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总结】2010年温州市扶贫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优秀范文】

时间:2023-05-14 19:10:05 工作总结 浏览次数:

2010年温州市扶贫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2010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共同跨越六大行动”,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经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政总结】2010年温州市扶贫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民政总结】2010年温州市扶贫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优秀范文】



2010年温州市扶贫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


2010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历次全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共同跨越六大行动”,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0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5504元,增长15.1%,当年减少低收入农户3.1万户、7.4万人;1168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人均纯收入6664元,增加92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6.1%,增速比全国水平高出1.2个百分点(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增长14.9%)。

一、2010年主要工作成效

1、低收入农户创业能力有了新增强。目前全市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中有77.8%的家庭至少1人就业(指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农业产业化经营),就业比例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增幅较上年提升4个百分点。一是大力提高创业就业能力。深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5个欠发达县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4万人,培训后转移就业1.7万人,其中培训低收入农户劳动力1.8万人;受训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5952元,高于全市低收入农户纯收入平均水平(下称全市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大力培育农村实用人才,5个欠发达县共培训农村生产能手、经营能人和能工巧匠2万人次。二是积极创造就业环境。通过不断完善劳务输出组织网络,推行扶贫小额贷款制度,实行公益性岗位安置等,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拓宽。全市低收入农户中有26.7%的人口约1.45万人外出从业,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全市5个欠发达县共扶贫小额贷款1.73亿元;低收入农户中有0.71%的农户得到金融贷款,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受益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6141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1.6个百分点。

2、扶贫产业有了新提升。一是实施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战略。我市第一批32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试点村,共落实各级财政资金1840万元,带动地方投资4000万元; 32个试点村当年人均增收为1065元,直接带动就业5353人。如文成县5个试点村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增收87万元,人均增收248元,减少低收入农户10413485人。全市试点村新建或改建基地1.2万亩,如永嘉县6个试点村扩建金银花、雷竹笋等各类种养基地900多亩。文成大峃镇岭脚村投入70多万元,建成了公共卫生生态厕所、污水处理系统等一批重要民生工程,大大美化了村庄生态环境。二是实施“特色产业强村”工程。我市新培育效益农业示范村、来料加工专业村、乡村旅游特色村90个(全市累计265个);实施农业开发项目830个(全市累计2030个),投入开发资金1.97亿元,覆盖低收入农户集中村409个;新成立专业合作组织334个(全市累计1682个)。新发展规模型来料加工点202个(全市累计936个),培育经纪人236个(全市累计1075个),发放来料加工工资4.09亿元。5个欠发达县新培育“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49个(全市累计 532个),从业人员479人(全市累计1.62万人),年营业收入2.54亿元。

3、乡村发展环境有了新改善。一是加快下山移民步伐。全市新建续建下山移民小区52个、移民点63个,实现农户下山搬迁3475户、1.32万人。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全市1168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中,有1048个村通等级公路,1107个村硬化通村公路,618个村通达客运班车,分别比上年增加29个、61个和78个;1027个通有线广播,1067个村安装有线电视,1166个村接通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997个村能使用互联网,分别比上年增加88个、25个、14个和76个;有721个村建成无害化卫生公厕,有906村使用卫生饮用水,分别比上年增加148个和127个。使用安全饮用水的农户为21.3万户,普及率为63.2%,比上年增加4.5万户,普及率提高12.3个百分点。

4、社会救助和保障水平有了新提高。全市共有27.9%的低收入农户、16.0%的低收入人口得到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分别比上年提高2.11.3个百分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低收入人口人均受补1635元,比上年增加32元,增长2.0%。全市低收入农户家庭有90.7%的人口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市低收入农户家庭中有35.2%、约18.9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较上年的2.3%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5、社会帮扶有了新举措。继续深入开展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结对帮扶活动,全面推广“一户一策一干部”制度,不断加大职能扶贫力度,通过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组织晋升中高级职称医生、青年优秀教师到欠发达地区定期服务活动等,全社会参与扶贫的氛围不断浓厚,极大地促进了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的奔小康进程。全市共有571个集中村得到上级扶贫资金(物质)4886万元。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低收入农户的帮扶覆盖面达到51.6%,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农户得到的帮扶主要以生活补助和医疗救助为主,分别占到33.2%20.8%5个欠发达县全部实施低保标准随当地最低工资调整的自然增长机制,低保户每人每月最低救助额不少于50元。同时,积极做好教育救助、卫生救助、住房救助等工作。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2010年,我市通过实施“共同跨越六大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市欠发达地区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域性制约。我市欠发达地区区域广、村落多、人口数量大,欠发达乡镇数量、面积、人口分别占全市的53%52%22%。据2007年底统计调查,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低收入农户占全市村数、户数的22%15.3%。目前全市低收入农户还有7.2万户、15.7万人;仍有439个集中村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占全部村数的37.6%

二是基础性制约。绝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地理位置偏远,资源禀赋不足,交通设施落后,信息闭塞和科技进步滞后。如泰顺、文成两县至今未通高速公路,水利资源开发、电网设施建设等项目亟待进一步推进。目前全市还有120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未通等级公路,61个村公路未硬化,550个村客运班车未直接通达,141个村未接通有线广播,447个村未建成无害化卫生厕,262个村未使用卫生饮用水。欠发达地区的科技、教育、文化、社会保障水平也严重滞后。据统计调查,我市纯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2300元)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中,还有38.7%5000人口,尚未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没有真正实现“应保尽保”。

三是素质性制约。我市低收入农户总体上素质低、能力弱、积累少。从近几年的培训情况看,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户增收效果不明显。2010年接受培训的低收入农户纯收入5952元,仅高于全市低收入农户纯收入平均水平(5504元)8.1个百分点。低收入农户就业创业比例与目标要求差距较大。根据市委(200863号文件要求,四年内要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愿望的低收入农户至少有1人就业或创业。据统计调查,目前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中已经有77.8%的家庭至少1人就业,从数据上看与目标要求差距不大。但是,从近年提升情况看,20092010年分别仅比上年提高2.56.5个百分点,如果按此进度将无法如期完成目标。

四是结构性制约。现在城市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增强,同时大量的生产要素和优质人力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也不断从农村流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这种“马太效应”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五是低收入农户的增收基础比较薄弱。我市低收入农户的纯收入水平为5504元,与全国农村居民水平较为接近,占其纯收入的93.0%,但仅占全市农村居民纯收入水平的48.2%,总体收入水平仍然较低。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区域条件差。低收入农户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的山区,客观条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难以根本改变。另一方面,致富能力弱。全市还有31.4%的低收入农户,大约6.6万户、9.0万人没有劳动能力,这些农户普遍缺乏自我发展能力,完全需要外力来推进脱贫。再者,医疗负担重。2010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医疗费用支出达532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1.3%,仅次于食品消费支出,成为低收入农户的沉重负担。

六是帮扶机制不完善。一些地方和部门对扶贫工作还不够重视,没有把它作为一项政治性任务来抓,没有制定一系列“特惠”、“普惠”政策;部分挂钩结对企业还没有履行应尽的义务,2010年全市40%多的挂钩企业还没有进村入户开展帮扶活动。

三、2011年工作思路

2011年全市扶贫工作,将按照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要求,以统筹城乡改革为动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转变欠发达地区发展方式和改善欠发达地区民生这两个基本点,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行动、基础设施增强行动、公共服务优化行动、生态环境优先行动,全面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计划启动建设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32个,减少低收入农户2万户、5万人,确保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水平。重点推进六方面工作:

(一)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在欠发达地区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做大做强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效益农业基地建设,着力培育特色农业示范强村,充分发挥扶贫农业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充分发挥工商、人事劳动、妇联、来料加工联合会等单位职能优势,创建市来料加工业网站,加强经纪人培训,举办企业货源洽谈会等,不断扩大来料加工覆盖面,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计划2011年全市发放来料加工工资2.8亿元。三是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根据欠发达地区资源优势,积极拓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市场,让农家乐走进城市,走进消费市场,不断增强农家乐扶贫效益。计划2011年全市打造精品效益农业示范村54个、来料加工专业村30个、农家乐乡村旅游特色村20个。

(二)着力推进创业就业能力建设。一是加强技能培训。结合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升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计划,进一步推动培训资源向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低收入农户倾斜。计划2011年全市培训低收入农户劳动力1.2万人。二是拓宽就业门路。大力开发农村社区、乡镇(街道)公益性岗位和各类单位的勤杂岗位,优先安排农村“低保”家庭人员和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三是优化就业服务。积极发展职业中介服务,加强劳务信息对接和交流,创建一批劳务输出优秀服务组织,促进低收入农户劳动力有序就业。计划2011年全市低收入农户新增劳务输出9500人。

(三)着力推进特殊地带群众帮迁工作。一是加快下山移民。按照中心镇、中心村的建设布局,加快下山移民村(点)建设,加快高山、远山农民向中心镇集聚。计划2011年全市新建续建下山移民村(点)30个。二是制定政策。积极探索农民宅基地置换等办法,切实解决下山移民建房用地指标问题。三是稳定就业。积极采取措施,引导帮助移民提高就业技能、就近联系企业、介绍外出打工等,进一步拓宽就业门路。计划2011年全市实现下山移民11100人。

(四)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深入实施农村道路建设、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强塘固房”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不断改善欠发达地区发展环境。二是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调整校网布局,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切实提高欠发达地区教育质量。全面搞好“新六件”等医疗设施配备,加快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加强医务人员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农民就医条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文化、体育、广电等投入力度,让农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三是加强环境整治。以深入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为载体,大力开展欠发达地区农村环境整治工作。

(五)着力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按照国办发[31]号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试点工作。不断健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逐步解决老年人贫困问题。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大病救助力度。充分发挥慈善基金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扶贫和救助功能,引导各类社会力量捐资捐赠扶贫。

(六)着力推进全社会帮扶机制建设。一是强化职能扶贫。计划2011年制定出台新一轮扶贫政策,要求职能部门制订出台“普惠”和“特普”政策,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和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扶持力度。二是强化金融扶贫。全面建立健全扶贫小额信贷制度,稳步开展资金互助试点,积极推进担保方式创新,继续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稳妥开展房产抵押贷款试点,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等,进一步增加对低收入农户的信贷供给。计划2011年全市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亿元。三是强化山海协作。坚持以“互惠双赢”为原则,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融入扶贫、反哺社会、回报社会。四是强化结对帮扶。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百侨百会助百村联千户”活动和行政、科技、教育、卫生下乡活动;继续深化“一户一策一干部”低收入农户结对帮扶机制,扎实推进结对帮扶工作。

推荐访问:温州市 扶贫 工作总结 【民政总结】2010年温州市扶贫工作总结及2011年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