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规划】威海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精选推荐】

时间:2023-05-16 20:05:03 公文范文 浏览次数:

威海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一、回顾与展望(一)“十五”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将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保规划】威海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环保规划】威海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精选推荐】



威海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


一、回顾与展望

(一)“十五”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将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市、县、镇三级生态建设规划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环境监察试点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文登、荣成两市先后进入山东省生态县建设示范县行列,全市共有11个镇被评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34所学校被评为市级绿色学校,5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绿色学校,8个社区被评为市级绿色社区,1个社区被评为省级绿色社区。

2.生态产业、循环经济快速发展。全市共有4家全省环境友好企业、4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8家企业实施了清洁生产审核,60家企业被认定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18家企业获得绿色标志使用权,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被确定为全国ISO14001环境管理示范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及44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3.工业污染防治积极有力。全市共对129家重点工业企业实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和全面达标排放工程,对10家水泥生产企业的14条水泥生产线进行了集中治理,关停污染严重的鱼粉企业28家。

4.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成效显著。拆除城区集中供热范围内的燃煤锅炉107台(套),投资9亿元建成了威海西郊热电厂和威海市热电厂、威海博通热电有限公司二期扩建工程,投资4200多万元建成了威海市第三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日臻完善,2002年建成了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

5.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安装COD在线监测仪13套,初步建成了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和放射源安全管理系统;全市环境监测、监察机构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市环境监测站于2004年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建成了8个城市空气自动监测站。

6.国际合作与交流日趋频繁,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利用世界银行环保贷款6000多万元人民币,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规范性文件30多个。

(二)“十五”计划完成情况

1.“十五”期间在GDP年均增长15.8%的情况下,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度减少,2005年全市主要污染物SO2COD、氨氮、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为5.89万吨、1.86万吨、0.17万吨、1.66万吨、0.55万吨,分别比2000年下降13.6%7.5%29%17.4%60%,环境污染总体上得到控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及近岸海域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威海市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考核一直位于全省前列。

2.各项污染防治指标和生态保护指标全面完成。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三同时”合格执行率、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城市集中供热率、城市气化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汽车尾气排放达标率等指标均按期完成。

3.环境管理能力指标全部完成。“十五”期间累计环境保护投资88.64亿元,占同期GDP的比例由“九五”期间的1.68%增加到了2.24%

(三)机遇与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市、实现环境质量重大改善的关键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

“十一五”时期,我市人均生产总值将超过5000美元。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将为污染防治及生态恢复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各级党委、政府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广大群众主动参与能力的不断增强,将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创造坚实基础。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科技的进步及环境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也将进一步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支撑力度。

在适逢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也面临着各种矛盾和挑战。一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十一五”期间,我市的生产总值将接近翻一番,城市化率将扩大到60%。经济总量增长及城市人口的膨胀必然消耗大量的能源,污染物产生量会大量增加,特别是SO2COD排放总量控制难度极大。二是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过度开发的矛盾将长期存在。淡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我市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地下水的超采将造成部分地区海水倒灌,过度的近海海域开发养殖及陆源污染物的增加对近海海域水质造成污染,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面源污染控制问题更加突出。三是环境保护监管能力与职责要求的差距很大,无法满足广大群众对良好环境的需求。“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环境执法难”的现象普遍存在,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非常迫切和必要。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统领全局,以生态市建设为主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统筹城市与农村环境保护,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强化环境执法监督,着力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二)总体目标。到2010年完成生态市建设,循环经济尽显成效,在全市GDP年均增长13%的同时,主要污染物SO2COD排放总量分别削减6.96%18%,单位GDP能耗、水耗分别降低20%,河流、水库及近岸海域达到相应功能区水质标准,空气环境质量继续保持优于二级标准,工业固体废物实现零排放,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得到安全有效处置,城市环境噪声达到相应功能区划标准,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完善科学长效的环境管理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规划指标

1.环境质量指标

1)水环境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98%

――近岸海域水质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率保持100%

2)大气环境

――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360天。

3)声环境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5dBA),达标率>90%

――城市交通环境噪声平均值<70dBA),达标率>80%

4)辐射环境

――辐射环境质量水平在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2.污染防治指标

1)总量控制

――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入河量、氨氮入河量分别控制在15226吨、10408.7吨、850.1吨;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54800吨。

2)污染治理

――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100%;废放射源安全收贮率达到100%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85%

――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火力发电(热电)行业脱硫项目建设普及率达到100%

3)污染预防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

――城市回用水利用率达到3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8千克/万元;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5千克/万元;

――农用化肥使用强度(折纯)控制在250千克/公顷。

3.生态环境指标

――自然保护区全部达到规范化建设要求;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的比例>17%

――森林覆盖率达到40%

4.环境管理能力指标

――“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投资指数占全市GDP的比例>3.0%

――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设施建成率100%

――环境保护监测站达到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

――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

三、主要任务

(一)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

2010年,在全省率先建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良、人居环境优美、生态文化繁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生态市。

1.以循环经济理念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从企业内部循环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工业,推行清洁生产,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促进能源、原材料循环利用。整合优化海洋产业结构,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快发展以远洋捕捞、名优养殖、深精加工为主的新型海洋产业,使海洋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不断发展壮大环保产业,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和产品,鼓励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促进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畜禽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开展土壤污染监测以及污染土壤修复示范工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加强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和管理,确保食品环境安全。

3.开发与保护水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大力发展节水型产业,积极推广分质供水、循环用水和污水处理回用,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鼓励热电企业充分利用海水资源,加大开发利用天空带水云层力度,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特别是生态用水不足的矛盾。加大地下水保护力度,在城市自来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停止审批自备水井,并有计划地关闭现有自备水井,防止海水倒灌。

(二)以保障饮用水源地安全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促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1.优先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2006年,开展威海市饮用水源地保护研究,科学合理地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严格控制水源地水质,建立饮用水源安全预警制度,构建污染源、水质安全和水厂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信息系统,建立水源地水质旬报制度,实施饮用水源地在线监测工程,加强饮用水源地有毒有害污染物尤其是有机污染物的监控。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禁止设立排污口,在上游流域严格限制污染项目建设,支持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畜禽养殖业污水治理力度,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切实抓好饮用水源地管护能力建设,确保广大群众饮用水安全。

2.实施污染防治、污水资源化、流域生态恢复与保护并举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策略,实现水环境污染治理由重点污染源治理为主向流域综合防治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为突破口,实施总量控制,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单位GDP废水排放量。在重点行业推行清洁生产,把节水和废水资源化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

3.加强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力度,逐步修复海洋生态环境。严格执行近岸海域功能区划,科学开发利用近岸海域资源,加强海岸滩涂和河流入海口的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海,加强对港口、码头、沿海修造船企业的监管力度,严禁船舶含油废水直接排海,综合防治石油类物质对近岸海域的污染。强化对海岸、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全面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管理制度,杜绝产生新的排海超标污染源。

(三)以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

1.加强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工业大气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工程。加大二氧化硫治理控制力度,完成华能(威海)发电厂、新力热电有限公司的烟气脱硫工程建设,全市热电企业的循环硫化床锅炉建成氧化钙自动加装控制设施,安装在线监测装置,保证炉内脱硫设施正常运行。继续强化水泥等重点行业的除尘改造和管理,推行清洁生产,加强PM10等细颗尘粒污染物削减。

2.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继续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城市人口稠密区工业企业搬迁力度,使城市居民与工业区适当分离。继续强化烟尘控制区管理,普及清洁能源,大力发展集中供热,实行近郊区及乡镇大气污染的集中控制;进一步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实行机动车尾气超标淘汰制度。加大对道路和施工扬尘及餐饮业油烟的监管和综合治理力度,确保我市城市空气质量保持在优良水平。

(四)以危险废物安全处置为重点,加强固体废物管理,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和资源化水平

1.完善危险废物和医疗垃圾安全处置体系。以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和经营许可证管理为核心,强化对危险废物产生和处置企业的监管,在威海市区建成1座日处理量为8吨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负责全市医疗废物的无害化处置。建设1座危险废物收集运转站,对危险废物的收集、储运和处理进行全过程管理。鼓励企业综合利用新产生的危险废物,使危险废物的产生实现减量化和资源化。

2.加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及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按照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原则,完善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系统,提高分类收集率,建设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网络。强化垃圾处理设施的环境监管,不断完善垃圾填埋场的建设,消除二次污染和安全隐患。大力推进矿山尾矿综合利用,提高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和储存量。建立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系统,加强对电子废物尤其是进口废物加工利用企业的监管力度。

(五)以强化放射源监督管理为重点,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加强辐射环境保护工作的机构队伍建设和基础能力建设,实现职能、任务与机构、人员和装备的协调增长。建立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体系和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并与省环保局联网,基本形成省、市、县三级辐射环境安全监管网络。加强放射源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和完善全市放射源数据库。

(六)以建设两大体系为重点,强化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监管现代化水平

1.实施威海数字环保工程,建立和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重点流域水质、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环境监理、监测远程监控指挥中心,形成全市联网的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并与省环保局联网,实现省、市、县三级环保部门之间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和应急响应能力。

2.健全区域、流域污染事故预警预报及应急处理体系,重点提高应急监测能力和监督执法装备水平,现场执法及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能力,确保能够快速识别、及时处置重大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四、重点工程项目

“十一五”期间,要以政策推进和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下大气力解决环保资金投入瓶颈制约的问题,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市场推进和公众参与并进,坚持目标、总量、项目、投资四位一体的原则,突出抓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全市重点工程项目预计投资60.7亿元,占“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的25.9%

(一)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5个小流域综合整治工程。总投资5.33亿元。

(二)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部分企业进行废气治理、对燃煤电厂实施脱硫工程。总投资3.54亿元。

(三)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工程。新建、扩建16个污水处理厂,并对已建污水处理厂进行管网配套和污泥处置、综合利用等工程的建设,在2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城市污水回用工程,建成5个城市垃圾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总投资12.53亿。

(四)农村小康环保行动工程。实施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农村废弃物处理及资源化建设8项工程。总投资3.84亿。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工程。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建设5个风景区和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总投资20.95亿。

(六)医疗废物处置工程。建设1座城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总投资0.12亿元。

(七)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16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总投资12.18亿元。

(八)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工程。建设先进的监测预警体系和完备的执法监察体系,完善环保宣教、信息等方面的功能。总投资2.21亿元。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环境监管体制和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负总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企事业单位各负其责,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运行体系。结合生态市建设,量化环境管理目标,层层签定责任状,把环境保护指标和生态市建设指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之一。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建立环境保护问责制度和行政监察制度。

(二)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生态、环境、资源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在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环保部门执法能力,继续开展各项专项执法活动,严肃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一票否决权”,全面推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严格建设项目管理,建立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审批机制。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监察工作,逐步推行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保护监理制度,实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属地负责制和环境影响评价终身负责制。

(三)科学配置总量,实施最严格的总量控制制度。依据环境容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排污状况等综合因素,科学确定总量控制指标,将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和重点流域、重点单位。按照“管住排放总量、严控废物增量、扩大环境容量、用好资源存量”的基本原则,把总量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点行业结构调整中。

实施总量控制定期考核和公布制度。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禁止无证或超总量排污,严格控制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能力过剩、污染严重的部分行业的企业排污许可证发放;落实环境污染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放的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责令其停产整治。

(四)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有利于环保的市场机制和政策。通过机制创新,有效地增加环保投入,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设施有偿使用、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多渠道、多元化社会投融资体制,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治理的投融资体制和运营管理机制。按照“产权股份化、投资社会化、治污集约化、运作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的模式,鼓励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采取独资、合资或租赁承包的方式运营、管理环境基础设施。

(五)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改善基础研究条件,建立高素质、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初步具备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全面开展循环经济、环境容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环境监测等基础研究和科研工作,加强数字化环境管理技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预防、环境质量自动监测和预报预警技术的攻关和应用,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培育和组建适应环保需求和功能完备的环保工业,提高我市环保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将我市环保产业培育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范围,积极引进国际高新技术和环保工程,及时借鉴并跟踪国外先进的环保科学技术和经验,加速关键环保设备、产品、技术的国产化,提高科技进步对环境保护的贡献率。认真履行国际环境公约,重点加强对入世文件环境条款的研究,提出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高度重视绿色壁垒、污染转移、物种入侵等问题。

(六)继续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推进“绿色社区”创建工作,加强环境道德意识教育,倡导节能式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自觉参与环境管理、保护环境、监督各种环境破坏行为的意识,树立资源有偿使用、环境利益与自身及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观念,改变各种不道德的环境行为和不合理的传统消费模式。推进绿色学校建设,在青少年学生中普及环境科学知识、环保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知识,活跃中小学校环保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注重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加强在职人员教育,提高其环境管理意识和水平。环保部门要增加环境管理的透明度,完善环境信息公开渠道,拓宽和畅通群众举报投诉渠道,扩大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促进环境保护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态市建设任务全面落实。制定循环经济发展中长期目标及实施计划,进一步完善具有威海特点的“点、线、面”循环经济试点体系,在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三个层面,按生产、消费、分解和再生产四个环节逐步推进循环经济。首先,在有一定基础的企业大力推行和实施清洁生产,实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开展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活动,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加快构建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小循环模式;其次,以行业为单元,根据本地环境资源优势进行产业结构性调整,以点连线,构建以重点产业为先导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尝试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组建区域生态工业网络,形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初步建立循环经济中循环模式;再次,以社会区域为单元,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进行区域试点,根据试点结果,以点带面,在社会层面倡导生态文明,推行绿色消费,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分类回收、处理和再生机制,逐步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区域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努力构建循环经济型社会的区域大循环模式。

(八)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法律监督、政府负责实施、政协民主监督”的环保领导体制。各级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作为本地区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要切实负起责任。环保部门主要负责规划的协调和对环保工作实行统一监管、统一规范和发布环境信息;发展改革、经贸、财政等部门负责建立有利于环保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投融资体制,并在产业政策、循环经济建设、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等方面加强指导和协调;科技部门负责加强环境保护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对环境保护的科研投入,积极推进环保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公安、工商、城市管理等部门要共同做好与环保相关的执法工作;建设、国土资源、交通、卫生、农业、畜牧、水利、林业、海洋与渔业、气象等部门根据规划加强各自领域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工作;宣传、教育、文化部门要大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教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为促进全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落实,200712月份对“十一五”规划落实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对规划的指标和任务进行相应调整。201012月份对“十一五”环保规划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为下一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提供依据。

推荐访问:威海市 规划 十一五 【环保规划】威海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