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方案】亳州市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时间:2023-05-26 15:20:05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亳州市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的通知》(皖发〔2015〕13号)和《中共亳州市委、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调结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方案】亳州市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

【农业方案】亳州市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亳州市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的通知》(皖发〔201513)和《中共亳州市委、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的通知》(亳发〔20157号)精神,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工程推进步伐,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2020年,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取得积极进展,产品优质安全,农业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生态环境良好,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完善,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优质粮油业、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中药材产业、休闲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优势更加突出,沿涡河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沿307省道高效设施园艺业、沿西淝河生态休闲农业等三大产业带初步形成,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

农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种植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0%,畜牧业规模比重达到8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40%;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达到70%;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700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20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以上。

农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二、工作重点

(一)实施绿色增效转型工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 实施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行动。坚持生产发展、生态优先,确保粮食产能稳定。一是实施绿色高产示范。以农业部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粮食绿色高产示范区,86个粮食生产大镇每乡镇每年创建小麦和玉米万亩绿色高产示范片各3个,到2020年,全市建设粮食绿色增产示范区(村、家庭农场)120个。以粮食绿色模式攻关为突破,着力培育粮食生产主体,到2020年,扶持培育粮食绿色增产百亩以上规模生产主体(专业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3000户。二是调整优化粮食生产结构。积极引进推广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小麦品种,加强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建设,每年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30万亩。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扩大品牌小麦、饲料玉米、鲜食玉米等生产面积,到2020年优质专用型粮食生产基地达600万亩。三是集成推广关键技术。落实“五良配套”,强化绿色增产技术推广应用,努力实现节本增效。重点推广缓释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及种肥同播、机械深施、水肥一体化等施肥技术和生物农药、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积极推广喷灌、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努力形成能复制、易推广、可持续的绿色增产技术模式,确保粮食产能稳定,品质持续提升,到2020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亿斤以上。

2. 实施养殖业绿色低碳循环模式攻关行动。按照“稳定猪禽业、突出牛羊业、拓展特养业”的发展思路,以“绿色增效、生态循环”为主攻方向,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养殖。一是加强畜禽良繁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外三元猪(杜长大)、京红、海兰等优良品种,强化皖北黑猪、安徽白山羊等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生猪、黄牛、家禽等主要品种繁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建设15个种畜禽场(保种场、扩繁场)。二是扎实推进标准化示范场创建。以“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绿色化、管理科学化、产品优质化和废弃物资源化”为目标,深入开展绿色低碳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以百亩以上的养殖鱼塘升级改造为重点,推进渔业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到2020年,全市创建畜牧绿色低碳健康养殖示范场300个,渔业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场20个。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坚持统筹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构筑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重点推广“猪—沼—粮(菜、果、药)”、“牛—菌—肥”以及林下种养等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模式,以永兴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浩翔牧业、京徽蒙生态农业示范园和康楼禽业为示范,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园、场、企业),构建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带动体系,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到2020年,全市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园、场、企业)40个。四是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市、县区兽医实验室建设,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疾病监测、预警能力,加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现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重大动物疫病绿色防控实现5100%。到2020年,全市肉蛋奶总产达50万吨,规模养殖比重达85%

3. 实施中药材绿色增效模式攻关行动。大力开展品种优选优育和绿色种植模式攻关,重点在品种提纯复壮、科技创新推广、绿色增产增效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是加强中药材品种保护开发。提纯复壮白芍、白术等10个大宗道地药材品种,培育、壮大5家现代化中药材种子种苗企业和10家有品种自繁能力的中药材农民合作社。二是推进标准化生产。启动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制定,研究编制亳花粉、亳桑皮、牡丹、知母等道地药材和主导药材品种栽培技术规程,积极申报省地方标准并加快推广应用。三是打造优势产业带。着力打造沿涡河中药材种植优势产业带,提升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加快道地药材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工作,培育一批“亳药”品牌。到2020年,建立规范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面积2万亩,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20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达50%以上,年产值达40亿元以上。

4. 实施蔬果绿色增长模式攻关行动。一是加强蔬果标准园建设。围绕“绿色、安全、品牌、高端”目标,以蔬菜、水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突出绿色集约化生产,推动蔬果产业提质增效。到2020年,建设绿色蔬果标准园100个。二是加强育苗基地建设。每县、区各规划建设12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推动蔬菜育苗向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引进蔬果新品种,发展特色蔬菜、养生蔬菜、设施蔬菜,提高蔬菜生产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三是加强优势基地建设。以“改进品种、提升质量、创建品牌”为抓手,打造沿307省道现代设施蔬菜、优质水果产业带,加强蒙城庄周、小辛集,涡阳陈大、义门,利辛永兴、刘家集,谯城五马、张店等优势生产基地建设。到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90万亩,实现蔬菜年产值100亿元以上;水果种植面积10万亩,其中设施水果种植1万亩,实现年产值10亿元以上。

5.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行动。以发展粮油食品、畜禽产品、健康养生食品、白酒及饮料、蔬果加工产品等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构建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市食品产业园规划建设,加快县区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及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到2020年每县区建成1-2个面积不少于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较为完善、产值超100亿元的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二是实施“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每年重点培育20家左右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强指导服务,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使其成为行业领军企业。三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招商。重点引进“长三角”都市化食品、“珠三角”饮料及调味品和福建沿海地区的休闲食品企业。鼓励本土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开展品牌合作,开发生产中高端产品。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著名(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积极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农业外向度水平,2020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力争达到50%左右,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200亿元。

(二)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6.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围绕“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通畅、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建设目标,科学制定规划,整合项目资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实施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措施,培肥地力,提高土地内在质量,增强防灾抗灾能力。坚持“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建立健全管护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确保工程规范、良性运行,持久发挥功效。力争到2020年全市新增高标准农田300万亩。

7.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按照推广专业化、服务综合化、功能多样化的定位,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构建“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的成果快速转化机制。积极与中国农大、省农大开展技术联盟合作,围绕小麦、中药材、蔬菜、畜牧等主导产业,加强在品种改进、技术开发、产品加工、农业人才等方面合作。加大科技示范户培育力度,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粮食(专用)、蔬菜、中药材、休闲观光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到2020年,全市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300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企业)3万家。

8. 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一是推进农艺农信融合。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重点推进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信息化建设。扩大大田作物物联网监测覆盖面,提高农业精准化、自动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主导产业大田监测覆盖率达到20%50%的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合作社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二是推进农机农信融合。以“农机通”远程控制平台及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远程信息化监测系统为重点,建立完善农机作业质量监控与生产调度管理系统,提高农机作业效率。三是提高气象服务信息化水平。开发建设基于云技术与大数据理念的农村综合信息气象为农服务一体化平台,完善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传播设施,建立覆盖全乡镇的农田小气候监测网,全方位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

9. 提升农机装备水平。大力发展大中型、高性能、多功能作业机械,促进农业机械装备全面转型升级。制定适应不同作物和农艺标准的机械作业规范和技术路线,组织开展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创建。推动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延伸。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

10. 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以涡阳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蒙城乐土等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整合支农项目资金,引导工商资本、信贷资金等社会资金投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大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引进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促进工程、生物、信息、环境等技术集成应用,提高示范区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产业化水平,发挥承载平台和示范带动作用。到2020年,示范区核心区高标准农田比例达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率达到8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农业(畜牧)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590%以上。

11.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重点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在“两园两场”(蔬菜、水果标准园和绿色低碳健康养殖示范场、渔业绿色健康养殖示范场)率先实现无公害生产全覆盖。推进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食品企业发展绿色食品。建设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特定产品内涵的地理标志农产品。每年认证农业“三品一标”产品60个,到2020年,认证总数突破600个。二是强化农业投入品和食用农产品监管。强化登记管理,推行定点经营和实名购买制度,确保投入品质量。严格生产管控和生产记录,推行产地证明和追溯管理制度,逐步实现食用农产品全链条可追溯。加强监管体系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监管能力。三是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创建活动。每年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乡镇站5个以上,到2020年,三县一区全部创建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主要菜篮子产品抽检合格率98%以上,辖区内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三)推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12.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加大扶持力度。坚持“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认真落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设施用地、融资贷款等扶持政策,支持合作社建设农产品加工仓储冷链物流设施。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创建活动,加快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建立示范家庭农场和示范社名录,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水平。力争到2020年县级以上示范合作社发展到1000家、示范家庭农场发展到500家。二是推动农民合作社组织创新。积极引导扶持合作社成立合作社联合社,通过利益联结、分工合作,全面提高合作组织的产品研发、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能力。每县区每年重点扶持2家合作社联合社。三是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制度体系,加快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到2020年,全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000人。

13. 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积极应用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支持引导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和网上办事大厅,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设,促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和规模经营。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土地、农机等入股的方式,整村组建新型农民合作社。力争2020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80%

14. 积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的要求,围绕农业“耕、种、收、管、烘、储、销”等需求,大力培育多元化、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参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式”服务。积极推广联耕联种合作式、土地托管式、产品订单式等服务形式。积极培育服务型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支持大中型种业企业、供销社联合社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鼓励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收储加工企业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代烘代储等服务。支持专业营销公司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品牌策划、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服务。到2020年,力争每万亩土地有1支以上的“耕种收管”分类或综合性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全市较为规范的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到 200家,植保服务组织日服务能力在500亩以上的达到1000个,日服务能力在千亩以上的达到500个。探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程序规范、监管到位的购买服务流程。整合公益性农业服务资源和社会化农业服务资源,使公益性、经营性服务组织有机结合、相互融合、优势互补。

15.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实施龙头企业甲级队培育工程。以加快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为目标,以扶持和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突出培育粮食、中药材、畜牧、蔬菜产业重点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做好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甲级队”培育工作,组织开展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类“甲级队”评选。2020年,产值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力争达到200家,产值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力争达到30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到6家、省级龙头企业发展到70家。二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产业联结、要素联结、利益联结等多形式联合,实现由产品合作向产业合作、全要素合作、生产全过程合作转变。到2020年,力争全市各类联合体达到120个,创建省级示范联合体20个、市级50个。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依托农产品(食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推进“园区带动型、产业集群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产业化示范区建设。谯城区重点抓好现代中药产业园、粮食加工产业园,涡阳县重点抓好城西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苔干主导产业示范区,蒙城县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利辛县重点抓好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到2020年,力争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区)3个、省级6个。四是开展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品牌引领、循环利用和产业融合,探索构建产品生态圈、企业生态圈和产业生态圈三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到2017年,力争创建成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市(县、区);在现有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的基础上,建成省级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8个;在现有的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础上,培育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主体100个,基本形成具有亳州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

16. 推进农业品牌化建设。实施“绿色亳农”品牌培育计划,重点在中药材、特色果蔬、畜禽产品、特色杂粮等“一村一品”特色基地,大宗农作物产品,地方名特优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原产地保护产品等方面推进品牌创建。扩大亳州黄牛肉、黄淮白山羊、皖北黑猪、优质小麦、亳菊、义门苔干等区域公共品牌知名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品牌价值,提高品牌社会公信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并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紧密合作,建立基地,注册商标。支持粮食行业企业打造专用粮食品牌。鼓励各类经营主体争创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安徽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业品牌塑造培育、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着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农业品牌,提升增值空间,提高农业竞争力。到2020年,农产品省著名商标达到120个、中国驰名商标力争达到10个。

17. 建设农产品现代物流。一是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制定并实施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蒙城新发地农产品物流中心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推进亳州蔬菜批发市场升级进度,积极推进涡阳、利辛农产品物流中心建设。在优势生产区域建设一批产地交易市场。二是培育农产品新型物流主体。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到产地自建储运、保鲜、配送等基础设施,完善农产品“冷链”运输系统,有效减少农产品损耗,扩大农产品增值空间。每年重点扶持10家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物流龙头企业、组织。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业态。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利用“万村千乡”市场网络改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服务环境。积极推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订单购销、连锁配送、网络营销等营销模式。提升阿里巴巴“亳州馆”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探索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仓储配送中心,力争到2020年阿里巴巴“亳州馆”入驻企业达500家。鼓励和支持企业在京东、1号店、天猫、邮乐农品、聚农e购等电商平台开展网上营销,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年销售额力争达到50亿元,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达到75%

18. 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一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业、自然和文化资源,结合美好乡村规划建设,支持社会资本重点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传统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业规模种植、果蔬采摘、传统农事劳动体验等,投资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家乐示范点。重点支持利辛印象江南生态农业园、淝畔绿洲怡养庄园、西淝河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示范带,涡阳兴华园林观光乐园、颐生园生态农业园,蒙城润果、竹海湾为中心的乡村旅游示范区,蒙城芡河风光带,谯城十河大周生态旅游村、牛集圈椅生态村、十八里现代中药示范园、五马镇万亩桃园、十九里万亩菊花种植及芍花景观等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承载地区,完善设施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二是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理念,通过对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它服务业产业链整合,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六次产业,拓宽农民增收领域。做好“乡村旅游节”系列推介活动,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到2020年,新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0个,着力培育10-1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亳牡丹、亳菊田园景观创建为“中国美丽田园”。三是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内涵。深入挖掘亳州传统农事文化、历史人文等资源,加强对“亳芍、亳牡丹、亳菊”等田园景观、亳州中药材种植交易的历史文化等整理和宣传推介,力争2020年成功申报12个国家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保障措施

(一)深化改革创新。深入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对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进行股权量化,探索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通畅”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发展村集体经济。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物业经济、服务经济、资源经济,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生产型或服务型农民合作社;整合县乡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管理平台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2016年底,每县区都要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深化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和小型农田水利管护、林权制度等改革。县区财政设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风险补偿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发挥“我要贷款”平台功能,优化贷款服务。继续推行“助农宝”无抵押、无担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探索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融资租赁试点,积极推动厂房、渔船抵押和生产订单、农业保单质押等业务,拓宽抵质押物范围。积极推行大宗农作物种植品种商业附加保险,增加特色农业保险品种,开展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创新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管模式,支持、引导村集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主建设、管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

(二)加大资金支持。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财政预算内支农资金当年预算安排数高于一般预算安排数增长,当年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每年按照5%比例增长。各级各部门要积极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强中央、省“三农”投资政策的研究,积极谋划争取农业项目,确保每年建设一批农业重点项目。要加强资金整合,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责、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原则,全面整合涉农部门的建设项目资金,全方位支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项目资金的聚集效应。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三)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县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推进小组。推进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具体负责农业现代化推进工作。各县区要按照“三严三实”要求,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组织,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要求,严格依法办事,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四)强化督查考核。把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纳入县区党委、政府目标绩效考核。坚持全面督查、重点工作专项督查、现场会调度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加大督查推进力度。市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推进小组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县区会议,听取汇报,分析形势,解决问题,统筹推进工作。

推荐访问:亳州市 实施方案 农业现代化 【农业方案】亳州市农业现代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