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农村产业发展扶持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努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通过绿化美化、民房改造、改水改厕等工程,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努力创造良好的村边环境、村内环境和家居环境。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倡导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强化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逐步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

(二)更加注重在产业发展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继续打好“绿色、生态、特色”三张牌,充分利用西盟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抓好特色产业发展。

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围绕“八个一”特色产业,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加快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巩固5.2万亩的茶园面积;加强胶园管理,改造低产胶园;合理布局甘蔗、咖啡产业,新增甘蔗面积5000亩,改造提升咖啡园6000亩;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扩大冬瓜猪养殖规模,标准化养殖冬瓜猪2.5万头;建设高标准西盟米荞原粮生产基地,力争种植面积达3万亩以上。在确保特色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基础上,加快引进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大户,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转变传统的分散经营模式,提高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竹产业发展,完成勃氏甜龙竹种植5000亩。推进仓储物流业发展,加快冷库建设,为农副产品周转提供保障。努力推动2个农业庄园建设,带动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标准化、产业化、集约化农业转变进程,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

推进水电、矿产业开发。立足水能资源优势,加快水利水电开发力度。坚持水电开发竞争择优的原则,为水电企业健康发展营造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水电产业稳健、快速发展。依法开展库区林地使用的审查和报批工作,加快水利水电项目建设进程。切实服务好、督促好南康河二级电站正常运行,力争开工建设新厂河二级电站和南丙河电站,着力将水能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加快县内矿藏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充分利用境外矿藏资源优势,积极协调推进通关便利化工作,不断增强边境通道活力,带动延边经济健康发展;支持和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县内投资办厂,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通过优势资源开发,助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群众改善就业、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生活水平。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城市风貌改造提升工程和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完成旅游型城市综合体规划;加快勐梭龙潭、龙摩爷圣地、木依吉神谷、里坎瀑布等县城周边景区(点)的改造提升,建立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夯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打造以“美丽村寨”为依托的乡村旅游新线路。建立跟踪问效专项工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紧盯工作进度,争创国家AAAA级景区。进一步理顺景区管理体制机制,成立旅游景区运营管理公司,培养懂管理、会经营的人才。切实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投资环境,加快东软集团“熙康云舍”项目进度,争取实施小龙潭区域综合开发项目。大力开发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文化旅游品牌与特色产品的联动营销。创新方法方式,继续办好各项节庆活动,加大文化旅游宣传力度,努力实现旅游接待总人数及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以上。

(三)更加注重在项目建设中增强发展后劲

坚定不移地把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力争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8.1亿元以上。

狠抓项目储备工作。认真研究国家投资导向,注重项目论证、申报、储备工作,切实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经费投入力度。结合西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认真开展项目调研和市场分析,严格按照项目审批要求,高标准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重点在交通、能源、农田水利、城镇、民族文化、社会事业等领域储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抓好建制村通村硬化项目、南康河桥至183通道公路、南新公路(募西线K58000至新厂镇政府)、西盟至沧源二级公路、东朗河水库、南布河电站、勐梭镇幼儿园、中央财政农田水利重点县、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县等项目前期工作。

重点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完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及时解决土地、资金等影响项目推进的制约因素,不断提高项目保障能力;建立重要工作和重大建设项目承诺制,落实领导干部包抓项目工作责任制,通过灵活多样的督查督办机制和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增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抓项目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推进项目迅速落地开工,及早投产达效。抓好永不落中型水库、班岳小(一)型水库、水生态文明城市、岳宋乡政府至183通道公路、新厂镇通乡油路、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争取完成8个建制村通村硬化项目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项目,推进“兴地睦边”土地整治工程和占补平衡项目。抓好生态移民工程、“五小水利”、县人民医院门诊楼等在建项目的实施。

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规划,抓好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及环境评价、地质灾害评估等工作。认真总结勐梭土地收储工作经验,尽快组建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积极推进产业园区土地收储工作。学习借鉴县外工业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园区建设工作机制,不断改进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入园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坚持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立足当前、放眼长远,适度超前抓好园区内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筹备组建工业园区开发投资公司,积极做好园区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大企业、优项目和各种资金投资开发建设园区,实现以园招商,以商建园。

抓实招商引资工作。紧密结合西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认真研究招商引资政策,科学制定招商引资计划,充实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积极参与省内外各类项目推介活动,充分利用木鼓节等节庆活动开展项目推介宣传工作。进一步改善招商环境,研究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采取给政策、引路子、强服务等措施,明确乡(镇)、部门招商引资任务,调动全民招商引资积极性,创造条件吸引企业落户。加强招商引资项目跟踪服务,推行“县级领导负责协调、部门全程跟踪联系和服务、督查室抓督促落实”的招商工作责任制;坚持服务与监管并重原则,积极探索建立项目退出机制,在做好服务的同时,加大对投资方履约行为的监管,提高合同履约率、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全年力争引进县外资金6亿元以上。

(四)更加注重在弘扬民族文化中提升阿佤文化知名度

夯实民族文化发展基础。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素质教育培训体系,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文化传承的质量。加快推进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支持、引导和鼓励群众广泛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今年起,各乡(镇)每年至少新增1支民族文化宣传队,强化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不断夯实民族文化发展基础。

挖掘保护弘扬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建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申报工作力度,积极扶持少数民族优秀民间艺人和濒危文化项目传承人,加强对珍贵、濒临灭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的征集、收藏和保存,逐步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资料库。积极收集整理一批民间歌谣,探索一条挖掘、抢救、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新途径。

大力宣传推介阿佤文化。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借助电视、报刊、网络、交通等媒介,创新宣传方式,不断增强阿佤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树立和强化精品文艺意识,努力编创一批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文艺作品。继续提升、打造原生态歌舞剧《佤部落》,全力做好赴国家大剧院演出和全国巡演各项工作,使阿佤文化走出云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五)更加注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加快城镇化建设

加快特色县城打造。围绕打造“佤部落”城市品牌的目标,积极构建集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公寓住宅、综合娱乐五大核心功能于一体的旅游型城市综合体,尽快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加快已征收土地的报批,做好勐梭村预留建设用地划拨等工作,严把土地开发利用准入关。尽快启动东城区已征收土地前期开发工作,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功能不断完善、品质不断提升。紧抓建设水生态示范县的有利时机,加快实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力争年内完成城市水体景观一期工程,继续推进西城区民族风貌改造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公共环境建设,做好天然气站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搞好“两污”工程收尾工作,争取通过上级验收。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城市管理。深入开展县城综合整治,实施精细化管理、组团式服务,重点整治交通秩序、市容市貌、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不断改善县城面貌,切实巩固提升市级文明县城创建成果。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城市综合执法职能部门的作用,按照统一协调、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统一执法的总要求,积极探索“大联动、大联勤”执法工作新机制,强化综合执法能力,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城市管理格局,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努力打造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秩序良好、最宜人居的城市环境。

加快小城镇建设。做好林业总体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衔接工作,因地制宜,彰显特色,力争完成乡(镇)集镇规划修编。加快以勐卡、中课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完善小城镇道路交通、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力争每个小城镇建成1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城镇街区,充分发挥小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认真开展“农转城”工作,完成转户2500人,不断提高城镇化率。

(六)更加注重在社会事业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继续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取得新进展,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突出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突出科学技术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加大科普宣传、技术培训和科技下乡力度。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整合优质资源,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继续完善教育激励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创先争优的积极性。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高中教育和学前教育,结合县情发展职业教育。优化校园环境,做好学校安全工作。

抓好医疗卫生和人口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稳步推进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管理,积极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和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改进医德医风,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巩固提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的成果,新农合报销比例在原基础上提高5%,报销封顶线提高至15万元。切实保障群众医疗救治权益。抓好重大疾病和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提高应对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省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及保障措施,继续做好出生缺陷干预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推进文化体育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全面落实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做好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开展百场“文化大篷车”下乡活动,加快电影公共服务建设,完成400余场电影放映任务。认真抓好县级文化馆评估定级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活动,促进全民健身。做好中央、云南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争取完成《中国少数民族大辞典·拉祜族卷》、《滇西边境县研究书系·西盟卷》编纂及第二轮《县志》续修工作。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挖掘就业岗位,扩大就业再就业,努力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重点解决农村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士兵、随军家属和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和其他有创业能力的个人自主创业。重视外出返乡人员就业,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广开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待业青年实现就业。引导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加大力度落实“贷免扶补”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使更多的待业人员实现就业。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继续推进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努力做好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征缴扩面工作,扩大城镇职工“五大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覆盖面。加强劳动执法监察,规范用工行为,落实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和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机制,结合东城开发,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发展和社会保障问题。认真落实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为重点的各项救助政策,不断完善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补贴、司法援助、社会互助等制度,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抓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完成50套廉租住房和300套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任务,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七)更加注重在法制建设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全力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管理和治理水平。完善公共决策社会公示制度和公众听证制度,畅通群众知情和诉求渠道,真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鼓励各行业、各领域创新社会管理和治理举措,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道路交通、建筑施工领域、非煤矿山及工矿商贸企业的安全监管,做好消防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健全应急处置和救援管理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化平安创建活动,狠抓禁毒防艾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决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深入开展边境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推进平安边境和法治边关创建活动。加强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坚持联防联训,加强边境管控,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支持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坚持和完善政务、村务公开。加强民族宗教工作,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继续抓好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

(八)更加注重在改革创新中凝聚正能量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探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发展多种形式,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评审,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融资平台,促进融资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抓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设立政府人才奖和创业奖,鼓励人才扎根边疆,支持社会创业并带动就业。

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牢固树立依法用地、节约用地意识,严查土地违法行为;坚持深度开发,用足用活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相关政策,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建立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形成市场化、多元化和社会化的投融资渠道。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创新项目融资方式,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引导民营经济发展,积极为民营企业创业和发展提供服务。

进一步抓好增收节支。着力培植财源,确保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5%。依法加强税收征管,深入推进综合治税。规范和加强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重点抓好资源性非税收入的征缴,增加政府可用财力。加大对重点经济领域、重点投资项目、重点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科学理财水平。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集中财力保运转、保民生、保重点。

(九)更加注重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实现绿色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创建生态示范县为契机,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绿色西盟”、“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建设和保护生态系统,实施勐梭村、班母村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工程,着力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强化资源林政管理、森林病虫害防治、公益林管护;巩固提升退耕还林成果,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强化天然林、水源林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搞好造林绿化,提升森林城市建设,完成5000亩植树造林和5000亩低效林改造。认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争取建立生物多样性监测、评价和预警机制。做好中小河流治理、矿区生态恢复等项目申报立项,实施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加强森林防火能力建设,加大捕杀野生动物打击力度,着力构建边境生态安全屏障。

推进绿色环保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发展清洁节能产业,强化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抓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排和监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农村环境综合连片整治项目储备力度,加强地表水、地下水、生活饮用水、空气质量、环境卫生等监测管理,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制度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强化重点环保项目监管,确保县城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市政配套环保设施正常运行。加强环境宣教工作,不断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落实“公共场所禁烟”的有关规定,开展“绿色健康生活天天行”活动,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三、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各位代表、同志们!新的形势、新的目标,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全力建设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不辜负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一)坚持人民至上,建设为民政府。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谋福祉是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应尽的职责。我们将继续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把为民造福当作最大政绩,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牢固树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努力让西盟各族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自觉接受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加大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力度。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快政务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加强政务信息公开、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进一步探索规范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重大事项公开运作机制,构建一条龙、一站式、公开透明的行政服务体系。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行机制,不断增强政府的凝聚力、创新力和执行力。

(三)坚持转变作风,建设务实政府。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和省委、市委、县委的具体要求,以“干部作风转变年”为主题,切实“下基层、听民声、解难题、办实事”,做到决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能力在一线检验。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提高政府执行能力,对重要工作、重点项目、民生实事,做到明确责任,限时完成,以真抓实干、只争朝夕的工作作风推动工作落实。加大行政问责力度,严格实行责任追究。

(四)坚持勤俭节约,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有关规定,严格规范公务接待,狠刹“吃喝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确保实现党政机关“三公”经费比上年有所下降。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加强对财政资金、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努力打造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同志们,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跨越,是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盼、历史的责任。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凝聚全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务实创新,为实现佤山各族人民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政府工作报告 西盟县 西盟县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