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林业发展带动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时间:2023-05-31 10:55:03 脱贫攻坚 浏览次数:

关于我市林业发展带动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调研报告榆林市政协为了贯彻落实四届五次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推进新时期林业和草原工作高质量发展。七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我市林业发展带动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调研报告,供大家参考。

关于我市林业发展带动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林业发展带动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调研报告


榆林市政协


为了贯彻落实四届五次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推进新时期林业和草原工作高质量发展。七月下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部分政协委员深入我市南部县区,就四大区域林业发展带动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林业和草原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248万亩,林木覆盖率由2000年的25%提高到34.8%,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治理,年降水量由380毫米增长至580毫米。年沙尘暴由近30次降到基本没有。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优良空气天数达到285天以上,连年位居全省前三,治沙造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阶段性成就。

(一)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扩展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初步形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北部风沙区建成总长1500公里,造林175万亩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块。仅本世纪的20年间,我市新建常绿针叶林180万亩,完成“万亩连接工程”52片,全市防沙治沙的质量和水准大大提高。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环境持续好转,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恢复,动植物种群与数量不断丰富,全市现有野生植物470种,新引进栽培绿化植物90多种。有国家Ⅰ、Ⅱ级保护野生动物37种,省级保护野生动物11种,各类古树名木2221株,建立了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省级各1处,市级、县级各2处;湿地面积69万亩,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同时,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遵循“以人为本、身边增绿”的原则实施城市绿化工程,在城郊建成长100多公里、宽1-10公里的环榆林城生态圈。建成了榆林沙地森林公园及神木两山、靖边五台等16个城郊森林公园,打造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沙漠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及铁路沿线、河流沿岸、水库周边建成绿色长廊1800多公里。林业治污减霾、碳汇释氧功能显著增强,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二)经济效益显著增加。根据我市环境承载能力和自然条件,在主抓红枣主导产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核桃、山地苹果等经济林,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目前,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达348万亩,初步架构起红枣、“两杏”、核桃、山地苹果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形成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建立起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在北部风沙区建设长柄扁桃基地,与高等院校联合进行丰产栽培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已成功研发了长柄扁桃食用油等产品。积极开展樱桃、油用牡丹、树莓、花椒等经济林引种栽植试验,取得很好的效果,林下养殖、药材种植、生态旅游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在各项林业工程的带动下,苗木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全市育苗面积达10万亩,年产各类苗木8亿多株,苗木花卉产值达20多亿元。广泛开展的造林绿化工程为广大农民提供大量的劳动岗位,群众通过参与造林护林,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生态旅游项目,增加收入5亿多元,农民人均增收1900多元,生态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

(三)社会效益稳步提高。防沙治沙使沙区自然环境大为改观,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为全市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发挥着良好的生态屏障作用,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支撑和保障作用。全市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由过去“三翻五种,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在防护林屏障的庇护下,榆林成为全省马铃薯第一大市、第二大“粮仓”;羊子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实现了“林茂粮丰牧发经繁”,促进了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全市资源开采企业积极履行义务职责,对各自的办公区域、厂区矿区、职工生活区及厂矿周围进行绿化;各类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积极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榆阳区发掘杏树生态文化内涵,每年春、夏、秋季分别举办杏花文化节、杏果采摘体验季和红叶文化活动,着力开发以杏花、杏果、杏叶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旅游产品,逐渐成为人们追求品质生活和亲近自然的主要内容。沿黄各县举办红枣采摘体验活动,引导人们亲近自然、感受生活,极大地提升了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生态脱贫成效显著。脱贫攻坚以来,榆林市按照“项目带动、产业引领、保证重点、全面推进”和“一抓两落实三推进”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生态脱贫攻坚。2015年至2019年,累计投入生态脱贫资金28872.18万元。其中,兑付生态护林员工资4180.3114万元,兑现贫困人口生态效益补偿资金7551.33万元,落实贫困户实施退耕还林工程资金5110.4214万元,兑现开放“五个一批”工程资金311.09万元,重点造林工程发放贫困人口劳务工资660.7471万元,投入贫困村或贫困户特色林果经济基地建设资金5338.586万元、贫困村美丽乡村建设投资5514.6933万元、定点帮扶贫困村资金205万元。

二、林业产业建设情况

(一)基地建设稳步发展,产业进程明显加快。基地建设形成规模。截止2019年,我市林业系统已发展各类经济林348.3万亩,林业总产值达98亿元。其中:红枣保存面积17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35万亩;两杏保存面积达90万亩,其中山杏75万亩,大扁杏15万亩;长柄扁桃现保存天然林1万多亩,人工林造林面积达38万亩;核桃保存面积达43万亩。2019年全市红枣产量49.2万吨,红枣产值22亿元,红枣产值占到林业总产值四分之一。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涉林企业众多,其中大中型加工企业10多家、小型加工企业80多家,个体加工点2000多家,涉林企业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竞争力增强。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省市级林业龙头企业36家。林业产业向精深加工迈进,杏仁粉、杏仁露、红枣咖啡、长柄扁桃油等产品相继出现,并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二)适地适树科学引导,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榆林市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化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正确引导群众,理性地发展林业产业,实现了由单一生态建设转变为兼顾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生态和产业相结合的良性发展。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模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进行多项课题研究,陕北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核桃引种试验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长柄扁桃的保护与研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研成果、技术专利。其中长柄扁桃有6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成果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2013年11月26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正式批准长柄扁桃油为新食品原料。“陕北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应用”研发项目,获“榆林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2014-2015年度中国林业产业(森林食品类)创新奖”。

(三)各类产业协同推进,呈现多种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通过鼓励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在基地内发展林菌、林药、林禽、林畜、林薯间作模式,以提高基地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形成种养殖一体化的现代生态农林产业发展体系。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完善“大企业作引领,中小企业作支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林场与职业农民为基础,现代园区为载体”的生产经营模式。重点支持生产大户和家庭林场发展,着力打造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推动林业产业文化,发展生态旅游。充分利用林业产业发展优势,从历史文化、饮食文化和艺术文化等方面入手,突出“绿色游”、“生态游”、“产业游”、“农家乐”多种形式的生态文化旅游。通过举办红枣文化节、杏文化节、生态摄影展、枣乡采风行等活动,打造榆林独具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使生态旅游成为林业产业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三、主要做法

(一)积极推广降高塑形。加强低产园改造。2017年至2019年,榆林实施了以红枣降高塑形为主的低产园改造34.346万亩,落实到贫困村或贫困户10.74万亩,占总任务的34.81%,涉及贫困户12525户。其中,吴堡县占比最高,达到80.02%。通过调查红枣优果率从25%提高到60%左右,正常情况下普通枣园优果率为18-25%,降低树体枣园优果率为72%左右,示范枣园优果率达到81%以上,红枣品质明显提升。降高塑形枣农收入显著提高。根据红枣降高塑形技术要点实施三年成型,亩产由原来600斤提高到1000斤。枣区人均红枣3亩计算,年净增加收入2550元。增加红枣低产园补贴资金和抚育年限。根据《中共榆林市委 榆林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落实脱贫攻坚政策的通知》(榆字〔2017〕57号),由原来普通低改一年实施150元/亩,增加到降高塑形三年实施800元/亩。目前,全市有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348万亩,66.3%集中在8个贫困县。因此,加快特色林果产业培育与发展,形成长效的扶贫机制,对稳定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典型开路示范推动。加快典型培育。形成了原生态特色生物循环经济沿黄地区生态脱贫模式、“工作队+联户帮扶+基地+贫困户”林业生态扶贫帮扶模式,“企业+林业+贫困户”生态脱贫带动致富模式,“合作社+林业项目+种植+贫困户”生态脱贫多种经营模式,“公司+订单+农户”林业企业助力脱贫攻坚模式。涌现出佳县王宁山、绥德自强枣业等生态脱贫典型。加强典型宣传。每年召开造林绿化现场会,将各县市区生态脱贫典型模式作为重要的交流学习内容。编撰了《榆林生态脱贫探索与实践》,编印了《生态脱贫政策文件汇编》《生态脱贫政策80问》,拍摄了《榆林“生态+”经济—林下产业拓宽百姓致富路》等专题片。加强舆论引导。联合新华社等纸质媒体和陕西卫视等视讯媒体报道榆林生态脱贫工作。2018年6月14日,在榆林召开“防治土地荒漠化 助力脱贫攻坚战”为主题的全国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联合国粮农组织代表,中宣部、国务院扶贫办及有关省和自治区林业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会议观摩了榆林特色林果产业扶贫和造林绿化工程扶贫等生态脱贫典型。

(三)加快发展林下经济。正确引导积极探索。近年来,通过鼓励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发展林菌、林药等模式,形成种养殖一体化的现代生态农林产业发展体系。全面发展示范带动。截止2019年底,榆林市发展林下经济示范企业118家,其中林下种植51家,种植面积5.5万亩,年收益8963万元;林下养殖53家,年收益1134万元,林家乐14家,年收益935万,共带动贫困户1270户。科学规划有序推进。为加快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编制了《榆林市林下经济发展规划(2018—2023)》。

(四)科技引领创新推进。加强科技服务。成立林业科技扶贫工作专班,局属单位“一对一”包抓一个县市区或一项工程。市林业产业开发中心包抓红枣基地建设;市林科所包抓核桃基地建设项目。榆阳区选派40名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林业技术骨干作为林业科技特派员,对80个贫困村开展林业技术服务。加强技能培训。在市县林草部门中抽调1200名技术干部,组成市县乡林草技术推广、实用技术承包小组。靖边县建立生态扶贫人才库,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扶贫已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村。子洲县聘请山西核桃技术能手,蹲点18个乡镇进行核桃修剪、管理等技能培训。加快科研推广。开展了红树莓、黑枸杞、构树、蛋白桑等科研项目研究,丰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树种。增强科技创新。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如神木万镇陕西华和实业公司是一家红枣精加工、现代化程度高的企业,主要生产 “曼乔”牌中高端红枣咖啡、红枣浓缩汁产品。

四、存在问题

根据我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原因主要表现在林业产业起步迟,基础差,规模小,效益低,配套资金少,投资标准低,覆盖面小。与全市生态建设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极不协调,林业产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强林业发展后劲等方面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针对我市林业产业分析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林业产业总产值低,结构不合理。林业产业总产值低。其主要原因是第二、三产业不发达,第二产业产值低、第三产业刚刚起步,林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对农民增收的拉动不大。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林种、树种结构单一。在加工业方面主要还是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精加工少;在森林旅游等服务业方面发展滞后。

(二)产品科技含量低,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由于投入有限,科研力量不强,导致全市的经济林产业开发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由于观念和经济等诸多因素造成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三)产业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化体系尚未形成。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原因,林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一是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林区道路较差,影响资源培育和原料的输出。二是林业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建设以及林业管理手段和方式比较落后。三是林产品市场化程度低,各种生产要素还没有向林业产业聚集,社会化体系尚未形成。

(四)管理粗放,服务弱化。由于投入不足、技术落后,田间管理粗放,更新改造缓慢,品质优化乏力,导致果树老化、品种退化、品质下降;由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滞后,修剪施肥、防治病虫、疏枝拉枝、嫁接改良、花期管护等更是无人问津,放任自流,导致普遍存在重栽培、轻管理,重生产、轻营销,重数量、轻质量,重回报、轻投入,重指挥、轻服务等现象

(五)产业化水平低。产业链条短,产品整体档次不高,综合利用能力差,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产业集聚度不高,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且龙头企业数量少,我市仅有2家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8家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与林业产业发达地区相比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企业带动辐射能力明显不足。

(六)劳动力缺乏。由于大量劳力外出务工,或跟随子女陪读,使农村青壮年劳力人员严重减少。农村留守人员占农村总人口40%以下,多是60多岁以上的老弱病残人员,导致经济林管理能力低下,果园撂荒、土地荒化严重,生产力水平大幅下降。

(七)产业抗风险能力弱。红枣、“两杏”作为我市传统的产业,近年来受阴雨天气、低温冻害、冰雹等极端气候影响,使红枣、“两杏”连年歉收甚至绝收,短期难以恢复,农民积极性下降。

五、对策建议

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的协调发展,不仅可以实现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还可以发挥林业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精准扶贫以及人居环境中的积极作用。然而,当前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建议对策。

(一)加快推进生态富民体系建设。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遵循市场规律,落实脱贫政策,发展富民产业,把“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结合,科学规划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产业规划。进一步推进四大区域林业建设,加强湿地公园、生态公园以及山坡荒地造林等生态建设项目。加强退耕还林还草,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恢复自然生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更好地实现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的同步、协调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创新林业产业融合模式,培育发展林业产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拓展多元增收渠道,培育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合机制,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加大力度引聚外部发展要素,做好资源有效配置促进产业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健全协调发展生态富民体系建设。    

(二)着力推进林业产业融合模式。林业龙头企业带动融合模式。充分发挥林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型林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向前延伸带动林果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发展,向后延伸通过物流和营销服务连接市场,不断延长产业链条。休闲观光林业带动融合模式。立足农业自然风光资源优势,结合地方民俗文化传统,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林业、森林休闲康养,促进一产链接三产带动二产发展。“互联网+智慧林业”融合模式。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林业综合信息资源和服务平台,把发展订单林业与加强产销对接起来,推动林业产业动态、管理协同高效、生态价值凸显、服务内外一体的林业产销新模式。园区带动融合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集聚发展。专业特色村镇融合模式。打造农业专业特色村镇,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促进二三产业联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

(三)合力促进林业产业持续融合。发展壮大林业龙头企业队伍。扶持大型林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提高林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引进省外、国外林企落户,壮大实体规模促进优势资源整合利用,增强市场竞争力。发展多种林业经营模式。积极探索跨区、多区协同联营发展模式,促进各类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同体,构建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提高贫困地区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大力培育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涉林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林业产前、产中、 产后服务,推行“专业合作 + 农户”等模式,增强对农民的带动能力。建立健全林业行业协会的发展。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扶持一批由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科教及林业推广单位等共同参加林草协会、联合会,利用行业协会的服务平台,有效整合行业资源,促进产业规范运行和发展壮大。

(四)创新林业产业模式持续发展。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推广林农牧产业生态循环发展等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种养结合、林农牧循环,实现产业间的种养平衡、资源循环发展,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方式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融合。推广绿色生态生产方式。突出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推广林业绿色生态提质增效模式,实现现代绿色生态发展技术与传统林作方式的融合,促进传统林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做强品牌林业。要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龙头产业和产业集团,打造拳头产品,带动林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要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增强企业造血功能,提升林业产业集约化、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优质林产品品种研发、推广,开展无公害林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培育榆林红枣、两杏等区域公共品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规范,统一包装标识,统一市场推介,以品牌提高林产品市场竞争力。培植林产品批发市场。依托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培植重点林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园,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市场加强冷链及物流配送系统、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信息发布与电子交易结算系统、交易仓储设施等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市场对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五)稳步提升科技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公共服务。加强公共服务部门协作,履行好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供给职能,为各类创林业经营主体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完善“政府一站式服务”功能。加强社会化服务。鼓励扶持村干部、农村能人、林技人员等建立农林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全程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经理人代营等多种服务方式。构建林业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林业技术服务。加强科研院校合作,开展“四个一批”科技项目建设(即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立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实施一批重点林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一批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示范村、示范点)。加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科技下乡与科普宣传工作。大力推进林业科技扶贫。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大对贫困村科技扶贫脱贫的支持力度。常态化开展“五个一”科技扶贫指导活动(即选定一个贫困村(优先深度贫困村)或一个林业企业;服务一个林业扶贫基地;推广一项林业科技新技术;培训一批基层林业技术能手;帮扶一批林农脱贫增收),提升林业科技扶贫的精准度。强化金融支持服务。推进政银企合作,构建农发行、农业银行与林业龙头企业合作机制,打通企业融资通道。

推荐访问:脱贫 攻坚 助推 关于我市林业发展带动产业助推脱贫攻坚调研报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